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資管馬甲引資金搬家? 手續費優惠起漣漪

  • 發佈時間:2014-08-04 08:33:21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期貨市場上,期貨公司的手續費競爭是個“不朽”的話題。手續費政策出現任何風吹草動,便能引起期貨公司層面的震動,甚至改變公司盈利模式和格局。近期,部分交易所對資管賬戶和特殊法人手續費優惠後,一些具有資管資格公司為個別炒手資金穿上“資管”馬甲以獲得政策支援的情況引起廣泛關注,期貨公司是否還要靠手續費返還競爭?怎樣支援期貨公司創新業務開展?再度成為業界矚目的焦點。

  ?手續費優惠起漣漪

  上半年,國內兩家期貨交易所推出了“針對資管戶手續費減半政策”。在政策執行中,個別炒手發現了其中的“機會”:一些炒手尋求具有資管資格的期貨公司轉換為“資管賬戶”身份,以期獲得優惠手續費,而個別具有資管資格的期貨公司“欣然配合”,使期貨公司間的“手續費競爭”的傳統在資産管理新業務上得到延續和“發揚”。

  ?這項政策是怎麼回事呢?

  華東一家期貨公司資産管理部門負責人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解釋説,鋻於期貨公司資産管理業務處於起步階段,業務利潤無法覆蓋經營成本,為了推動資管業務發展,行業機構多次提出希望從降低交易成本角度得到支援和補貼。考慮到資管賬戶創新業務在實際開展中進展緩慢、賬戶管理成本較高的現實,今年上半年交易所開始研究對資管賬戶的支援,已有兩家交易所開始對資管賬戶和特殊法人賬戶手續費減半收取。

  記者在採訪中也得到證實,2012年以來,期貨公司資産管理作為行業創新業務高調登場,28家(截至8月4日)期貨公司獲得資管業務開展資格,然而相關期貨公司隨即發現,這項業務好看但並不好吃。證監會發佈的《期貨公司資産管理業務試點辦法》規定,開展資産管理業務的期貨公司需要“具有獨立的經營場地和滿足業務發展需要的設施”,“對資産管理業務進行集中管理,其人員、業務、場地應當與其他業務部門相互獨立,並建立業務隔離墻制度”,“資産管理業務投資經理、交易執行、風險控制等崗位必須相互獨立,並配備專職業務人員,不得相互兼任”,獨立場地、團隊管理等一系列的條件及管理要求,使資管業務開展成本相對較高,而對於剛處起步階段的資管業務來説,規模小、盈利模式尚未成型使大部分資管業務的開展“賠本賺吆喝”。

  在這一境況下,對於期貨公司來説,“向交易所伸手要手續費支援”從而扶持這項新業務成為自然的選擇。資管業務作為一項創新業務及有望改善市場投資者結構,也使管理層易於接受這一要求,而“手續費返還是最直接和簡便易行的措施”,於是就有了交易所對資管業務的支援政策。

  據上海一家投資公司負責人介紹,一個100萬元的賬戶平均每年交易量在10萬—20萬手,假設平均每手交易的手續費從1元降到0.5元,那麼這個賬戶的資金成本將降低5萬—10萬元,換一個角度也可以説收益可能相對提高5%—10%。

  由於目前資管業務收入主要為手續費和一定比例的收益獎勵,因此這一政策實施後,有資管牌照的期貨公司確實從中嘗到了“甜頭”,公司資管管理團隊壓力也減輕了不少。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些不在資管賬戶之列、但資金量可觀的炒手注意到這一政策紅利後,個別開始動起腦筋“投靠”有資管牌照的公司,將相關賬戶變更為資管賬戶。為了享受政策紅利,鄭州一家年交易量頗為可觀的期貨私募不得不與交情不錯的原開戶期貨公司“分道揚鑣”,在有資管資格的公司開戶交易,被選擇的具有資管牌照的期貨公司也樂得“擁抱配合”。而他的離去,則使原公司交易量失去不少。

  “儘管這一政策的本意是降低期貨公司創新業務成本、鼓勵資管業務開展,但一些公司在執行中,為市場上存量大資金客戶提供身份轉換便利,使部分營業部百萬元級別以上的大客戶向有資管牌照公司流動成為事實。”一營業部負責人表示。

  河南一家期貨公司高管老劉稱,由於公司還沒有拿到資管牌照,在這一政策實施後,營業部百萬元以上的大客戶已經流失近半。“如果公司開出同等條件挽留客戶,那麼這部分損失將由公司自己承擔,也就是説原本利潤就不高的經營利潤可能要折半。”

  不過,一位市場研究人士表示,對手續費優惠敏感的群體是職業炒手,而基於資訊獲取和交易的便利,這些炒手基本集中于交易所所在地的期貨公司和營業部,因此交易所資管支援措施出臺後,資金搬家情況應當出現在交易所所在地的期貨公司和營業部,影響面並不大。他舉例説,他所了解的國內一交易所資管賬戶和包括證券、基金、信託相關産品在內的特殊法人戶也就600多個,其中除去可在任意期貨公司開戶的特殊法人賬戶外,資管賬戶僅有300多個,考慮到之前已有100多家的基數,支援政策出臺後新增的資管賬戶也就100多家,再考慮到其中的自然增長部分,談不上有大的影響。不過,個別炒手交易量在一些公司佔有較大份額,從這一角度上來説,一些炒手的流動對過去靠炒手賺排名和返還的個別公司影響自然較大。

  而一位監測會員交易量和持倉量變化的市場人士稱,目前具有資管資格的期貨公司基本都是大公司,其對100萬元左右的資金興趣並不大,國內排名靠前的炒手才能為他們重視,但從實際監測來看,近期排名靠前的炒手變換公司的並不多,“重量級別的可能也就幾位”。

  手續費政策如何舞好雙刃劍

  “對國內資産管理投資需求者來説,單獨針對這部分投資者降低手續費,在鼓勵市場創新業務發展的同時,難免對其他中小投資者造成不公平,”老劉説。

  但有相關人士指出,對部分特殊交易者降低手續費,對需要扶持的、對市場有積極作用的特定機構進行補償,在國外並不是沒有先例。在境外做市商制度健全的市場上,受提供連續報價義務影響,做市商機構自身承擔了一定潛在的損失和風險,因此會享受到手續費方面的補償;套期保值者也會受到一些費用的支援;特別是為支援程式化交易,如芝加哥交易所(CME)對開展程式化交易的“會員”收取的手續費標準僅相當於經紀會員的1/3,與其相比,“國內交易所對資管賬戶這一創新業的支援力度顯然還低於國外交易所。”何況,交易所對資管賬戶的支援,並非是一項簡單的手續費返還,初衷是支援期貨公司資管創新業務的開展、擴大該項業務規模。但在實際執行中,確實有“個別期貨公司又陷入了手續費惡性競爭的慣性思維,違規為部分資金換馬甲套利,但這一行為與政策本身無關,而是己涉及其是否合規經營範疇了。而這些公司本來是應當珍惜其資管資格的。”

  根據監管要求,從事資産管理業務的期貨公司註冊資本不得低於5億元。僅從這一門檻計算,截至2014年1月,註冊資本金在5億元以上的公司共有24家,佔比不足六分之一。“如果個別期貨公司配合一些資金作假資管,確實會引起個別大客戶資源流失,但其本質是期貨公司惡性競爭文化所帶來的,應引起監管層關注。多年來期貨公司一直在呼籲降低手續費,但之前交易所每一次以降低手續費方式支援期貨公司,迫於行業的惡性競爭,期貨公司為留住客戶基本上最終都會把手續費優惠讓給客戶,這次面對資管支援政策、期貨公司顯然採取了同樣的處理方式。但如果這筆資金仍然是由炒手在操作,而不是按資管辦法規定的獨立的資管團隊,那麼相關期貨公司就涉嫌違規。”市場研究人士表示。因此,“從公平性上來説,出於對新業務的支援,其對資管的普惠性政策本身沒有問題,但正如以往交易所降費後期貨公司多只對談判能力強的大客戶降費、小客戶則較難同樣享受一樣,不同投資者之所以有不同的待遇,顯然是由期貨公司對政策的執行所帶來的。”這位人士表示。

  據了解,交易所顯然也已注意到個別公司通過開立資管賬戶為炒手套取支援政策,近期相關交易所均已要求具有資管資格的公司對資管賬戶開立的合規性進行檢查。

  有市場人士提議——全面降低交易所手續費標準,將對手續費減半措施普及到全市場。“不存在絕對公平的政策,但交易所手續費仍然偏高,適當降低手續費是市場發展的需要。”華東一家公司高管表示。

  目前國內期貨交易所手續費水準到底如何?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表示,2012年以來,三家商品期貨交易所手續費相較之前下降幅度在50%左右。從可比較的品種看,國內相關品種手續費己向國際看齊或己經低於國際市場。從一些品種國內外收取標準情況即能見一斑,如國內長期以來較活躍的豆粕品種,其交易所收取的手續費標準折合後與CME基本相當,豆油品種國內外交易所手續費收取標準分別為萬分之0.37和0.79,玉米為萬分之0.5和0.84,國內水準均低於國外。另一代表性的品種銅其手續費標準也低於國外水準。

  但與國內不同的是,在美國期貨市場上,一是交易所對不同類型的會員收取的標準並不“一碗水端平”,交易所向經紀會員收取的標準相對較高;二是經紀公司向客戶收費的標準更高,一般為交易所的2-4倍,國內經紀公司則僅在交易所收取基礎上加收很小一部分。

  “因此,手續費高低所折射的是手續費之外的問題。事實上,即使交易所手續費降下來,如果期貨公司業務單一,繼續依賴經紀業務,那麼還是會通過手續費競爭去搶客戶。也就是説不管交易所手續費降低多少,利差最終還是會被惡性競爭所吞噬掉。”一位業內人稱,雖然交易所手續費降低能夠暫時改善期貨公司生存現狀,但期貨公司脆弱的“體質”究其根本是長期業務單一造成的,擴大業務範圍、增加收入來源才是根本。

  “發展新業務,存在系統、人才等諸多剛性成本,如果公司營收沒有明顯改觀,創新發展從何談起?”老劉也表示。

  期貨公司的牌照困惑

  實際上,監管層資管業務政策一齣臺,期貨公司即註定要面臨加速洗牌的命運。

  “整個期貨行業都在追求資管業務的成長,以牌照為政策紅利分配門檻,可能會造成資歷、業務量、成果差不多的期貨公司之間差距越來越大,阻礙中等業務水準公司發展,打擊成長型公司推進新業務的積極性。”華東一家期貨公司高管表示,監管部門激勵創新業務發展,也應該考慮到鼓勵業務增量,從激勵成長型公司發展著眼著手。

  但市場人士認為,上述人士的“均等”思維並不符合當前形勢。“如果要苛求這類均等、公平,那麼任何業務開展都將沒有門檻和準入條件,像期貨公司對所有客戶手續費都應當是完全一致的,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事實上,多家還沒有拿到資管牌照的期貨公司已經繞道基金行業開展資管業務,主要途徑有兩種:一是自己註冊投資公司,並在基金業協會備案,開展資管業務;二是和其他投資公司合作,開展資管業務合作。具體運作方式是,期貨公司自主策略産品、外部投顧産品借道銀行、信託、基金等通道發行,進行期貨資管。

  此外,截至目前,期貨公司資管“一對多”業務尚未放開,也就是説即使是有資管牌照的期貨公司,如果發一對多産品還要繞道其他通道。

  很明顯,在支援交叉持牌的混業環境下,期貨公司資産管理牌照已經越來越“不值錢”了。

  儘管借道基金公司等機構先行開展資産管理業務並不違規,但在整頓清理以來嚴格的監管環境下,期貨公司一直是“乖孩子”,是否合規通常是期貨公司開展業務過程中首先考慮的問題。

  華東一家即將拿到資産管理牌照的期貨公司負責人表示,雖然公司早有此計劃,但受制于合規思維,目前該項業務還在最初的籌備階段,公司要求要在牌照下發後立即開工資管項目。“儘管我們拿到牌照不算晚,但在實際業務上已經落後了。”

  “長期以來,期貨公司沉澱了大量的人才和研究資源,不加利用是對這些資源的浪費,如果在漫長的申請程式後拿到牌照再展業,可能已經出現人才大量流失。”老劉説,拿到期貨資管牌照再開展業務是不現實的。“我們進行期貨資管的能力,不比有牌照的公司差,如果拿到牌照後再展業可能早被兄弟公司遠遠甩在後面了。”

  和擁有牌照自己發産品相比,期貨公司繞道其他金融機構發行資管産品,不僅在程式上“多一道”,費時費力,同時也意味著要將原本屬於自己的利潤要分一部分給通道機構;在混業環境下,資源尤其是人才資源的流動加速過程中,期貨行業處於不利地位。

  期貨公司生存壓力巨大,行業對全面放開資管業務資格,包括放開牌照限制和“一對多”業務限制的呼聲越來越強烈。“期貨公司資管牌照的發放,初衷是支援期貨公司創新業務。如今牌照審批可能已經成為阻礙市場發展的因素,政策可能也需要變通一下來適應新的市場條件、放鬆管制、加強監管。”上述華中期貨公司高管表示,不妨全面放開,讓期貨行業內外充分競爭,加速市場創新發展。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