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停伐後林都人該怎樣過

  • 發佈時間:2014-08-04 07:32:28  來源:國家林業局網站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行走在素有“林都”之稱的黑龍江伊春市,林區人會驕傲地告訴你,伊春60多年來貢獻的木材如果裝上火車一列一列地連起來,可以從伊春一直排到海南三亞;如果一棵一棵地連起來,可以從地球到月球繞上好幾個來回!

  1948年起,位於小興安嶺腹地的伊春開始大規模開發這片森林,累計已為國家提供了優質木材2.7億立方米。然而,過度採伐導致小興安嶺森林蓄積量大幅下降,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因林而建、因林而興”的伊春已“林竭而衰”,逐步陷入了資源危機、經濟危困的“兩危”境地。

  伊春終於警醒,逐漸減少並停止了森林採伐。2004年,伊春停止了天然紅松林的採伐,2008年停伐了“三大硬闊”,2011年停止了森林主伐,2013年全面停止了商業性採伐。至此,伊春直接以木材粗採為主的生産方式告一段落,“靠山吃山”的百萬林區人的生産生活將發生什麼變化?

  從“採山”到“種山”

  在伊春市湯旺河林業局守虎山林場深處,一棟簡易的板房邊上搭著一個巨大的木柵欄。一名中年男子站在柵欄邊上,拿木棍敲響手中的鐵桶,一隻只黑褐色的野豬就從密林深處狂奔而來,一會兒就擠滿了整個柵欄,爭著搶食撒在地上的玉米粒。

  這是大頭山生態野豬繁育合作社的一個投食點,敲鐵桶的中年男子是合作社理事滕俊江。去年,他家從合作社分紅收入20多萬元——“養一年野豬的收入,相當於幹了一二十年伐木工作。”

  合作社飼養的生態野豬是家豬和野豬交配繁育出的新品種,既保持了野豬的野生習性,又改良了肉質,營養價值極高,市場需求旺盛。2012年,在市、區林業局的支援下,理事長滕振生牽頭、15戶林場職工積極響應,籌資100多萬元,掛牌成立合作社,開啟了林下養殖的新時代。

  兩年多以來,合作社存欄野豬已有1000多頭,市場價值超過800萬元。守虎山林場場長、合作社監事趙力告訴記者,林場有森林1萬多公頃,生態野豬養殖發展潛力巨大,在合作社的經營下,生態野豬養殖業將逐步走向産業化、規模化,成為一個支柱産業。

  林下養殖的快速發展,得益於市委、市政府的決策。森林逐步停伐後,伊春開始重新審視林下經濟的地位和作用,將其視為經濟轉型的主戰場,提出了變“採山”為“種山”、林農一體化經營的發展戰略。

  在新戰略的引領下,伊春林下經濟産業持續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速度。2013年,伊春黑木耳生産規模已達2.7萬噸,約佔全國總産量的7%;小漿果種植面積達4.9萬畝,成為全國最大的藍莓種植加工基地;各類林下種養基地已發展到235個,有力地支撐起了森林停伐後的經濟,並有效地提高了職工生活水準。這一年,伊春林下經濟從業人員達到17萬人,實現增加值42億元,佔地區生産總值的15%。

   從伐木計件到多樣化掙錢

  森林全面停伐後,伊春市友好區雙子河貯木場與其他貯木場一樣,不再承擔木材卸、選、歸、裝的任務。在曾經的高峰時期,這個貯木場每年的木材吞吐量達到十多萬立方米,數百人每天都忙碌在場部各處。而現在,貯木場冷清下來了,場部也很難再見到工人忙碌的身影。

  有人告訴記者,他們依然忙碌,只是轉移了陣地。7月18日,記者在伊春友好藍莓基地就見到了他們。

  伊春屬高寒黑土地區,特別適合種植藍莓。友好區在對全區的土壤、氣候條件以及水源、交通、電力等各方面因素進行深入細緻的調查後,選出了土質適宜、交通便利、集中連片的1萬餘畝土地,于2011年成立了伊春友好藍莓種植基地,並引進多家企業進行示範經營。

  據悉,藍莓進入豐産期後,每畝可收果1噸,實現純收入1.5萬元,這萬畝藍莓基地,每年可實現産值1.5億元以上。幾年來,基地不光成了伊春藍莓産業發展的強大引擎,也為原林場職工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友好藍莓綠源果業公司總經理鞏慶祥告訴記者,他們在基地種植了1300多畝藍莓,有長期雇工80多人,季節性雇工達200多人。

  記者到達基地時,數十名工人正在園區中心搭建藍莓博物館。這些建築工人大多都是雙子河貯木場職工,他們以前天天跟木材打交道,現在的勞動對象則變成了鋼筋玻璃。正在休息的李全説:“雖然不伐木了,但我們還是貯木場的職工。幹的活更輕鬆,收入卻比以前的計件工資還要高。”

  雙子河貯木場副場長鄭喜貴對記者説,貯木場停工以後,按照職工意願和能力,他們被安置到了護林撫育、木材加工、建築、種養、餐飲服務等多個行業,並保持了待遇水準基本不變甚至更高,職工滿意度很高。

   從劈柴取暖到燃氣入戶

  在伊東中心林場,幾百棟小樓匯聚一片,在群山起伏的森林中形成一道別樣的風景。居民侯青春家嶄新的煤氣灶發出藍幽幽的火苗,正燉著一鍋雞湯,滿屋飄香。剛搬入新居不久,侯青春一家已經習慣了偶爾煲一鍋湯來喝。

  幾年前,這裡還是一個棚戶區,侯青春就住在其中。那時候,劈柴取暖是讓侯青春最犯愁的一件事:“取暖、做飯都靠燒柴,燉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冬天為了取暖,一家人都要動起來,起早貪黑地燒柴,整天灰抹繚亂的,還保持不了一個溫度。”

  近幾年,伊春市抓住棚戶區改造的契機,推動林場撤並和燒柴改革,原來住在山上或棚戶區的職工均可按政策置換新居,全部實現了集中供水供氣供暖,使林區數十萬職工告別低矮的窩棚和熏人的柴煙,過上了舒適乾淨的新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侯青春家用的燃氣來自幾百米外的生物質氣化站。氣化站將樹枝、灌木、廢棄食用菌培養袋等生物質燃料通過熱解乾餾等工序産生燃氣。這一技術既解決了森林廢棄物的處理難題,也大大降低了供氣成本,在林區得到了大力推廣。

  如果住在景區附近,棚改新居還能帶來一筆可觀的租金收入。湯旺河區原環城社區臨近湯旺河石林國家公園,在棚改中,區政府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根據居民意願將新居設計成小面積套間,方便用作家庭旅館,並引進投資公司專門經營。居民程利濤家分得兩套新房,他們就將其中一套出租給了伊春石林投資公司,僅此一項每年就可穩定獲取五六千元的租金收入。

  伊春旅遊資源豐富,目前已建成A級以上景區27處。在旅遊資源開發過程中,伊春非常重視讓職工群眾受益。伊春市委書記王愛文説:“停伐後,我們伊春人依然要‘靠山吃山’,只是要換一種‘吃法’,把直接的‘吃樹’變成‘吃生態産品’。”(記者周洪雙)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