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稻香蝦肥的“潛江模式”

  • 發佈時間:2014-08-04 03:31:28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何紅衛 樂明凱

  “這幾年來一邊種稻,一邊在稻田裏養小龍蝦,在前不久的收蝦旺季,按規格不同,蝦販出價15~30多元/斤,一天就能賣萬把塊,一畝稻田裏平均能産200多斤小龍蝦呢。”7月30日,烈日炎炎,湖北省潛江市白鷺湖農場關山分場九隊的楊賢珥,看著家門口50多畝青蔥稻田裏的清水,滿是憧憬地對記者説:“蝦子是寶,稻子也是,去年,田裏種的粳稻以1.9元/斤賣出,每畝平均1200斤的産量,稻子産值就能上十萬。”

  楊賢珥家門口的這塊稻田可不簡單,是潛江市正在推廣的新型“蝦稻共作”模式的最早試驗田之一。潛江是“中國小龍蝦之鄉”,也是“蝦稻連作”模式的發源地,為克服原有連作模式中小龍蝦過早捕撈,育肥不足的問題,潛江蝦農和農業科技人員不斷探索,嘗試在稻田裏同時套養小龍蝦,結果試驗成功,稻香蝦肥,一舉兩得。

  “蝦稻連作”是近年來湖北大力發展迴圈型生態種養的成果,引領了現代農業發展方向。湖北省水産局局長李勝強表示,潛江農民開創性地把水稻綠色種植與小龍蝦科學養殖有機結合,實現了一地兩用、一水兩養、一季雙收,既提高了土地和水資源的利用率,又鼓勵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還使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如今在不到兩年時間,潛江“蝦稻共作”的稻田已新發展了8萬畝,這個新模式的推廣應用既提高了小龍蝦的産量、規格,又提高了稻米品質,為潛江發展糧食生産帶來了新的動力。潛江市委副書記龔定榮介紹説,潛江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蝦稻共作”充分開發了稻田資源,通過嚴格控制農藥品種和用量,實現了稻米和小龍蝦産品品質同步提升。目前,潛江正在積極組織申報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水稻)生産基地。

  6月12日,在第五屆中國湖北潛江龍蝦節優質農産品展覽展銷活動上,由湖北蝦鄉食品有限公司推出的特色農産品“蝦鄉稻”儘管平均銷售價格達到9元/斤,仍然銷售火熱。

  蝦鄉公司總經理劉軍對記者説,“蝦稻共作”模式使用的是無公害農藥,其使用次數比常規稻田要少,生産的稻米是一種接近天然的生態稻。而且,“蝦鄉稻”只按訂單收購,“水稻從種植到稻穀收穫,必須在公司‘五個統一’的管理下,即‘統一優良稻種、統一種植模式、統一生物防疫、統一管理、統一品質標準’,以確保達到綠色環保生態稻標準。”楊賢珥家的稻田就是蝦鄉公司最早確定的一批訂單基地,所以她家種的粳稻能賣到超出國家最低保護價4毛錢。

  稻田裏養小龍蝦,需要開挖約佔稻田總面積17%的養殖溝,會不會影響糧食總體産量及收益?蝦鄉公司基地的實踐證明,不會。

  劉軍介紹説,稻田養蝦一年只種一季作物,冬季涵養水土保持了地力,再通過選用優良水稻品種、合理密植等辦法,保證了水稻的有效分蘗、有效穗數和正常穴數,83%的水稻産量遠比以前同等面積要增産許多。而且,水稻生長過程中産生的微生物及害蟲為小龍蝦提供了充足的餌料,小龍蝦産生的排泄物又為水稻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形成一種優勢互補的生物鏈,實現生態增值。

  “‘蝦稻共作’的生態優勢也已經顯現出來,對環境要求較高的白鷺在蝦稻田裏隨處可見,清晨下地,一個平方的稻田,可以數到5~6個蜘蛛網。”潛江市農業局負責人説,為了進一步推廣“蝦稻共作”模式,潛江市發揮大團隊的優勢,種植和水産養殖業相結合、農機農藝相結合,組織了9個服務專班,常年下鄉開展農技服務。

  “看我的手機,農民打來的通話記錄沒有哪一天少於30個。”潛江市水産局總工程師陶忠虎告訴記者,新發展的“蝦稻共作”面積中,以前很多農民都只會種稻不會養蝦,必須要手把手地按操作規程和技術標準指導到位,農民早晨收蝦子,晚上巡夜時都會打電話過來諮詢。

  據了解,近幾年來,潛江市相繼制訂完善了《稻田養蝦技術操作規程》、《潛江龍蝦“蝦稻共作”技術規程》等技術標準,對養蝦的稻田環境、水源等條件、養殖模式、病害防治、水稻栽培與管理等方面進行明確規定,並作為國家行業標准予以公佈和實施,稻香蝦肥的“潛江模式”在全國叫響。

  稻田綜合種養,必須要以糧食為主角,確保糧食生産的絕對安全,同時又要提高種糧農民的收入和積極性,讓農民體面地種田,“蝦稻共作”確實是個有效平臺。在主抓潛江小龍蝦産業10多年的市委書記張桂華看來,“蝦稻共作的潛江模式”是可以推廣複製的,潛江每走一步發展思路都很清晰,“蝦稻連作”是第一步,“蝦稻共作”是人為因素推動的第二步,第三步應該“蝦稻共生”,作為一種自然因素影響,打造出一個純天然的環境平臺。“到那時,潛江的蝦鄉稻價值也許會更高。”展望未來,張桂華信心滿滿。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