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事不避難 義不逃責

  • 發佈時間:2014-08-03 05:59:16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溫文儒雅、寬厚待人,無私奉獻、兢兢業業,關注現實、學以致用……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湯一介不僅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也用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思想來要求自己。

  “只是一個哲學工作者”

  湯一介生於天津,1951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在北京大學未名湖後湖之濱的朗潤園,湯一介度過了半個多世紀。

  “小時候父親很少管我們,也很少過問我們的功課。父親教給我最重要的是傳承祖輩的‘家風’,學習做人的道理。”湯一介記得,父親曾經把他珍藏的一幅《頤園老人生日燕遊圖》拿給他,上面有一段祖父約700字的題詞,其中他記憶最深刻的是,“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素位而食,隨時而安,固吾立身行己之大要也。毋慼慼于功名,毋孜孜于逸樂。”對此,湯一介曾解釋説,“‘事不避難’就是困難的事情,你應該承擔的就要承擔;‘義不逃責’即合乎道義的事情,你就應該負起責任來。”他將這段為人處世的祖輩遺訓當作座右銘,身體力行、孜孜以求,在中國傳統哲學領域探尋真善美。

  湯一介常説,“人活一天,就要做事,只有做事才能體會到快樂。你的快樂就是你的生命。你要不做事,你就沒有快樂,也就沒有生命。”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應對亨廷頓“文明衝突論”,湯一介提出“和而不同”對當今世界、人類發展的重要意義。他還著力構建中國傳統哲學的理論體系,從“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這三個基本命題闡發出儒學真精神;關注中西文化融合問題,強調“中西兼通”,提出“要創造若干個中國化的西方哲學”、“建立中國話的解釋學”等。今年5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推出了《湯一介集》,共計十卷,全面展現了湯一介的學術軌跡。

  湯一介覺得自己不是哲學家,“我是一個哲學史家。因為我並不認為我已經創造出了一個哲學體系,我現在是研究一個一個哲學問題。好像我的長處是,從上世紀80年代一直到現在,不斷地提出新的哲學問題來。”

  和而不同儒者“范兒”

  “湯先生是我認識的當代學人中最具儒者氣象的學者。”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劉夢溪如此評價湯一介。

  生活中的湯一介沉靜內斂、為人平和。

  “我剛剛進校,湯先生即與我確定了未來博士論文研究的內容,以期較早準備,寫出一篇高品質的論文。”2008年秋天到湯一介門下學習的楊浩説,湯一介一方面要求學生追求學問的嚴謹性,一方面又強調要繼承中國古代知識分子關注現實的優秀品質。“如果我們做錯事情,他會嚴厲指出,但有時也予以寬容。”

  2009年陪湯先生去河南少林寺參加活動,楊浩清楚地記得當時老師在火車上的諄諄教誨,“讀書要閱讀經典,要仔細讀,要多讀幾遍,要讀透。”

  在湯一介創辦的中國文化書院裏,每個導師的學術觀點不同,個人興趣愛好也不一樣。但大家相處融洽,每個人都心情愉悅。

  在深圳大學文學院院長景海峰看來,中國文化書院的兼收並蓄、和諧融洽發展,與其主事者的處事風格和開放心態密切相關。“作為中國文化書院的掌門人,湯一介為書院的事業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艱苦的努力,在他的帶領下,書院才取得了如此輝煌的業績,這份成功是與他的人格感召和寬廣胸懷分不開的。”

  回想從師求學的6年,楊浩感慨地説,“從先生那裏,我感到先生對我們新一代學者的殷切期望。我們不僅學到知識與學問,更學習到如何做人,做一個利益大眾、無私奉獻、對社會有用的人。”

  湯一介先生和夫人樂黛雲先生都在各自學術領域卓有建樹,可謂未名湖畔的“學界雙璧”。60多年來,夫妻始終相互信任、攜手相扶。每天上午,他們各自工作或讀書;中午,身體不太好的湯一介睡個午覺;下午,二老或工作或參加一些活動;黃昏,他們常繞著未名湖散步。

  “湯先生和樂先生,一個研究中國哲學,一個研究中西文化比較學,可謂中西合璧,他們能在學術上互相促進、比翼齊飛,真是可遇而不可求。”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常海説。

  勇挑《儒藏》重擔

  “湯先生還是一名活躍的學術活動家、大型中國文化學術工程的組織者。他在上世紀80年代創辦的‘中國文化書院’,掀起了一輪傳統文化熱潮。從上世紀末的‘傳統文化熱’,到如今的‘國學熱’,中國傳統文化經過近百年的沉寂,在順利回應了西方文化的挑戰之後,重新走上了復興之路。近年來,湯先生又組織主持教育部重大學術項目《儒藏》工程。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盛世工程。”湯一介的學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廣保説。

  湯一介家有兩間書房,雖不大,卻四壁環書。其中,整齊排列的《儒藏》“精華編”格外醒目。“我們編纂《儒藏》的目標是,100年內不會有人超過,而且成為世界上通行的儒學研究本子。”編纂《儒藏》始終是湯一介要實現的一個願望。

  在2011年農曆正月十五,湯一介84歲生日聚會上,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王博曾這樣評價,“湯先生以自己半個多世紀學術工作積累的功力和境界,化作深刻而開闊的學術眼光,提出了若干重大的科研課題,不僅為中國儒學搭建了一個研究的平臺,更是為我們中國哲學未來10年的發展作出了整體規劃,可以説是‘總設計師’。”

  馮友蘭先生曾説,“人類幾千年積累下來的智慧真是如山如海,像一團真火。這團真火要無窮無盡的燃料繼續添上去,才能繼續傳下來。”湯一介即是將自己的生命作燃料傳這團真火的人。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