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介書生的千鈞之擔

  • 發佈時間:2014-08-03 01:30:55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踐行核心價值觀

  本報記者劉園園

  “作為年屆八旬的老人,不以頤養天年為求,不以含飴弄孫為樂,更不以金錢、名譽、地位等為意,而是汲汲遑遑地為中國文化的韆鞦大業和中華文明的傳諸永世而恪盡一介書生之綿薄微力,兢兢業業地為中國當代文化建設添磚加瓦,其志永固,其情可感,其願撼天!”

  2007年,深圳大學哲學系教授景海峰在其導師八十歲時寫下了這樣的話。他的導師是湯一介,而“韆鞦大業”指的則是《儒藏》編纂工程。

  湯一介1927年出生於天津,祖籍湖北黃梅。他的祖父湯霖,是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進士;父親湯用彤是現代中國學術史上屈指可數的會同中西、熔鑄古今的國學大師之一。一方面家學深厚,另一方面當時的文化大家如梁漱溟、熊十力、錢穆等與湯家來往頗多,湯一介從小耳濡目染,年輕時便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入的思考。

  在60多年的學術生涯中,湯一介著力於構建中國傳統哲學的理論體系。他指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是中國哲學的三大基本命題。這三大個基本命題表現著中國傳統哲學關於真善美的特殊觀念。上世紀90年代初,應對亨廷頓提出的“文明衝突論”,湯一介首先提出,未來世界的主潮是文明的“融合”而非 “衝突”,中國古已有之的“和而不同”對解決當今世界、人類發展有著重要意義。90年代後期以後,湯一介倡導把西方的解釋學理論運用到中國經典的現代詮釋方面,並且歸納總結中國經典解釋史上的特徵和規律,以創立中國自己的“解釋學”。

  晚年的湯一介把全部心血都投入到《儒藏》的編纂中。2002年,湯一介提出編纂《儒藏》。2003年,教育部批准《〈儒藏〉編纂與研究》立項,項目于2004年正式啟動。77歲的湯一介任項目首席專家,挑起了這副千鈞重擔。規模浩大的《儒藏》工程最終將包含5000余種儒家著述,約10億字,規模將超過《四庫全書》,計劃于2025年完成,迄今已出版100冊。

  為什麼要編纂《儒藏》?湯一介概括有三:一是歷史上儒、釋、道三家並稱。自宋以來,歷代王朝都編有《佛藏》和《道藏》,卻始終沒有把儒家的典籍編纂成《儒藏》,這與儒家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極不相稱。二是作為中國文化的主體思想,儒家經典體系有一個源遠流長的傳承過程,在中華文化中佔有特殊的地位而且影響至今。三是現代科技手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條件和保存方式,為大規模的整理和傳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湯一介的學生楊浩説:“湯先生經常講,《儒藏》工程的編纂歷史地落到了他的肩膀上。”如果現在不整理,老一輩的哲學家相繼離世,年輕的隊伍還沒有成長起來,就會造成青黃不接,以後編纂的難度更大。所以編纂《儒藏》工程,既是傳承經典又要培養人才。

  《儒藏》工程聯合了中國、日本、南韓、越南近400名學者參與,湯一介挂帥將各種興趣不同、研究方向不同的人才凝聚在一起。項目經常遇到資金、人手方面的困難,而且中途會有人打退堂鼓,湯一介則常常不顧年邁親自從中協調。

  由於校點者的水準良莠不齊,大約一半的稿子都會因為稿件品質不過關而退改甚至退稿。即便如此,湯一介從未放鬆對稿件品質的要求。《儒藏》所有稿件出版之前都要經過初審、通審、抽審等7道工序。楊浩曾負責出版前的最後一道工序——抽審,抽審中曾發現兩篇稿件水準比較差,在與湯一介聊天時無意中提起。沒想到後來《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開會時,一向溫文儒雅的湯一介竟然大發雷霆,痛斥相關編委為何讓如此差的稿件走到了最後一步。

  今年湯一介已87歲,這也是他主持《儒藏》工程的第十一個年頭。有人問湯一介有沒有考慮過,可能這一生都不會完成《儒藏》這一曠日持久的工程了。他回答道:“(這件事)必須做,除非我根本什麼也不能做了。人活一天,就要做事,只有做事才能體會到快樂。”

  “事不避難,義不逃責”,是湯一介的祖父湯霖留下來的家訓,意思是遇到困難之事不要躲避,該有所擔當時不要逃避責任。“中華民族也許正處在一個偉大復興的前夜,她必須回顧自己的歷史文化,從中吸取力量,‘反本開新’。”也許,湯一介正是通過擔當中華文明的“守夜人”踐行著“一介書生”的職責吧。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