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可持續發展需科技支撐
- 發佈時間:2014-08-01 20:31:03 來源:中國財經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近日正式錶彰中國提前兩年(2013年)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其中的一項目標——2015年之前實現饑餓人口比例相對1990年減半。
世界各國在努力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均致力於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目標。中國亦審時度勢,已經邁出了從提高糧食産量向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機制轉型步伐。今年1月,中國公佈了《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其中所提舉措包括完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強化農業支援保護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等,都旨在通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實現農業發展新突破。
中國用佔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資源養活了全世界約20%的人口,這是國際社會共認的成就。其間,支撐可持續農業技術體系至關重要。在近期由中國農村財經研究會舉辦的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牛文元介紹的低投入可持續農業方式“麗莎農業”等先進的農業技術引人關注。
“麗莎農業”的五大內涵:第一,將生物固氮技術和生物防治方法運用到農業生産過程中;第二,大力減少使用化肥和化學農藥;第三,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動物內部生物學和遺傳學的潛力;第四,將種植業和養殖業最優化地結合起來;第五,始終節約和保持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學資源。
生物農業技術也是一條重要途徑。生物農業是根據生物學原理建立的農業生産體系,靠各種生物學過程維持土壤肥力,使作物營養得到滿足,並建立起有效的生物防止雜草和病蟲害的體系。生物農業包括轉基因育種、動物疫苗、生物飼料、非化學害蟲控制和生物農藥幾大領域。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此較早就提出來“用先進的生物分子技術提高水稻産量是未來的主要研究方向”,而我國雜交水稻技術目前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使中國糧食畝産提升到800公斤以上,不僅為中國解決13多億人口吃飯問題做出了突出貢獻,而且還推廣到印度、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等眾多國家,使那些地方的水稻産量提高15%—20%,為人類保障糧食安全、減少貧困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精準農業是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新潮流,是由資訊技術支援的根據空間變異,定位、定時、定量地實施一整套現代化農事操作技術與管理的系統。精準農業工程體系目前已經被美國國家工程院列為21世紀十大工程選項的第六項。不久前,北京市宣佈,今年將建30個生態農業標準園,對此在政策傾斜和資金保障上都實施優先支援。清潔空氣、凈化水源、改良土壤是未來首都農業發展的三個核心目標。其中,針對性動態監測土壤品質、水分狀況和病蟲害發生,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缺多少補多少和綠色防控”原則推行水肥精準化管理、安全精準用藥和生物防治,就是採用的精準農業技術。
縱觀這些先進技術,無不體現出低投入、高産出、可推廣等特點,是支撐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同樣,也是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的手段。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