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頂帳篷、一隻睡袋,帶上桌椅和水果零食,再約上三五好友,就可以在遠離城市喧囂和繁雜的地方打造專屬空間,親近自然,釋放壓力。
近段時間,像這樣的野外露營火了。在各類社交平臺,相關照片、筆記以及視頻等紛紛刷屏,諸如“露營用品企業訂單排到9月”“4個月超2700家露營企業成立”更是登上熱搜榜的前列,“露營熱”一時間成為年輕人熱議的話題。不過,露營並不是有些人眼中的花裏胡哨,甚至被貼上“偽精緻”的標簽,而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新趨勢。
其實,露營本身並非新事物,最早可以追溯至早期人類在遊牧、狩獵、遷徙、軍事等活動中臨時搭建的野外住宿場所和設施。而娛樂露營起源於1853年,英國人霍丁同300多人的四輪馬車隊伍一起跨越1930公里的大片草原,他在1908年還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露營者手冊》。而在此前一年(1907年),世界上第一個露營俱樂部宣佈成立。進入現代社會以後,以家庭為單位、以休閒為目的的露營活動受到歡迎。
在我國,不少愛好戶外運動的人成為露營的早期嘗試者。只需要準備簡單的帳篷等裝備,就可以隨時出發,相比于遠途旅行,露營能節省下的高昂的車票、門票和酒店開支,還能體驗親自動手準備食物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正因如此,受疫情影響,短途遊、市內遊、近郊遊已經成為人們的選擇,親近自然的露營也走進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生活。
年輕人根據自身實際條件選擇露營方式,決定是否過夜,是跑到幾十公里之外的樹林,還是在附近的公園、河邊甚至校園裏擇一處空地,支起帳篷、挂上幾串氛圍燈,彈著吉他唱著歌,再拍上幾張照片留念。對此不必貼上“偽精緻”的標簽,每個人都有享受自然、追求美好生活體驗的自由。
年輕人願意和朋友一起躺在草地上,仰望天空,一起談論生活和理想,緩解工作或學業的壓力。有些大學生在校園內用一張野餐墊搞起了“簡易露營”,表示“體驗感很強,心情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愉悅”。
露營讓人們放鬆身心,提供近郊出行新選擇的同時,也帶動了産業經濟和鄉村經濟的發展。某電商平臺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3月,大型帳篷、天幕、折疊桌椅、睡袋等露營裝備成交額同比增幅超兩倍。不少露營産品的本土品牌和服務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機。
如果把露營當作不入流的“偽精緻”,忽視背後年輕人甚至大學生背後的“真需求”,露營熱很容易就會成為“一陣風”,甚至引發新問題。因此,露營地的基礎設置、垃圾分類處理、營地衛生間搭建、野外用火安全,甚至露營行業規範發展等同樣需要重視和解決。
針對露營環境保護的問題,如果因此造成污染或者影響當地居民正常生活,應該承擔賠償損失、消除妨害等責任。根據危害對象、方式、程度的不同,露營人可能還會承擔刑事責任。因此,年輕人在露營時務必要遵守法律法規和疫情防控政策,避免大量人員聚集,在享受美好的同時,保護好周邊自然環境。
(責任編輯:趙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