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專家視點 > 正文

字號:  

潘建成:掂掂GDP的含金量

  • 發佈時間:2016-01-25 10:32:21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林火燦  責任編輯:王斌

  掂掂GDP的含金量

  ——訪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

  

  評判我國經濟的變化,應該更多地考慮基數變化、換擋要求和增量平穩上升的態勢。傳統的動力源在拉動經濟經歷一段時期高速發展後,邊際效應必然減弱,經濟增速換擋也成了新常態的主要特徵之一。雖然增速放緩,但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增長動力——

  2015年國民經濟運作成績單日前已交出,未來中國經濟如何進一步提升含金量?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接受了《經濟日報》記者的專訪。

  記者:對於我國2015年的經濟增速,各界比較關注,也有很多議論。從中國經濟自身的發展週期看,怎樣評價6.9%的增速?

  潘建成:有人用“創下近25年來新低”來描述2015年中國經濟成績單,表面看沒有錯,其表達的含義是不準確的。

  “25年來新低”,給人的印像是目前中國經濟處於25年來最困難的時期,但事實並非如此。中國現在的經濟總量是25年前的10倍還多;2015年的GDP增量,相當於1985年全年的GDP。如果打個比方的話,25年前,我們拉著100公斤的貨物在爬坡,而現在拉的貨物已經增加到1000多公斤了,在動力不變的情況下,速度慢一點是正常的。

  因此,不能用“多少年的新低”來描述中國經濟的變化,而應該更多地考慮基數變化、換擋要求和增量平穩上升的態勢。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三期疊加”發展階段,傳統的動力源在拉動經濟經歷一段時期高速發展後,邊際效應必然要減弱,經濟增速換擋也成了新常態的主要特徵之一。未來幾年內,我國經濟增速繼續放緩也並非不可能。關鍵是,在經濟增速換擋中,如果增量能保持平穩上升,就説明經濟沒有出現“硬著陸”。

  大家對GDP增速放緩非常關注。冷靜地看,6.9%的增速符合“7%左右”的預期目標。

  從過去經濟增長8%以上,放緩到8%以下,再調整到7%左右,整個過程是漸進溫和的。從季度變化來看,2014年4季度GDP增速為7.2%,2015年4個季度依次為7%、7%、6.9%和6.8%。這也就是説,中國經濟增速換擋非常溫和、節奏平穩,沒有出現劇烈波動,在很大程度上是宏觀調控的結果。需要説明的是,低於7%只是量變,並不是質變,中國經濟健康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中國經濟仍然有比較大的迴旋餘地和騰挪空間。因此,我們不必對經濟增速放緩過於敏感。

  記者:如果放在全球的經濟復蘇的視野來看,我們應該怎麼看6.9%的增長水準?

  潘建成:從全球範圍看,很少有國家的經濟增速能超過6%,我國經濟的增長水準在全球範圍內仍然是屈指可數。從發達國家看,美國經濟增長相對穩健,2015年前三季度分別增長2.9%、2.7%和2.2%,全年增速預計為2.7%左右;歐元區分別增長1.3%、1.6%、1.6%,全年增速預計為1.5%左右;日本分別增長-1.1%、0.7%和1.6%,全年增長預計為1%左右,均明顯低於中國經濟增長。

  從新興市場國家看,2015年前三季度俄羅斯和巴西均呈現超過2%的負增長,南非增速也從一季度的超過2%降至三季度的1%,南韓增速不到3%,只有印度保持7%以上的增長,增速略超過中國,而印度經濟增速超過中國很大程度上與其基數較低相關。

  2015年我國的新增GDP,按2015年末匯率折算,差不多為6300億美元,相當於全球排名20位左右的一個國家全年GDP總量。在我國經濟總量龐大,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並且與第一大經濟體的差距在縮小的背景下,中國經濟仍然保持中高速增長,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仍然在25%以上。

  事實上,美國、歐洲、日本、南韓等也都經歷過增速換擋的過程。這説明,經歷高速增長以後的增速換擋是符合經濟規律的,任何一個國家都躲不開。不過,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也在提醒我們,在經濟增速換擋的過程中,必須努力保持平穩,特別要注意避免進入“中等收入陷阱”。

  南美洲的阿根廷、巴西等國家在經歷快速發展、每人平均GDP達到五六千美元以後,紛紛進入“中等收入陷阱”。我國的每人平均GDP已經接近8000美元,而且,推動經濟增長的傳統動力正在衰減,新動力還沒有形成,因此,説我國存在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並非杞人憂天。

  但是,我們也有足夠的條件和能力來規避這種風險。首先,中國人有著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這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原生動力。其次,中國的城鎮化率目前只有56%,如果城鎮化率每年提升一個百分點,我國城鎮化至少還有20年的快速發展階段,這將為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市場空間。再次,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同地區的發展差距很大,在落後地區抓緊趕超和先進地區産業轉移的過程中,可以形成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勢能。比如,貴州、重慶過去比較落後,最近幾年通過承接東部地區産業轉移,加上政策對路,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展。同時,“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的發展戰略在2016年將由設計逐步進入實施階段,其産生的輻射效應是可觀的。第四,中國還是消費大國,可以形成自己的規模化市場優勢,可以培育較為獨立的完備的産業體系。我們只要通過加快推進供給側改革,提升供給品質和水準,完全可以滿足國內需求,進一步推動消費的增長。

  也正因如此,在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過程中,必須從提升全要素生産力的角度出發,極力改變新舊動力“青黃不接”的狀態,這就需要不斷加強創新驅動。一是通過制度創新,進行全方位的深化改革,釋放市場活力,提升市場效率;二是最大限度鼓勵技術創新,讓同樣的資本和勞動投入得到更多産出。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改革和創新驅動,實現在人口、資本、資源等要素受到限制的情況下,依然保持足夠的增長動力。

  記者:看中國經濟,不僅要看其形,更要觀其勢。儘管我國經濟增速放緩了,但結構調整取得了紮實的進展。在您看來,我們為什麼要強調結構的調整?目前結構調整面臨著哪些現實壓力?

  潘建成:今天,我國正處於一個特殊的歷史關口,面臨著“供給衝擊”,這與上個世紀70年代的美國有不少相似之處。當年的美國由於石油價格暴漲,導致企業成本上升,物價上漲,帶來通貨膨脹。按照相關法案,美國不得不提高員工工資。而這又加劇了企業成本的上升,導致企業家信心受挫,生産積極性減弱。在此情況下,如果還用凱恩斯刺激需求的辦法來調控,只會造成更嚴重的通貨膨脹。因此,美國採取的是降低成本,改善供給環境,特別是通過大範圍減稅,減輕企業成本,提升盈利能力,引導企業正常進行生産,使整個經濟的迴圈被帶動起來。

  今天的中國,同樣面臨企業投資信心減弱、生産積極性下降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背後,是企業剛性成本上升,社保和稅費負擔比較重,企業盈利能力下降;同時,PPI已經連續46個月同比下跌,企業利潤空間受到擠壓。而這些問題,都可以歸結為供給側的問題。這時候,如果還採取刺激需求特別是刺激投資的辦法,帶來的結果可能與前些年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規模投資是一樣的——短期內可能會活躍經濟,但是會讓經濟結構粗放、不合理的問題更積重難返。

  中央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短期內重點解決的問題就是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其中,去産能為首要任務。中央提出,要抓緊處置僵屍企業,這説明中央對僵屍企業妨礙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問題高度重視。僵屍企業不除,過剩産能不化解,去庫存的工作就很難徹底到位,去杠桿和降成本也會面臨較大的難度。這些受到救助的僵屍企業消耗了大量的資源,無形中增加了競爭的慘烈,使價格下跌更難止住,通過降成本來提高利潤空間就很難實現。此外,很多僵屍企業已經資不抵債,這些企業負債經營和擴大再生産,實際上加大了企業和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

  亞洲金融危機中,國家在紡織行業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勞動密集型行業化危為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現在,我們要在鋼鐵、煤炭等行業更堅決地處置僵屍企業,淘汰落後産能和化解産能過剩,並進行資源有效整合,使效率得到提升,並促進結構升級以及産品升級。

  當然,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必須與經濟體制改革結合起來,特別是做好配套政策。比如,要與社會政策托底結合起來;要與國有企業改革結合起來,使國有企業的市場資源得到整合和提高;要與區域發展戰略結合起來,實現跨區域的協調整合。

  記者:2016年,我們應如何更好地提升經濟發展品質?

  潘建成:經濟發展提質增效,目前看應該主要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要實現綠色發展,在生産、流通、消費等環節,都要儘量減少資源能源消耗,減少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要推動産品向中高端邁進,生産出更多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的産品,提升産出效率。

  而要解決上述兩個方面的問題,一要深入貫徹落實好十八屆五中全會確定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二要高度重視人力資本的投入。未來的經濟發展,靠的不再是簡單的資本投入,而是靠大量的技術創新,因此,大量的資金未必直接用於購買設備,而是要用於引進高素質人才。三要積極構建能夠更好適應創新活動的金融環境,使金融能夠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並助力提升經濟發展品質。此外,政府本身也要轉變觀念,改變規模擴張、大搞工業區規模的思維,轉向追求經濟發展品質,並在土地、稅收等方面給予創新企業支援。(經濟日報記者 林火燦)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