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

財經 > 新聞 > 專家視點 > 正文

字號:  

張敬偉:對外匯儲備要看多寡更要看結構是否優化

  • 發佈時間:2015-12-09 10:2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中國人民銀行7日公佈的數據顯示,11月份我國外匯儲備再次出現大幅縮水,從10月份的35255.07億美元下降至34382.84億美元,減少了872.23億美元。

  多年以來,中國都是全球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但人民幣非國際貨幣,外匯儲備太高也是為他人做嫁衣,甚至會成為負擔。這是2008年華爾街金融危機後,輿論場一直在討論卻解決不了的尷尬命題:高企的外匯儲備為何難以反哺民生和作為制衡美國的工具。

  在全球經濟“新平庸”和中國經濟“新常態”下,中國外匯儲備有了新變化。自2014年9月份以來,過去多年一路走高的外匯儲備突然掉頭直下,不斷下降。特別是自今年5月份以來,我國外匯儲備逐月“縮水”,直至10月份結束“五連降”。

  外匯儲備,多有多的煩惱,少有少的隱憂。但中國外儲“縮水”有其客觀原因,對此不必過於擔心。

  我國外儲積累是經濟高速增長的成果,也是作為全球製造業大國的收穫。但那是上一個經濟週期的“故事”——中國製造業的“盛景”,包括中國成長為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強國,不過是低端、低附加值、勞動力價格低廉時代的産物。這個時代積累的外匯儲備,是“中國製造”的血汗線。而且,由於這一“儲備”無法變成真金白銀,成為社會民生的福祉,反而成了危機時代美國實施多輪量化寬鬆(QE)的犧牲品。

  中國高企的外匯儲備成為誘發中美、中歐貿易爭端的原因。尤其是中美貿易,長期以來聚焦於人民幣匯率和對華貿易逆差上。這兩大焦點問題的表現形式,也直接體現在外匯儲備上。

  而且,中國外匯儲備大部分購買美國國債。這意味著在國際貿易的生態鏈條上,美元和美國創造處於高高在上的生物鏈頂端。它用資本和創意的指揮棒,就能將中國對美貿易順差積累的外匯儲備為美所用,而中國對此辦法不多,只能接受。正因為如此,國家貿易不平衡和外匯儲備太多,也成為中國的負擔。

  外匯儲備“縮水”未必完全是壞事。外匯儲備不在於多寡,而在於經濟運作的平穩和産業結構的優化,當然也包括貿易質和量的平衡。

  全球經濟“新平庸”,市場需求減少,全球貿易疲弱,作為全球貨物貿易的主要“吞吐”者,中國進出口量均大幅減少。據12月8日海關總署數據,按照美元計算,中國11月出口同比下降6.8%,連續5個月下滑,差于預期的下降5%;進口同比下降8.7%,大幅好于預期的兩位數跌幅。

  外匯儲備適當減少,客觀上可舒緩主要夥伴對華貿易爭端的壓力,也可倒逼中國完善內需市場,培養新的經濟引擎。這也給中國經濟新常態提供了調結構的契機。

  去年以來政策面啟動的所有改革,以及今年服務業對宏觀經濟的貢獻過半,凸顯刺激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正在發生根本變化。內需市場的主動力,以及以資本和産能拓展的外貿新路,改變了中國以低端製造業為主力的貿易格局。此外,“網際網路+”為載體的電商消費,也成為全球關切的中國新模式。

  匯率和利率的市場化改革,不僅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速度,也使資本市場加速融入全球。

  值得一提的是,利率市場化已基本完成,因此要關注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隨市場而動的變化。畢竟,人民幣“入籃”,央行必須按照市場原則,多頻度地調整人民幣短期匯率政策。由此也可以看出,匯率因素導致的外匯儲備縮水有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但總體上講,相比外匯儲備縮水的眼前利益,人民幣“入籃”才符合中國的長遠戰略利益。

  長期來看,外匯儲備可以容忍一定程度的“縮水”。不過,無論是外部市場的倒逼還是國內市場的主動調整,外匯儲備縮水的速度和頻率必須要風險可控。如果資本外流導致M2增長放緩,亦可通過貨幣政策的調整來釋放流動性。

  (作者為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