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新聞 > 專家視點 > 正文

字號:  

專家:應對氣候變化與經濟發展可以雙贏

  • 發佈時間:2015-12-03 06:4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熊 麗  責任編輯:王斌

  應對氣候變化與經濟發展可以雙贏

  ——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

  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併發表重要講話。如何領會講話精神,中國應如何進一步推進綠色發展?《經濟日報》記者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

  記者:習主席的講話中有哪些亮點?

  潘家華:有八大亮點值得關注:一是習主席出席會議本身所凸顯的標示性意義。中國是第一大排放國、第二大經濟體。習主席的講話釋放出非常積極的信號,進一步強化了中國推動巴黎協議達成的政治意願和信心。這是中國最高領導人第一次在聯合國的氣候變化會議上表明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的積極態度和擔當。

  二是中國認為應對氣候變化與經濟發展是雙贏的,這樣一種信念可以引發更廣泛的參與和更積極的行動。作為發展中國家的領導人能夠有這樣一個明確的認知,應該説是一種突破性的創新。

  三是認為應對氣候變化,各國應該合作共贏而不是“零和博弈”,表明瞭中國開放的合作態度。

  四是將中國在“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向全世界做了一個陳述,表明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實現低碳發展的努力是嚴肅認真的。

  五是講話中強調了中國向來是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參與者,並將中國的經驗與世界做了分享,那就是中國在發展可再生能源,實現低碳發展方面是領先的。

  六是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尊重自然,而不是掠奪或破壞自然。在這個意義上,美國所謂的“普世價值”基本是不適用的,因為那是工業文明的理念。中國的生態文明理念,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道義旗幟”,發達國家要改變消費理念,發展中國家也要避免重走工業文明高碳發展的老路。

  七是彰顯了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貢獻和擔當。在我國每人平均GDP只有美國的1/6的情況下,我們拿出了200億元人民幣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

  八是強調中國所做出的“國家自主決定貢獻”(INDC)的目標是負責任的,是言出必行的,我們是以五年規劃作為強制性目標來貫徹落實的。

  記者:此次氣候變化巴黎大會將取得哪些成果?對世界和中國將産生什麼影響?

  潘家華:大會所取得的成果就是巴黎協議。正如習主席所説,巴黎協議不是終點,而是起點。一是除了少數最不發達國家以外,基本上所有國家都提交了INDC的目標,參與的廣泛性前所未有。二是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得到了部分落實。三是在協議達成後,對於如何不斷提高目標,強化行動也會有相應的後續安排。四是一些非主權國家主體,包括地方政府、工商企業也會在協議中得到體現,來增加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和績效。五是在巴黎協議後,對於各個國家的INDC會做相應的評估,以敦促各國執行。當然,究竟以何種形式,由誰來評估,還會有進一步談判。

  對於中國來説,此次會議將産生積極影響,一是可以讓中國的企業在未來的競爭中有比較明確的目標。二是將中國的低碳轉型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推向世界,對於中國“走出去”有很大推動作用。三是在落實中國向國際社會提交的目標的同時,對於國內的節能減排和生態修復將産生積極的效果。四是有助於推動低碳消費轉型。

  記者:綠色發展是“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您認為,當前我們在綠色發展方面還有哪些挑戰,應該如何著力?

  潘家華:首先,最大的挑戰在於,我們的能源結構調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過程。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已經得到了優化,但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還佔65%左右,需要加速這一進程。其次,從産業結構來看,我國還處於工業化後期的經濟發展階段,還沒有進入後工業化,這意味著高耗能高排放的産業結構調整不可能一步到位。目前,第二産業佔GDP的比重還有43%,而美日等發達國家的佔比一般在25%甚至更低。尤其是目前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還需要時間,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不能像發達國家一樣承諾減排的絕對值,而是承諾了峰值。第三,從消費來看,一些人群熱衷開小汽車,住大房子,這固然是生活品質的象徵,但另一方面也是高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何扭轉人們的消費觀念,是一個嚴峻挑戰。

  這些挑戰,正是未來我國加快綠色發展的著力點。比如,能源結構的調整,不僅有助於低碳發展,還可以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從産業結構的調整來看,推動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可以實現更大的就業容量,而且與改善民生息息相關。從消費觀念的轉變來看,一方面需要人們提高自覺意識,另一方面也要加強政策法規的約束和導向。(經濟日報記者 熊 麗)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