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高福利被指經濟發展陷阱:容易産生道德禍因
- 發佈時間:2015-08-11 09:27:59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張少雷
高福利國家“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一度吸引了世人艷羨的目光。但上世紀80年代以來,高福利國家經濟的徘徊不前,逐漸使人們改變了看法。經合組織專門就高福利帶來的危機作過研討,其議題為“危機中的福利國家”。近日發生在希臘的銀行擠兌潮,再次引發人們對高福利制度的詬病。那麼,高福利何以成了經濟發展的陷阱,非但沒能促進反而拖累了經濟社會發展呢?
高福利直接影響積累,影響創新和經濟結構升級。一個社會要提高消費水準、實行高福利,前提是必須提高生産水準。這裡所講的生産,不是簡單再生産,而是擴大再生産;也不是單純擴大生産規模,而是經過技術創新和産業結構提升的擴大再生産。這樣的擴大再生産是沒有邊界的,從而能夠提供源源不斷的消費資料。而這樣的擴大再生産必然要求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必須有足夠的積累。高福利阻礙經濟發展的原因之一,就在於沒有正確處理消費與積累的關係。
高福利的資金來源往往是高稅收或高負債,不利於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瑞典的高福利靠的是高稅收、高財政赤字,希臘的高福利是靠高負債支撐的。以高稅收支撐高福利,必然減少企業發展資金,制約企業發展,無異於殺雞取卵。拉弗曲線揭示,稅率超過一定限度時,企業收入下降,反而導致稅收減少,導致高福利難以為繼。靠負債支撐福利是寅吃卯糧。由於社會福利水準上調容易下調難,公眾很難接受緊縮政策,因而只能借新債還舊債,以致窟窿越來越大,最終釀成債務危機。
高福利容易産生道德禍因,造成社會資源浪費和國民惰性。由國家提供的高福利是一種公共品,如同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大鍋飯,不吃白不吃,因而會埋下道德禍因。具體表現為:高福利下的社會保障資源利用率不高,如公費醫療中藥品和其他醫療資源的浪費;一些人本來可以就業而不積極就業,過度享受由社會保障、失業保險帶來的閒暇,以及選擇提前退休;過分依賴國家,自我積累、自我保障的積極性和能力弱化;等等。這些現象一旦具有普遍性,社會資源遭到嚴重浪費,國民精神不再積極向上,就會影響經濟發展。
高福利是一種社會資源再分配,運用過度會挫傷生産積極性。高福利是通過稅收進行的社會資源再分配。這種再分配在現代社會是必要的,但運用過度則會産生明顯弊端:一是産生尋租機會,容易導致權力尋租;二是扭曲市場信號。市場分配機制和再分配機制不同,市場機制強調機會均等,而再分配更注重結果平均。平均分配會給人們不好的信號:努力與否是一樣的。這就會挫傷生産積極性。也就是説,貌似注重公平的再分配,其實際效果可能恰恰相反。
我國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發展很不平衡的大國,如果實行脫離發展水準的高福利政策,更容易阻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當前,我國在積極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同時,應汲取高福利國家的教訓,謀求實實在在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一是始終咬緊經濟發展不放鬆。只有不斷創新、提升産業結構的高品質發展,才是解決我國經濟社會問題的根本途徑,才能使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而創新、擴大再生産必須有資本積累。這就要求我們正確處理眼前和長遠、積累和消費的關係,循序漸進、量力而行地提高福利水準,以穩健的經濟發展實現可持續的福利提升。二是強調社會保障與生産力發展水準相適應。一些西方政客為了選舉的需要,超出實際可能去附和選民的訴求,結果民眾的訴求越來越高,經濟發展能力和後勁被嚴重削弱,最終損害的還是民眾的利益。我們應向廣大人民群眾説明社會保障水準是受生産力制約的,只有通過積累、通過發展才能有更高水準的社會福利。三是發揮我國家庭自我保障的傳統優勢,把自我保障與社會保障結合起來,完善適合國情和發展實際的福利制度和保障體系。
( 李義平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