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新聞 > 專家視點 > 正文

字號:  

中國經濟進入降速提質新階段 高增長後需"換擋"

  • 發佈時間:2014-10-23 15:50: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曹慧敏

  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正運作在7%~7.5%的增長區間,這種增長儘管遠比2000~2008年平均10.2%的增長降低一個臺階,但也正在經歷一個“提質增效,擠出水分”的新階段。

  高增長之後需要“換擋”

  最新公佈的中國三季度國內生産總值(GDP)中同比增長7.3%,增幅創下22個季度以來的新低,固定資産投資受房地産投資大幅下滑拖累繼續放緩,發電量也出現內年首次同比下跌,但這些數據的下滑並不代表中國經濟“衰退”,“硬著陸”,甚至是“崩潰”。

  到底如何看待當前中國經濟?在中國改革開放歷史上,至國際輿論上,總共出現過3次比較集中的“中國崩潰論”,分別是1989年、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然而,中國一直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國家,1978-2013年間,中國GDP增長了155倍。事實也將證明,外界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過度擔憂恐怕也沒有太大必要。

  的確,從2010年第一季度開始,中國經濟增速連續下滑18個季度,為改革開放以來時間最長的下滑週期。但全球範圍看,高增長之後的“增速換擋”是一種必然趨勢。根據世界銀行增長與發展委員會統計,二戰後連續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長的經濟體只有不到10個國家,這些國家都是小國,而其餘經濟體在經歷過20年的發展後均開始減速,並且有些國家甚至出現了大幅減速。世界主要經濟體,包括美國、日本、南韓等其他國家走過的道路也都説明,一國經濟在經歷一段高速增長之後,需要有一個調整期。增長速度會回落一些,但這種回落不是直線式的,而是波動式的。

  過去中國增長模式的鮮明特點是“高速增長”和“結構失衡”,增長動力主要來自於“高投資”和“強出口”。從動力轉換的角度看,舊增長動力的退出是波動性的,新增長動力的發力也不是平穩的,因此,未來三五年的經濟增長速度都會出現波動,這並不奇怪。在這種新常態之下,中國一方面需要接受經濟數據的波動,一方面需要儘快完成結構的優化升級。那种經濟下行壓力一增大,就寄望政府出臺刺激政策“燙平”週期的論點和做法是一種短視,對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並無裨益。

  世界需要以新視角看待中國經濟增速變化

  世界需要以新的視角和思維來看待中國經濟增速的變化,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有兩大發展目標:一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中高收入發展階段;二是轉換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形成內生性增長機制。2013年我國每人平均GDP達到6700多美元,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偏上或者説中高收入發展階段。根據國際經驗,這個階段的戰略性任務就是防止經濟發展中出現增長動力“真空”、收入差距擴大、産業升級困難、技術創新緩慢、社會矛盾激化等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現象。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心在於如何尋找新的增長動力和替代動力,而不是短期依賴於政策刺激。

  事實上,增長速度再快一點,非不能也,而不為也。為什麼不為?中國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是有效益、有品質、可持續的增長。這意味著必須刺破過去GDP導向下盲目吹起的泡沫,擠出經濟增長的水分。中國寧可發展速度慢一些,也不再依賴過去的外延式增長。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去杠桿”,“擠水分”的過程從未停止過。

  首先是擠投資水分。去産能的過程中,新政府通過收縮非標融資、信貸窗口指導等方式斷了産能過剩領域的水源,實際上相當於擠出投資中的水分,使稀缺的資源更多的投向有利於轉型升級和服務民生的領域。其次是擠消費水分。2013年以來,反腐浪潮大大壓制了政府消費和奢侈品消費。再有就是擠出口水分。從2013年5月的外管局20號文開始,主管當局嚴打隱藏在經常賬戶下的套利資本流入,虛假貿易的水分被大幅擠出,中國經濟增長也回歸理性和常態。

  將從“規模紅利”

  轉向 “效率紅利”

  增長速度放緩的背後,人們很少關注到結構失衡的糾正。一是官方數據已經反映而學者也大都接受的變化,如經常項目盈餘縮小;二是官方數據有反映但一些學者不接受的變化,如收入分配的改善;三是官方數據沒有反映但部分學者根據分析猜測的變化。比如,在生産領域,高技術産業和裝備製造業增長明顯好于傳統製造業;在消費領域,網購、電子商務等新業態增勢明顯。2013年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達到9.9萬億元,2017年有望超過20萬億規模;在投資領域,戰略性新興産業、現代服務業勢頭良好,高新技術産業和裝備製造業投資明顯高於工業平均投資增速。第三産業比重在2013年首次超過第二産業,今年上半年三産佔GDP的比重是46.6%,增速持續快於工業,佔GDP比重繼續提高。中國東部沿海許多地區基本完成工業化,需要向後工業化階段邁進,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經濟結構,這些新的結構性變化都在持續而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

  當前,中國經濟的確有很多值得擔憂的問題,但塞翁失馬,焉知禍福,也許經濟增速放緩恰恰是中國經濟轉型也必須經歷的代價,以及邁向新增長模式的開始。“新常態”之下,中國經濟增長將從“高速”轉為“常規”,而增長的動力也將從“規模紅利”轉向為制度和生産力的 “效率紅利”,發揮生産率對提升總供給的根本作用,才能打破影響中國經濟的供給約束,真正釋放生産力。 (作者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