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新聞 > 專家視點 > 正文

字號:  

張敬偉:新常態下宏觀政策的變與不變

  • 發佈時間:2014-08-25 07:3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在7月份經濟數據中,“克強指數”的三個構成指標均出現回落。無獨有偶,8月21日公佈的數據也顯示,8月匯豐製造業PMI初值為50.3%,創3個月新低,不僅低於預測值51.5%,也大大低於7月終值51.7%。

  中國經濟復蘇還是艱難進行時。“三駕馬車”依然動力不足:第一引擎固定資産投資持續下滑。相比去年1~7月份固投增速的20.1%,今年1~7月份為17.0%,下滑了3個多百分點。消費則受制于房地産行業的不景氣。由於日本經濟還在調整中,歐洲主要國家再現經濟遲滯,只有美國經濟表現稍好。主要貿易夥伴的頹勢,使得中國出口前景不夠樂觀。

  中國經濟年內努力的方向,是要實現7.5%的經濟增速。在不久前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中央提出了經濟工作的宏觀調控方向:圍繞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所謂防風險,即經濟穩增長的風險,確保經濟增長不能太低。

  經濟增長太低,中央將以財政、貨幣、稅收等各種手段調控,用看不見的市場的手,和看得見的政策手段,使經濟增長穩定在7.5%的區間內。今年是經濟新常態的元年,這種新常態未來可能要變成中國經濟的常態,而且是相當長的時間。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當生産力、生産關係及市場環境達到相互匹配的現代化程度後,經濟不可能維持高速增長。中國經濟處於後危機時代的結構調整中,7.5%的增長區間,就是新常態的體現。

  在鄭州召開的2014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夏季高峰會(8月22日~24日)上,經濟學者邱曉華認為:新常態這一命題,是對中國經濟多年來不顧一切“狂奔”的點剎,也是對中國經濟舒緩求穩轉型升級的引導。

  政績工程語境下的GDP崇拜不再提倡,但7.5%區間的經濟增速依然要保持;開閘放水的貨幣投放、無節制的借債燒錢買增長、粗放投機的蠶食土地污染環境發展思路要逆轉;調結構蘊含了豐富的政策辯證法,從銀行到財稅,從法制到法治,從權力到權利,從治人到治理,從行政主導到市場配置,這一切都要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所有制結構要優化,民營資本要給予善用空間,民生欠賬的短板要補上……

  這是系統工程。在經濟新常態的開局之年,下半年的宏觀調控方向,重點就是保持7.5%的經濟增長區間。

  從“克強指數”三個構成指標均現回落的情況看,下半年宏觀經濟的調控方向和上半年應有區別。定向降準奧援小微企業的貨幣政策,恐會適當擴大,惠及更多市場主體。傳統樓市的壓力測試會持續,但也會給予地方更多自主空間。事實上,支援下半年穩增長的相關舉措已經啟動。

  首先,國務院發佈《關於近期支援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給“共和國長子”發“政策紅包”——既根據區域特點通過投資重大項目實現東北地區的經濟增長,而且給予一些城市自主發債權。輸血加造血,使東北地區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此外,將銀行信貸流向重點從小微企業轉向鐵路、水利、能源、保障性安居工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節能環保等國家重點項目,使穩增長的動力點更廣泛。

  其次,對於樓市這個既關地方熱情又攸關民生利益的行業,決策層依然沒有新的調控政策。但是,對於地方政府紛紛取消樓市限購限貸的舉措,決策層亦“隨他去”,任由地方釋放政策空間。但隨即而來的是審計署覆蓋到縣級的全國土地財政審計。這次審計,是土地財政的摸底,更是清算,促使各地徹底戒斷土地財政依賴,使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其三,加大對地方執行宏觀政策落實情況的檢查督導力度,擯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流弊,使宏觀惠政不至於中觀打折微觀變異。

  上半年調結構的力道更大,但實現7.4%的增長速度;下半年財政貨幣政策比上半年更為寬鬆,實現全年7.5%的經濟增長應該不是問題。從經濟新常態到下一個常態,這是一個複雜的經濟週期,也是中國社會治理能力昇華的時期。在此過程中,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穩增長是不變的主旋律。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