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稱中國經濟今日超美國 專家:有誇張成分
- 發佈時間:2014-09-29 09:23:43 來源: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姚慧婷
“按照購買力平價的計算方式,中國的經濟總量下週一將超過美國,正式成為世界第一”,《瑞典日報》27日的這一報道在中國網路上引發不少議論,但西方主流媒體幾乎沒有予以關注。關於中國經濟總量何時超過美國,近年來有過太多預測,但具體到9月29日著實讓人嚇了一跳。28日,接受《環球時報》採訪的兩位中國學者都認為,這一報道有誇張成分,意義不大。
27日出版的《瑞典日報》在8版國際版報道稱,根據世界銀行的估算,週一世界經濟權力將出現轉變,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經濟實力將增強政治影響力。“中國在13年前超過了日本,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4年前,成為世界最大出口國。根據世界銀行在GDP項目的預計,週一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國。”文章引述瑞典北歐斯安銀行經濟部門主任羅伯特-博格奎斯特的話稱,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標準衡量各國經濟總量,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按照購買力水準計算。如果以名義GDP演算法,中國在幾年內能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報道稱,美國1872年成為世界最大經濟國,140多年後,美國將被中國代替了。但從歷史長河中看,從14世紀開始的300多年裏,中國也曾是世界最大經濟體。
博格奎斯特表示,他猜測中國對於自己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感受應是喜憂參半。一方面中國希望得到世界的肯定,另一方面,中國可能又會擔憂要承擔更多的責任。他説,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一直強調和推動要改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裏的話語權,並批評該組織對發達國家,如希臘,葡萄牙進行經濟支援。如果中國能夠得到更多的影響力,將會改變現在的情況,權力的制衡也將出現變化。“中國向世界證明了自己的經濟實力後,會為之帶來政治的權力。”
《瑞典日報》稱,瑞典北歐斯安銀行駐上海辦事處負責人弗雷德里克-海內勒認為,中國已經變成亞洲最重要的市場,但相比較十年以前,中國周邊鄰國將中國如今的快速發展視為一種威脅。他説,中國並沒有在國際社會承擔角色的野心,但中國的經濟發展會給周邊國家帶來一定衝突。自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已經從一個靜默的國家逐漸興起,這種發展強調自身經濟,而不是給世界帶來不安和麻煩。但現在,這兩種狀況很難同時保持平衡。報道稱,最近幾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率一直徘徊在每年7%左右。雖然較幾年前,增長率略微下降,但這是因為中國的經濟正在走向成熟。該銀行預測,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率會再下降一個臺階,預計2020年會在5%左右,將繼續拉大和美國之間的差距。博格奎斯特最後總結,如果沒有不可預測的情況發生,估計未來幾年中國將會一直處於世界經濟的領軍地位。長期看,也許印度或印尼會有可能挑戰中國在世界的經濟地位。但他認為,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很有可能會超越美國曾創下的140年的紀錄。
目前,國際上很多金融機構和組織認為採用購買力平價計算似乎更具公平性,因為用購買力平價來核算一國的經濟水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市場匯率波動的影響。但這種公平性也是相對的,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經濟研究室主任張建平28日對《環球時報》表示,即使按照購買力平價進行計算,影響價格的諸多因素也是非常複雜的,核算體系中所選取的指標也有差異,不同國家、不同地區有很大不同。而且,無論是按購買力平價還是按現價計算的GDP,就算結果顯示中國GDP超過美國了,那也很正常,因為中國的人口比美國要多4倍,經濟總需求的規模之大是不容忽視的。然而,一旦計算每人平均GDP,就會發現中國的每人平均GDP只有美國的1/10左右,是遠遠落後的。再者,美國是創新型經濟的代表,自由市場經濟引領著全球高科技的發展,中國則剛剛處於轉型之中,由出口導向型經濟向創新驅動型轉變,與美國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所以我們不能因為外媒的一份報告就盲目樂觀。
中國人民大學對外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翟東升也對《環球時報》表示,西方選用購買力平價這一演算法,看似公平,但在核算過程中有誇張的成分,其實是在製造新聞。目前學界對於人民幣是否被高估尚有爭議,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用哪種演算法,GDP反映的只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量資訊而非存量,它並不能真正代表財富的多少。我們能從GDP中看出這一年內這裡發生了多少經濟活動,但經濟活動的獲利者是誰呢?GDP無法反映。翟東升分析稱,國內生産總值數據顯示的是中國經濟規模,但中國人民的幸福指數並沒有被測算,因為中國工人辛苦創造出來的利潤很多是流入美國人的錢包的,從這個角度來講,西方所統計的顯示經濟實力的數據,現實意義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