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專家解讀中國經濟何時觸底
- 發佈時間:2016-04-29 07:50:00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李春暉
●觀察中國經濟是不是觸底,看兩個底,三個指標,需求側主要看投資能不能走穩,供給側主要看PPI能不能由負轉正,然後是工業企業利潤由負轉正。如果這三個指標都發生了變化,就可以認為中國經濟觸底了。
●經濟觸底以後會是一個大的“L”型走勢,不會出現“U”型或者“V”型反彈,有可能出現小的“W”型波動。
由北京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CCISSR)主辦的“2016年第十三屆北大賽瑟(CCISSR)論壇”日前在京舉行。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等就供給側改革、當前經濟形勢和如何應對經濟下行發表了各自的觀點。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
未來全要素生産率提高來自創造性破壞
現在中國經濟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增速下降,中國經濟減速的原因主要是供給側。為什麼説是供給側?中國經濟在過去30週年實現了10%左右的高速增長,這10%的增長是由大約10%左右的潛在增長率支撐的,潛在增長率是由生産要素的供給能力和提高速度決定的。
我們測算的結果顯示,過去30年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大概是10%。如果經濟增速低於10%就説明經濟增長速度有缺口。經濟增長沒有達到潛在增長率,主要是因為受需求側的衝擊。中國在過去30多年發生了很多次經濟低谷,都是需求側的衝擊,可以稱作週期現象、需求現象。
現在的情況與以前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經濟在2010發生了一個發展階段的變化。從表面上看,中國從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進入到了中等偏上國家的行列。從更深層次看,我們經歷了一個人口的轉捩點,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不再提高,從2010年開始負增長。反過來,我國人口撫養比到2010年降到最低點,在這之後就是上升的趨勢,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這些轉捩點怎麼影響經濟增長?第一,勞動力短缺導致工資增長超過勞動生産率的增長,因此競爭力下降。第二,年輕一代遠遠比老一代受教育程度高,當新成長勞動力增長速度慢下來的時候,人力資本的改善速度也下降了。第三,當勞動力不再無限供給,資本報酬遞減現象就會發生,投資沒有好的回報。第四,因為新成長勞動力越來越少,農村每年畢業的中學生,16—19歲的人群到2014年到達了峰值,去年開始負增長,這意味著勞動力進城的轉移速度大大下降,它帶來的資源重新配製效應會大大弱化,全要素生産率提高就減慢了,這些都會導致潛在增長率下降。
根據測算,2010年之前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是10%,實際增長也是10%。“十二五”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到7.6%,實際增長7.8%。到“十三五”,我們預計經濟增長的潛在能力下降到6.2%,同時現在六點幾的增長速度還在潛在增長率之上,沒有增長缺口,但是如果還以為中國經濟還有10%、9%增長,就會發現我們有增長缺口,因此潛在增長率的下降有助於我們認識為什麼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是供給側的原因,要從供給側進行結構性改革,保增長。
它的含義是什麼?我們現實工作中可以去杠桿、去産能,處置僵屍企業。那麼上升到理論怎麼做?在我們傳統的增長源泉逐漸消失的時候,我們固然還有一定潛力要挖掘,比如説勞動力供給還有潛力,農民工讓他在城市都住下來,可以挖掘勞動力供給潛力,降低勞動力成本。但是更根本、更可持續的增長源泉在於創新發展,而創新發展對經濟學家來説是全要素生産率驅動的發展。那麼全要素生産率是生産要素投入之外帶來的增長源泉,是效率的東西,歸根結底是配製效率。過去30年中國全要素生産率提高來源於大規模的勞動力流動,它意味著什麼呢?農業是個勞動力過剩、生産力低的部門,當把過剩的資源吸引出來,投入到了更高、資源不足的産業中,會得到了一個資源重新配製效率,這個效率構成了全要素生産率的一個最主要的成分。
2014年農村16—19歲的人口到達峰值,之後是負增長,農民工的轉移速度也就會越來越慢。這個急風暴雨式的資源重新配製的效率就越來越少。未來中國經濟增長越來越像一個新古典式增長模式,那個時候還有資源重新配製的源泉。三大産業內要素流動是一個大的資源重新配製,那麼在不同的行業之間還可以重新配製資源。在一個行業中,企業間還存在著巨大差距,你也是這個行業的企業,我也是這個行業的企業,那麼生産率差距如果還存在的話,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生産率低的部門不應該存在,那麼它的資源、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應該由生産率更高的企業來接管,這就叫做“創造性破壞”。創造性破壞是一個比較經濟學的概念,更具體的來説,就是説要能夠讓企業進入,想進入的就要沒有壁壘地進入,要讓企業退出,它沒有競爭力和比較優勢了就應該退出去,該死亡的就死亡,不能像僵屍一樣存在,那麼這樣就可以重新發動新的一輪資源重新配製,提高全要素生産率。
在發達經濟體的研究中發現,發達經濟體、市場經濟國家,就是靠行業內企業間的資源重新配製帶來的生産率提高,比例可以佔到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因此很顯然,中國未來的全要素生産率的提高,應該來自於創造性破壞。
那麼創造性破壞就面臨著一個問題,我們不破壞就不能創造,因此我們要舍得破壞。但是過剩産能可以破壞,沒有效率的僵屍企業可以破壞,甚至不再有競爭力的崗位、技能也可以破壞,但是有一個東西不能破壞,就是人,就是勞動者。因為勞動這個生産要素和其他生産要素不一樣,它的載體是人,而人是不能破壞的。但是崗位可以破壞,那人和崗位怎麼分開呢?有兩種辦法,在20世紀90年代末,我們也曾經嘗試保留崗位,這種做法和産業結構調整背道而馳,當然在那個時代是必須的,但是在今後這就不能這樣,保護這個崗位就保護了這個行業、這個企業,就保護了落後。我要破壞它,但是人不能破壞,因此不要讓我們的産業政策解決人的問題,要讓社會政策對人進行保護,這就是我們所説的社會政策托底和創造性破壞之間的關係。
國研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
今後一兩年中國經濟將實現觸底
“十三五”時期,從比較長的經濟增長歷史過程來講,最重要的一個事情就是經濟轉型,就是由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向中速增長的過程。把這個事兒做好、做實,“十三五”就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要做好不容易,這裡邊首先有個理論問題,中國的潛在增長率為什麼會下降?除了有供給因素外,還要關注長期需求問題。假設中國勞動力數量不變,人口結構也不變,高速增長就能一直持續下去?也持續不下去,到了某個點還會掉下去。因為一些重要工業産品的歷史需求峰值已經達了,比如房地産、重化工業等産能過剩産品,可以看作長期需求方面的約束。中國從2010年到現在,一系列的歷史需求峰值全部出現,包括房地産、鋼鐵、煤炭等,這個需求最高點都出現了。
無論是發展經濟學還是經濟增長理論,過去主要研究的都是後進國家的經濟起飛問題,但是起飛以後能飛多長時間?有的沒飛多久就中途落下了,這就是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有一些經濟體可能飛的時間更長一點,但是不可能一直在那個高度上飛行,也會下降,包括東亞的日本、南韓以及中國。我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時做的一項研究表明,這些追趕型經濟體每人平均GDP達到11000國際元的時候無一例外都出現回落,而且都充分利用了增長潛力。而那些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比如拉美,每人平均GDP 都沒有超過7000國際元。
最近都在討論中等收入陷阱問題,説中國會不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我認為,中國不會落入拉美式中等收入陷阱。為什麼?從飛機飛行的過程來講,他們從來沒有超過7000國際元,中國那個點已經過去了。現在飛機在降落,但是落到什麼程度上,落下來後是到飛機跑道上還是高速公路上,達到美國式的成熟經濟的狀態,還不能確定。
現在大家比較關心,“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會呈現一種什麼樣的走勢。從2010年一季度到目前為止,整體還是一個下行的態勢。底在何方?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判斷,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速增長是符合規律的,既有供給側發生了變化,也有需求側歷史需求峰值的變化。我提出了一個看法,即轉型再平衡,也就是經濟增速10%左右是一種狀況,將來可能到中速增長的時候是另外一種供求平衡狀態。目前還在這個過程中,所以下行壓力還是很大。
中國經濟要觸底,主要從需求和供給兩個角度來看。首先是需求的底要觸到。從需求側來看,中國經濟過去十幾年的高速增長,主要是由高投資來帶動的,高投資由三個部分組成:基礎設施佔20%-25%,房地産佔25%—30%,製造業投資佔30%以上,這三項可以解釋中國投資的85%,剩下的是農業和其他服務業。出口、基礎設施、房地産是中國經濟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主要的三大需求來源,中國經濟減速主要表現在這三大需求在調整,具體表現在投資的增速在回落,然後要觸底。高投資要觸底,三大需求要落地,通俗的説法是三隻靴子要落地。
其中,出口這只靴子已經落地,基礎設施佔投資的最高點是在2000年左右,它是回落的態勢,但它是政府穩增長的工具,波動比較大,第三隻靴子是房地産,2014年開始回調,出現歷史性拐點。歷史需求峰值就是1200萬-1300萬,房地産投資量不會再增加,房地産投資增長速度大幅下降。去年降到1%。我們原來預計,房地産投資增長會持續一段時間,房地産投資什麼時候由負轉正,就穩下來了。投資觸底,中國經濟也就觸底,原來估計是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上半年。
從供給側來講,這個變化比較複雜,需求在往下走,供給也在往下走,但是下得比較慢。鋼鐵、煤炭産能過剩基本上都在30%以上,這就導致了兩個結果,第一個是PPI連續48個月負增長,再一個是工業企業利潤負增長,這個是非常要命的,這會導致企業的經濟狀況差,財政受到衝擊,銀行貸款不良率會大幅上升。
解決這個問題有兩種不同思路,第一種是放貨幣,把需求提上去,但是我一直不同意這個觀點,我認為在中國目前情況不是由於流動性不足引起的通縮,而是由於長期大幅度的結構性的調整造成的過剩産能和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PPI下行,放貨幣不能解決問題。何況房地産、鋼鐵的需求,房頂已經看見了,需求上不來了。那麼出路在什麼地方呢?只能去産能,比如説煤炭、鋼鐵行業,至少去掉20%産能,去掉以後利潤才能回升。這個是從供給側來看的一個底。觀察中國經濟是不是觸底,看兩個底,三個指標,需求側主要看投資能不能走穩,供給側主要看PPI能不能由負轉正,然後是工業企業利潤由負轉正。如果這三個指標都發生了變化,就可以認為中國經濟觸底了。中國經濟經過六年的調整後,經濟已經非常接近底部了。
今年一季度出現一些新情況,房地産投資回升到6%,PPI回升到-4.3%,工業企業利潤也出現正增長,我並不感到樂觀。一季度主要是短期因素推動,房地産投資為什麼有明顯上升?一線城市住房價格過快上漲改善預期拉動住房銷售和投資,目前一線城市住房銷售量和價格已經下來,政府投資拉動基礎設施投資比較大,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關鍵是看幾個月以後的低點在什麼地方。這個低點如果低於前一個低點,就可能還會下滑,如果不會低於前一個低點,有可能構築一個新的平臺,中國經濟中速增長的底部出現需要多次驗證,總的判斷,今後一兩年底部會出現,前提是供給側改革要真抓實幹,去産能必須要到位。
經濟觸底以後會是一個大的“L”型走勢,不會出現“U”型或者“V”型反彈,有可能出現小的“W”型波動,今年一季度的反彈如果是中國經濟觸底的開始,很可能是第一個“W”型出現。這個平臺出現意義重大,就是一個中速增長的平臺,最少維持十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