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國家治理最重要的形制之一,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即將開啟,也將為外界提供觀察中國謀劃內政外交、國計民生的重要窗口。
相較往年,今年的全國兩會具有“時間節點”——2024年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70週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5週年。因此,透過今年全國兩會,人們可進一步感受這一獨特“中國之制”的歷久彌新。
75年前,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為新中國誕生作了全面準備,也標誌著人民政協制度正式確立。5年後,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中國根本政治制度正式建立。
根據制度設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每年第一季度舉行,來自各地、各方面的數千名全國人大代表齊聚北京,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相關工作包括審議工作報告、審查國家計劃和國家預算,審議重要法律草案,決定重要人事任免等。
全國政協全體會議與全國人大會議每年同期召開,政協委員不僅要討論政協的問題,還要列席全國人大會議,參加對有關法律修改,“一府兩院”工作報告等的討論。
兩會是中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集中體現。有觀察以“‘兩會’式民主”概括其特點,認為這樣的制度安排實現了讓人人起來負責、人人監督政府工作,具有中國特色。
在數十年的變遷中,兩會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根據時代發展和實際需要,不斷發展、日益鞏固、逐步完善。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持續推進兩會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功能和作用不斷加強。
例如,在全國兩會期間,為了滿足和回應外界對兩會資訊發佈的需要,發言人制度設立。目前,在每年全國人大會議和全國政協全體會議召開前舉行新聞發佈會,會議期間舉辦系列記者會,已成慣例。近些年,在全國兩會“部長通道”基礎上,“代表通道”“委員通道”應運而生,讓外界得以更好了解兩會這一獨特“中國之制”的運作情況。
再如,為了提高議事品質和效率,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議事規則作出修改,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舉行會議,應當合理安排會議日程。當年的全國兩會會期精簡,但職能不減,議事效率提高。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新設環境資源界別,以更好就生態文明建設建言資政,成為全國政協界別30年來的一次重大調整。
制度設計因應時勢變化調整,但不變的是代表委員為民履職、共商國是,這也是兩會這一“中國之制”的初衷。每年,來自四面八方、各行各業的代表委員,在全國兩會這個“國家會議室”裏,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幫助相關部門凝聚共識、找到回應民之所需的“最優解”。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當前中國最大的政治,也必然是全國兩會最重要的議題。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週年,也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同時也面臨複雜的環境、風險和挑戰,需要廣泛凝聚共識、團結應對。在此背景下的全國兩會,如何發揮“中國之制”的優勢來佈局謀篇,值得關注。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