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宏觀數據描繪經濟脈絡,從細微之處透析發展機遇。中國網財經《財訪間》欄目聚焦“低碳中國”,專訪能源、氣候等領域專家學者,解題碳達峰、碳中和。
中國網財經8月25日訊(記者王晨曦 暢帥帥)“目前中國綠色金融的主要業務集中在支援綠色基礎設施項目。但是,實現雙碳目標不僅需要可再生能源、迴圈利用等綠色産業及技術的發展,還有賴於傳統碳密集型行業的綠色轉型。”德勤中國可持續發展與氣候變化合夥人顧玲接受中國網財經專訪,解題企業在走向碳中和之路上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如何在碳減排的同時保障能源安全並實現經濟增長?
無論從經濟發展水準還是能源特點角度來看,我國至今仍然是地區差異、城鄉差異相當大的國家之一,比如在供暖需求龐大的北方地區,煤炭仍然是供暖的主力熱源。
如何在碳減排的同時保障能源安全並實現經濟增長?顧玲認為,首先,以數字技術為動力的基礎設施綠色化,可以提高中國低碳轉型的速度和成本效益。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等數字技術能夠改善能源和資源管理,並在不同系統和地區之間進行協調。
其次,在“全國統一大市場”倡議下推出綠色市場方案,如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全國能源市場和綠色技術交流等,可以更好地實現綠色替代品的定價,加快中國産業重組,最終將降低各地區的轉型成本,強化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優勢。
最後,加強中國的綠色金融體系,以應對日益增長和多樣化的綠色投資需求。中國綠色金融市場近年來發展迅速,但仍有巨大潛力未開發,如綠色債券僅佔2020年中國債券發行總量的1%左右。調動資金流向綠色産業還可以通過扶持政策、産品創新和生態系統建設來引發具有氣候意識的經濟轉型。
各地如何更好、更高效完成減排目標?顧玲指出,在“雙碳”目標引領下,建議採用基於地方特色的方法進行區域減排,可以事先對區域實施低碳轉型潛力進行綜合評估,涵蓋能源結構、産業配置、技術能力、人口狀況等多種社會經濟因素,以制定平衡減排、經濟發展和生計的可行計劃。
在顧玲看來,全國層面的協調對於解決區域遺留問題和確保有效和公平的過渡十分必要。例如,過去主要依賴碳密集型産業的地區,在減排方面面臨著更高的成本和風險,而剛剛擺脫貧困的地區,實現轉型的資源則可能較為有限。因此,需要國家協調努力,以消除某些地區的實質性障礙,並以更具包容性的方式重新分配過渡成本。
雙碳目標對企業提出了哪些挑戰?帶來了哪些機遇?
“全球正處於應對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轉捩點,既富有挑戰,又充滿希望。”顧玲告訴中國網財經。
根據德勤測算,如果立即行動並迅速在本世紀中葉前實現凈零排放,全球經濟將在2021-2070年之間獲得43萬億美元的新收益。
顧玲指出,碳中和進程中的主要困難和挑戰體現在能源轉型、地區發展、脫碳技術、資金支援四個方面。
能源轉型方面,目前,全球能源結構正逐步從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轉型。中國化石能源佔比達在80%以上,轉型難度更大。
地區發展方面,中國不同地區資源稟賦、生産優勢和經濟發展水準的差異性,導致中國區域發展不均衡。碳中和的實現過程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將帶來不同程度的衝擊,或將加劇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顧玲強調,重點脫碳技術待突破。脫碳技術的創新迭代貫徹整個碳中和的進程,交通、工業、建築等重點行業的關鍵脫碳技術待突破,需要相應技能、知識、研發生態體系的支援。
此外,碳中和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援。顧玲認為,能源轉型、關鍵技術研發、企業轉型等都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完善的金融機制和創新的金融模式是低碳轉型的核心驅動。
企業如何平衡碳中和成本與為股東創造價值之間的關係?
顧玲認為,推進可持續發展將幫助企業更好應對和管理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風險,減少企業風險成本。優秀的ESG管理水準能夠為企業建立品牌聲譽,提升利益相關方滿意度,吸引到更多投資者的目光,助力企業成長。
同時,她表示,社會上有一些誤解,一些投資者或者企業管理者誤認為“ESG因素不屬於影響財務的因素”。其實不然,我們強調的是“具有財務重要性的ESG因素必須納入重大財務決策”。
“考慮ESG因素不需要犧牲財務收益。”顧玲談到,事實上,它能通過發現風險和機遇,而在財務上減少成本和創造價值。若不分析特定 ESG 風險和 ESG 大趨勢,投資者或者企業管理者可能無法發現這些風險和機遇,失去為股東創造更大價值的機會。例如,當前金融機構在做投資決策時,針對高碳排放的企業進行氣候壓力測試,從而降低投資的氣候風險。
顧玲堅信:“企業推進可持續發展和脫碳行動,可以為股東創造更大的價值。”
(責任編輯:王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