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知識界代表委員:供給側改革正當其時

  • 發佈時間:2016-03-10 13:48:12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楊君  責任編輯:李春暉

  【知識界代表委員之聲】供給側改革正當其時

  戴曉鳳委員(湖南大學教授):全面減稅促企業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兩個要點;一是做好要素市場化改革,通過要素的合理分配和價格引導來有效配置資源。二是在企業減稅方面,不僅要結構性減稅,還要全面減稅。要調整企業的稅收與收入的結構比例。通過減稅的方式,促進企業加大投資、擴大生産,鼓勵企業將收入全部投入生産運營當中。

  (光明日報記者 楊謐採訪整理)

  徐葵君委員(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長):激發企業發展潛力

  近年來我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在維護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促進産業結構調整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供給效應發揮有所不足。當今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是供給側問題,要採取多種措施促進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技術升級改進,進一步提高生産率,更好地激發企業發展潛力和動能。

  (光明日報記者 楊謐採訪整理)

  鄭功成代表(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加強社會保障銜接

  去産能是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一步。化解産能過剩、做好職工安置工作,關鍵是妥善處理勞動關係,加強社會保障銜接,解除職工的後顧之憂,這需要相關配套改革的及時跟進。建立失業保險制度,對失業工人進行培訓、提供失業保障金;加強對面臨轉崗勞動者的技能培訓;完善就業、創業政策,把改革中釋放的勞動力放到適合的工作崗位上。

  (光明日報記者 楊君採訪整理)

  陳瑞愛代表(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科技創新補齊農業短板

  作為當前整個經濟社會結構性改革的一部分,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提高農業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其中一個重要方向是補短板,即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等農業供給側的薄弱環節,增加市場緊缺農産品的生産。農業尤其需要科技創新,只有通過科技創新才可能推出優良品種,降低生産成本,提高農業效率。

  (光明日報記者 邱玥採訪整理)

  賈康委員(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要“守正”還要“出奇”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以制度供給為龍頭,通過提升整個供給體系的品質和效率,激發科技創新,謀定而後動。在改革制度設計的過程中,不僅要“守正”還要“出奇”,在充分認識、適應、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借鑒國外市場改革經驗,尋求創新來實現超常規發展,實現系統結構的優化。

  李毅中委員(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光明日報記者 邱玥採訪整理)

  經濟發展必然會有新舊動能更替的過程,當傳統動能由強變弱時,需要新動能異軍突起和傳統動能轉型,形成新的“雙引擎”,才能推動經濟持續增長、躍上新臺階。要通過技術改造推動傳統産業優化升級,企業要用新一代資訊技術提升技術改造新水準,創造生産行銷的新方式、新業態;還需培育壯大新動能,推動高技術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發展。

  (光明日報記者 楊君採訪整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