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存款保險制度的短期效應與長效機制
- 發佈時間:2014-12-11 10:23:29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曹慧敏
雖然以國有企業為主導以及地方政府行政干預過多等特殊背景,為存款保險制度達到預定政策效果增添了難度,但從在長效機制上看,不僅對“去地方政府高杠桿化”有重要幫助,還隔離了房地産泡沫引發的一系列金融風險,有利於防範金融危機的連鎖反應。
□劉衛
存款保險制度的漸行漸近,讓大多數存款客戶産生了在“要存款還是理財”這一難題上進退維谷、左右為難。從徵求意見稿的條款來看,儘管50萬限額賠付上限已覆蓋了全國99.63%的儲戶,且存款保險制度主要覆蓋個人存款、企業存款和政府存款(不含金融同業存款),而對於高凈值儲戶、企業存款等,甚至包括暫存在銀行的産業投資資金都可能面臨尷尬境地。
這種尷尬來自資金風險敞口的管理,對高凈值客戶要麼將上億資金平均分配到不同銀行,這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同時,不得不面臨管理成本大幅上升;高凈值客戶另外的選擇可能是理財,將資金分散到房地産市場、貨幣市場、債券市場、甚至估值低、安全邊際高的股票上。僅此以個人判斷,這可能也是促成近期各路資金橫掃股市,尤其之前被嚴重低估的大盤藍籌板塊的因素之一。難怪《存款保險條例(徵求意見稿)》發佈後一週的滬深股市行情會有如此淋漓盡致的表現。
類似這樣的短期影響帶來的連鎖反應還有很多,預計可能還將持續。比如,對於區域性銀行的行為就會帶來較大變化:一方面存款保險制度增強了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合作社等中小銀行的信用,給中小銀行創造了與大銀行“同一起跑線”的競爭環境,對區域性銀行的發展無疑是非常有益;另外一方面,區域銀行受益於“暗保”轉為“明保”的支撐,銀行發展運營可能會表現得更為激進,進而忽視運營風險,甚至放鬆內部風險控制等,“道德風險”將激增。
此外,在存款風險水準一致的條件下,區域性銀行對吸存的動力將進一步增強。隨著存款保險制度逐步打破政府隱形擔保與行業的“剛性兌付”規則,利率市場化逐步推開,地方中小銀行可能會推動無風險收益水準的增加,提高整個社會的融資成本。存款保險制度無論短期效應還是長效機制的分析結果,都有待政策推行以後才能真正檢校其效果。加之,我國長期以來過度依賴銀行等間接融資方式、以國有企業為主導以及地方政府行政干預過多等有著不同於各國的特殊背景,為存款保險制度達到預定政策效果增添了難度。
儘管如此,存款保險制度改革造成的短期市場反應總體上是調整有序、穩中趨好的。與短期效應的利弊相比較,在長效機制上,無疑將有利於我國宏觀經濟與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結合全球各國存款保險制度實施的效果與經驗,筆者認為存款保險制度不僅對“去地方政府高杠桿化”有重要幫助,還隔離了房地産泡沫引發的一系列金融風險,長期有利於本國金融體系的穩定,防範金融危機的連鎖反應。
首先,存款保險制度有效隔離了政府與區域銀行的隱形擔保關係,從根本上抑制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有突出作用。我國中央和地方政府作為商業銀行隱形擔保人的角色普遍且長期存在,“剛性兌付與儲戶風險自擔”問題始終未打破,致使地方政府長期為地方區域銀行與城投債(現轉為“市政債”)作為隱形擔保人,由此進一步加大了地方財政的高杠桿率。據國家審計署上一年度的統計數據預測,2014年地方政府償還債務或高達2.4萬億,而2014年前三季度全國土地出讓金近3.12萬億,同比下滑21.1%。在極端情景假設條件下,一旦房地産市場出現短期波動,其連鎖反應波及區域地方銀行,地方政府必然捉襟見肘,如1998年的海南發展銀行。
顯然,存款保險制度可將地方政府與區域銀行的複雜債務關係中解放出來,結合“城投債轉市政債”等一系列金融手術,達到去地方財政“高杠桿率”的目的。進一步,促使地方政府逐步走出以“土地財政”維繫的惡性迴圈怪圈,這大有助於從根本上解決我國房地産市場泡沫的過度發展,也最終有利於整個金融系統的風險隔離與持續健康發展。
其次,存款保險制度可能會引發新一輪國內金融體系格局與走向的變化。從整個銀行業發展的角度看,存款保險制度實質上上允許了民營銀行或社區銀行的設立,也為商業銀行的合理退出創造了條件,進而為最終形成多層次銀行體系奠定了基礎。作為金融資源自由配置的重要價格信號的利率,一旦擺脫行政指導,形成市場化運作機制,將終結商業銀行的同質化競爭,轉而形成以“多層次、差異化”服務不同領域、不同經濟層次與群體的間接融資服務體系。
不可否認,存款保險制度會增加中小銀行“道德風險”的概率,從而可能加大破産、倒閉的風險。然而,美國的經驗表明,只要限額保險金額與保費設置合理,就可大幅有效降低銀行的破産概率。20世紀20年代美國每年平均倒閉為500家,到了大蕭條的1933年倒閉數量達3000家左右。同年,美國聯邦保險制度建立,此後數十年每年倒閉數量平均只有5家。足見,存款保險制度不僅是利率市場化的條件,也是形成多層次銀行體系的堅實基礎。
從影響證券行業的發展角度看,存款保險制度能促進理財市場的長期繁榮,理財産品的“剛性兌付”慣性也會陸續打破,將徹底顛覆普通大眾對“存款無風險”的固有意識,是切實向大眾普及“風險與收益”配比關係的絕佳機會。其中,對銀行理財、保險、信託集合、甚至網際網路平臺等細分行業都有較大促進作用,也會幫助其厘清債權人與債務人關係、委託人與受託人關係、投資者與籌資者的關係,為投資者建立並強化“投資風險自擔”的風險意識。(作者係經濟學博士,任職上海證券交易所資本市場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