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人民日報談煤炭地板價:當年怎沒人喊設天花板價

  • 發佈時間:2016-02-29 07:31:00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胡愛善

  地板價不是萬能藥(經濟茶座)

  蘇渝

  靠地板價這種帶有行政干預色彩的法子“治療”無關國家經濟安全的過剩行業,也許比市場的方子見效快,但由此帶來的副作用也更強,須謹慎使用、儘量不用

  年初,隨著設立國內成品油價格下限的調控新政出臺,地板價成了新熱詞。沒多久,就有煤炭行業從業者呼籲,現在煤炭都跌成馬鈴薯價了,挖一噸就虧好幾百塊,好多企業活不下去了,能不能也給我們設個地板價?

  從表像上看,這兩年煤炭行業確實正經歷困局——煤價持續下跌,企業效益下滑、利潤收窄,乃至大幅虧損。若能在這緊要關頭設個地板價,那簡直就相當於給煤炭企業送去“速效救心丸”。

  可是,往深裏分析,讓企業止損扭虧可以是價格調控的效果,但絕不應成為一項政策的出發點。成品油地板價之所以能夠出臺,最有説服力的理由不在企業一端,而在於這麼做能使我國的石油自給能力不因價格走低而削弱,從而維護國家能源安全和行業可持續發展。然而,與原油資源存在短缺不同,我國煤炭資源十分豐富,對外依存度也不高,非但夠用,還嚴重過剩哩!即便當前産能砍去1/4,照樣不會怎麼影響能源安全。

  如此看來,煤炭與成品油的病狀相似,後果卻不一樣。給成品油開出地板價的方子,並不代表煤炭就該照方抓藥。煤炭之外,鋼鐵、玻璃、水泥、電解鋁……這些不太景氣的行業難道都得靠地板價“抬”起來?誰都明白,這些行業的“病根子”就是産能過剩。不想方設法壓減規模,反而在價格上打主意,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

  再者説,與成品油市場的相對壟斷不同,煤炭行業早已實現充分競爭,也就更該仰仗市場調節、更該尊重價格這一市場信號。當年煤挖出來就變成“金子”,沒人喊設個天花板價;如今,煤價跌破了成本,再喊地板價,恐怕也沒那麼硬氣吧?

  反過來講,若真為困境中的過剩行業“賜”個地板價,無疑會向企業釋放出錯誤的“信號”:反正旱澇保收了,不如就再撐一撐、挺過去。如此一來,反而會延緩産能退出的節奏、貽誤轉型升級的戰機。

  説到底,地板價不是萬能藥,價格調控也只適用於特定的情況、條件和時期。靠地板價這種帶有行政干預色彩的法子“治療”無關國家經濟安全的過剩行業,是比市場的方子見效快,但由此帶來的副作用也更強,必須謹慎使用、儘量不用。

  回過頭看,既然有人提出地板價,就説明這一觀點有其市場,這也折射出當前一些地方官員或企業老闆面對困難時的真實心態:或者有畏難情緒,停工破産下不去手、安置職工找不到路,或者有僥倖心理,總想“讓別人先淘汰”“早死不如等死”。殊不知,合理産能是條硬杠杠,過剩部分早晚得砍掉。就拿煤炭來説,縱然未來仍將長期是我國最主要的能源,但終歸要降低比重、讓位給更清潔的新能源。現在不下狠心去産能,將來供需矛盾會更突出,問題就會更棘手。

  就在春節前,國務院先後發佈了鋼鐵、煤炭兩大行業化解過剩産能的具體方案,給行業脫困開出藥方。兩劑藥方中更多是完善激勵與稅收政策、加大金融支援、做好職工安置等細緻考究的溫補之藥,既求祛除疾病、緩解一時疼痛,亦求調理肌體、提高自我修復能力——“建立市場化調節産能的長效機制”。相信它的療效會更好更持久,更有利於行業長期健康的發展。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