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習近平“五個更加注重”描繪中國發展新路徑

  • 發佈時間:2015-12-18 14:07:52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王軍  責任編輯:王斌

  中國將更加注重效益品質、更加注重創新驅動、更加注重公平公正、更加注重綠色發展、更加注重對外開放……11月18日,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向世界強調中國“五個更加注重”理念。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諮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指出,“五個更加注重”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反映出以習近平為代表的新一代中央領導人對國際國內發展大勢和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是習近平執政理念的最新、最權威表述,對做好經濟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全文如下:

  “五個更加注重”與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所提出的指導未來五年工作的五大發展理念一脈相承、異曲同工。“五個更加注重”的重要思想向我們展示了中國未來發展的全新路徑,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也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反映出以習近平為代表的新一代中央領導人對國際國內發展大勢和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是習近平執政理念的最新、最權威表述,值得高度重視和仔細研讀。

  更加注重效益品質,實際上回答的是我國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問題。歷經改革開放30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正面臨著一系列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一是城鄉二元結構和城市內部二元結構的矛盾依然比較突出;二是區域發展不平衡,東中西部、東北區域間是不平衡的;三是社會文明程度和國民素質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水準還不匹配。總之,當前我國的結構矛盾突出,經濟發展的品質效益不高,經濟結構調整的任務繁重。所以“十三五”期間要按照協調發展和注重效益品質的要求,繼續推動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的空間,通過加強薄弱領域建設來增強發展的後勁。當前中國正處於一個轉型升級的歷史關節點,注重效益品質和協調發展意味著要重視彌補短板和薄弱環節,從中拓寬發展空間、尋求發展後勁,實現中國全方位的均衡協調發展,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過去發展的不協調造成了區域、城鄉和群體之間的差距,形成了各種社會矛盾。未來要更加注重經濟社會各方面發展的整體推進,尤其是統籌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經濟與文化、經濟與國防等各方面的協調發展,從而真正推動中國向軟硬實力兼具的大國邁進。

  更加注重創新驅動,實際上回答的是未來經濟發展基本動力的問題,它意味著未來增長方式要從要素投入驅動到全要素生産率驅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意味著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我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的背景下,推動經濟發展只有靠創新來增強我們經濟的內生動力。我理解的創新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科學技術層面的狹義創新,而是從國家和戰略層面出發,包含了理論觀念、體制機制、發展方式、科學技術和社會管理等多方面、多層次的戰略性、系統性、綜合性的廣義創新。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依靠廉價土地、資源能源和勞動力等要素的大量投入來支撐。如今,資源環境的約束日益強化,“人口紅利”逐漸衰退,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儲蓄率逐漸下降,原有的比較優勢已明顯削弱,原有的發展動力已明顯退化,再依靠簡單擴大勞動力和其他要素投入來驅動發展的路子已經行不通,必須通過加強創新,提升要素投入的綜合效率,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更加注重公平公正,實際上回答的是我們發展目的這一重大問題,即我們所追求的發展,要能夠體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的理念。它表明,我們所追求的全面小康,不能有一個人掉隊,發展是要涵蓋全體人民,經濟增長是要惠及每個人,既是廣泛參與,又是成果共用。具體説,就是要讓發展的成果實實在在地提高就業數量和品質、滿足和改善住房需求、發展教育事業、加強醫療保障。要讓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還要讓群眾的生活更有幸福感和獲得感。從目前看,實現“到2020年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並不困難,而真正難就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全面”二字上,這意味著要讓社會中大多數人享受到改革與發展的成果,這需要在精準扶貧、收入分配、基本醫療、養老保障等方面下大功夫。“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全力做好補齊短板這篇大文章,著力提高發展的協調性和平衡性,真正實現“共同富裕,全面小康”,這是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

  更加注重綠色發展,實際上回答的是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核心是處理好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係,把生態環保放到更重要的位置。 我國長期所積累的大氣、水、土壤污染的問題近年來愈加突出,人民群眾對改善生態環境的呼聲非常強烈,所以“十三五”必須強調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推進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生態文明首次列入十大目標,“美麗中國”首次寫入規劃,又把“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可以説“十三五”規劃把生態環保放在了空前的高度,這是未來規劃一個很大的亮點。推進綠色發展,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要把生態環保和綠色發展,既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約束條件,又作長期追求的發展目標加以考慮。“十三五”時期,必須通過堅持綠色發展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來應對壓力,緩解資源環境的約束,推動産業結構從過度依賴資源、環境消耗的中低端向更多依靠技術和服務的中高端提升,從而使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産業加速淘汰出局,使綠色、低碳、環保的新産業、新業態快速成長。

  更加注重對外開放,實際上回答的是新時期如何全面提升我國開放型經濟水準、打造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問題。開放不是新概念,但內涵有了新意。以前講開放,都是講打開國門引進先進的技術文化管理等等,現在講打開國門著重是講主動開放,雙向開放,資本開放,講走出去,講國際産能合作。特別是,十八屆五中全會建議稿中明確提出,中國未來將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併為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為國際組織提供必要的資金、人員、軟體和硬體等公共産品供給,提高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所以“十三五”時期的開放,是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構建更加廣泛的利益共同體,這標誌著中國對外開放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中國對外開放將邁向更高層次。中國將繼續堅持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進一步推進開放,以積極主動的態度為“對外開放2.0”制定“中國規則”。簡而言之一句話,從過去的韜光養晦到未來的有所作為,從規則的接受者變成改變者、參與者,這將是一個重大轉變。

  (作者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諮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