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中石油千億"混改"疑雲 國際化加速難掩主場失意

  • 發佈時間:2015-10-25 07:4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郭偉瑩

  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下稱“混改”)正在如火如荼推進。但作為重點推進領域的石油板塊,“混改”卻有淪為雞肋的嫌疑。

  9月24日,國務院發佈《關於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再次就國有企業推進“混改”下了總動員令。作為石油領域的代表企業 中石油“混改”也已推進一年多,特別是2014年以來相繼推出吉林油田等上游資産來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曾引發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時間已去近一年,實際效果到底如何?

  記者調查發現,這些曾經被寄予厚望的“混改”項目,包括民營石化企業在內的眾多社會資本對此反應平淡,應者寥寥。《中國經營報》記者就此給中石油集團發去採訪函求證,但截稿前並未收到回復。

  “混改”應景?

  2014年11月份,中石油審議批准了擴大遼河油田、吉林油田經營自主權試點建議方案和部分管道資産整合方案,並敲定2家局級油田單位作為試點,各拿出35%的股份引入民營資本。消息一齣,引爆業內。

  這被視為壟斷的油田等上游資源終於被撕開了一道口子。

  但很快,業界便發現情況並不樂觀:此次中石油可能拿出來“混改”的吉林油田、遼河油田等都是1960年代發現的老油田,經過多年高強度開採,開採潛力小、效益差是共同特點。以吉林油田為例,吉林油田規模中等,2013年油氣當量約687萬噸,已經進入三四次採油階段,探明儲量所剩無幾,很多低産井已不具備開採價值。

  “現在油價低迷,石油行業整體利潤下滑明顯,企業都在降本增效,而且央企反腐工作仍在推進,石油企業為這些忙的焦頭爛額,很難投入大量精力去關注這件事”,一位石油央企員工對記者直言,推出的一些項目更多是響應政府的“混改”號召。

  “混改”項目隨即陷入沉寂。記者採訪的多位行業協會、企業人士對該項目的實際進展都一無所知;登錄相關網站,也沒有發現有相關進展消息。不過有消息稱,此前曾有數家民企通過提供不同的技術和資金方案來公開投標。

  記者專門就此給中石油發去採訪函,也給吉林油田等官網上公佈的聯繫方式打電話進一步求證,但一直未能得到回復。

  實際上,這並不是中石油首次推進“混改”。早在2014年5月份,中石油就將旗下東部管道公司資産100%的股權轉讓,引進社會資本。據畢馬威會計事務所審計,截至2013年底,中石油東部管道總資産約817億元,總負債527億元。

  近千億資産顯然不是一般的民營資本能夠接手和承受的,這被外界視為高門檻,而引進民資淪為噱頭。

  不過在今年3月份,中石油又敲定新疆為勘探開發領域“混改”試點,擬拿出克拉瑪依油田、塔裏木油田和吐哈油田三大油田部分區塊不超過49%的股權引入地方國有資本及民營資本。而新疆同樣是低産油井密集分佈區。

  在 中國石油化工聯合會副秘書長孫偉善看來,49%的股權已經是極限,因為政府“混改”意見裏有明確規定:在保證國有資産主導地位情況下,引進各類社會資本。“推出的合作項目比較偏遠、效益偏差,合作形式也較為單一,但這些也屬正常。混改是一種全新模式,都有一個探索的過程”,孫偉善告訴記者。

  圈錢模式

  其實簡單梳理中石油先後推出的多項“混改”項目,會發現中石油的“混改”主要就是一種合作模式:轉讓部分股權,引進社會資本。

  這種方式也被認為中石油有借“混改”項目來圈錢的嫌疑。

  “中石油此次主要考慮以虧損油田和收益較差項目來引入社會資本,由於體制等多方面原因,這些油田開發成本太高,但對於靈活性較好、人員和技術成本均較低的民企可能是個機會”,上述石油央企人士表示。

  中石油目前確實有較強資金需求。其一份內部資料顯示:“十一五”以來,中石油投資規模持續增長,近3年每年都在4000億元左右,資産總額增加至3.74萬億元,但部分大型投資項目遠沒有達到預期收益,公司現金流不足,資産負債率達到45%。

  而研究機構發佈的另一份報告顯示,2015年上半年,2780家上市公司總負債合計為143.24萬億元。其中中石油再次以10622億元的負債成為負債最重的上市企業(除銀行和保險等金融類公司)。因此,通過“混改”引進社會資本,來改善資金流和資本回報率,不僅需要還非常迫切。

  事實上,中石油已經初步達成這個初衷。去年5月份推進東部管道公司近千億元股權轉讓,最大可能已由社保基金、企業年金等類型機構接手。

  “中石油首先是上市公司,從對投資者和股東負責任角度來説,推出項目更多從自身經濟效益來考慮,沒有問題”,廣東油氣商會資訊部部長姚達明表示。

  中石油首先是一家自主運營的上市企業,因此更多地表現出“逐利性”的一面。姚達明認為,要改變現狀,很難依靠企業自覺,企業任何時候首先追求的是利潤。還需要國資委[ 微網志]等相關部門真正出面協調推進並明確相應指標。

  “現行的石油公司體制是1998年政府統一協調推進的,這意味同樣可以由政府出面改變這種體制當中一些的不合理地方”,姚達明説。

  最新發佈的國務院印發《關於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顯示,石油領域的改革將會在石油天然氣主幹管網部分實行網運分開、主輔分離。這也意味著此前社會各界探討的拆分中石油等幾家石油公司的管網部分,單獨成立石油管網總公司或將成為可能。

  淪為雞肋

  中石油先後推出的多次“混改”項目,多是推出時熱鬧非凡,然後石沉大海。

  對於地方煉廠來説,上游油源一直是卡脖子的關鍵資源,這種上游資源的放開對於地方煉廠極具吸引力。

  山東亞通石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鋒告訴記者,公司正在抓緊升級已有工藝設備,建設380萬噸的生産裝置,以越過“200萬噸”的國家産能淘汰紅線,地煉企業都在升級發展,資金都十分緊張,誰有那些閒錢去關注這類大投資。

  記者隨後跟多家地方煉廠和貿易商負責人打電話溝通,其多表示對此並不關注,甚至並未聽過相關政策。

  在姚達明看來,這也在情理之中:首先是産能過剩、開工率新低,目前對上游原油需求遠不如前些年;其次放開的是一些效益差的老油田,且放開的只是股權投資,投資並不意味著獲得相應油田份額,只是一種財務投資;最後,現在地方煉廠資金普遍都很緊張,而上游油田投資都是大手筆,即使有心也無力。

  這也得到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副會長齊放的認同,他認為,目前民營煉廠最缺的就是資金,而對上游原油的需求隨著進口權和使用權的放開反而沒有那麼強烈,真正可能有實力的就是網際網路公司或者資本雄厚的民營大佬。

  而對於社會資本而言,吸引力似乎又不夠,只能參股卻沒有相應話語權,對石油領域知之甚少,而從純粹的投資收益來看,收益較低且沒法保障。

  現實中,中石油目前推出的幾個合作油田大多是中石油上游板塊中的“邊緣”油田,不僅效益較差,且有沉重的歷史包袱。資料顯示:有著50多年採油史的吉林油田職工人數在4萬左右,其背後還有為數眾多的退休員工和員工家屬。而同期世界石油巨頭殼牌的全球員工數量也只有10萬餘。

  中石油去年曾表示,集團正在積極推進“混改”,全面擴大與民間資本、金融資本和國外資本等各類投資主體的合資合作,現在看來民間資本匱乏、有心無力,而金融資本也是顧慮重重,國外資本則看重收益率不願出手,中石油的千億“混改”項目有較大程度淪為雞肋的嫌疑。

  10月5日彭博則報道稱,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企業沙特阿美聘請了德意志銀行,為其可能從中石油收購一些行銷、零售和煉油資産提供顧問,交易金額或達數十億美元。中石油目前對資金需求量甚大,國內少有人接手的中下游資産或將大面積打包給意圖全球佈局的外國石油巨頭。

  姚達明認為,這些項目意義不大,是説其只通過轉讓股權、引進資金的形式,進入的社會資本沒有話語權,只有投資收益權,與政府進行“混改”初衷偏離。政府推進“混改”的初衷是“經濟形態多元與産權多元化,構建起不同經濟形態及各種産權間相互滲透、相互依存、相互競爭的格局”,同時引進民營資本,利用其靈活多變特性盤活資産。

  雖然如此,不可否認的是,“混改”已步入深水區,業內人士認為,在低油價和反腐雙重高壓下,中石油的“混改”將被迫提速。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