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生態文明改革方案出臺 或組建管理自然資源國資委

  • 發佈時間:2015-09-23 08:04:33  來源:光明網  作者:王爾德  責任編輯:張少雷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佈《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這是我國新一輪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

  《總體方案》提出,要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産管理體制。中財辦副主任楊偉民此前在解讀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時表示,一些機構職責要做必要的調整。

  “生態環境大部制只能解決環境內部各個要素的協調,但仍然難以協調環境與發展之間的關係。”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毅分析,我國應考慮在新的背景下創新協調議事機制,從法律上制定部門協調的程式性規定。

  組建對自然資源統一行使所有權的機構

  根據《總體方案》,國家自然資源資産管理體制的健全,將按照所有者和監管者分開和一件事情由一個部門負責的原則,整合分散的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産所有者職責,組建對全民所有的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海域、灘塗等各類自然資源統一行使所有權的機構,負責全民所有自然資源的出讓等。

  全國人大環資委法案室副主任王鳳春介紹,目前各有關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部門都有自然資源資産相應的行政管理和資産管理職能,其中資産管理主要包括資産用途規劃分類、資産登記、確權發證(包括核發取水許可證等)、統計核算、出讓轉讓、收取出讓金或者使用費等,相當於行使國有資源的代理權和集體資源的監管權。

  此前,楊偉民曾透露,中國正在研究如何建立一個管理自然資源的“國資委”,到底怎麼建還在研究和討論過程當中。

  “對自然資源資産管理,有各種不同的方案,包括設置專門的自然資源資産管理委員會,在資源管理部門內設獨立的資産管理機構,或設置專業資産管理公司。”王鳳春分析,但從目前自然資源資産管理和收益分配的現狀來看,絕非是簡單地設置獨立的資産管理機構或者經營機構,而是應分類管理。

  “建設用地等商業性資産的管理和運營收益多在地方市縣一級,且成為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在保留地方管理和運營收益的基本格局下,在中央一級設立資産監管機構,主要職能是對自然資源資産實行統一登記、核算,對資産營運實行統一監督和考核。”王鳳春建議,在地方分別設立專業性或者區域性資産監管機構和資産運營機構或者經營公司,體制轉換和改革的難度相對較小。

  王鳳春分析,對於自然保護區、公益林等公益性資産,其效益主要體現為全國性、區域性公共生態服務效益上,且財政支出的責任比較大,可以適當上收管理權,在國務院有關自然資源管理或者環境保護部門下建立全國性統一的管理體系,如逐步整合各類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等,組建統一的國家公園管理體系。

  環保大部制改革受關注

  儘管《總體方案》沒有出現生態環境與資源的大部制改革方案內容,但這項內容卻是業界最為關注的焦點話題。

  在9月17日的國新辦發佈會上,楊偉民在回答記者有關重啟環保大部制改革提問時表示,一些機構職責要做必要的調整。但是,機構調整一般來講是在換屆的時候進行,只要方向明確了,今後有關部門會按照改革提出的方向和要求去推動部門之間職責和機構的相應調整。

  實際上,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和中科院等機構都已經提出了多套機構職能改革方案。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介紹,“我們提出了6種備選方案,我認為最可行的方案是將生態文明體制劃分為自然資源監管部門及生態保護與污染防治監管部門兩類。”

  其中,將自然資源監管中的用途管制交由負責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監管部門行使;將環境保護部門的生態保護職能和自然資源監管部門有關生態保護職能進行整合,交由負責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監管部門行使;將污染防治和核安全監管職能交由負責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監管部門行使。

  “如以環保部為主體成立新的國家生態環境部,國家自然資源委員會的自然資源監管工作應當服從國家生態環境部提出的生態環境保護要求或者用途管制要求。”常紀文分析。

  此外,中國社科院城環所也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方案:將溫室氣體排放監測監管、氣候變化應對、促進環境産業和環境技術發展等職能和職權劃入環保部管轄;在農業、林業、水利、海洋、國土資源開發等領域賦予環保部門更大的生態環境保護干預權力,以便環保部門在各類資源開發利用的源頭防治發生生態環境破壞;可以考慮適時將水利、海洋、林業、氣象等職能部門併入環保機構,整合生態環境保護力量,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效能。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