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張佔斌:保持增強戰略定力 持續釋放改革紅利

  • 發佈時間:2015-09-14 12:54:30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李春暉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國企改革發展史又添一塊里程碑。隨著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部署的改革任務一項項落實,全面深化改革穩步推進。

  波瀾壯闊的中國改革,已走過30多年風雨歷程。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制度變遷,釋放了巨大的改革紅利,深刻地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地影響著世界。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一方面,國內外的經濟社會環境更趨複雜,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形有波動”,國內外對此有一些議論和擔心。另一方面,我國經濟上了一個大臺階,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空間大,“勢仍看好”,也是不爭的事實,國際社會多數人對此也是認同的。

  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需要保持和增強戰略定力,按照“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加快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整體部署,敢於啃硬骨頭、涉險灘,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最大程度釋放改革的新紅利。

  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改革依然是中國發展的最大動力和關鍵一招

  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一場改變中國命運的改革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展開。伴隨著真理標準大討論,走出十年動亂災難的中國共産黨人和中國人民獲得了空前的思想解放,果敢摒棄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路線,在實事求是精神的鼓舞下,依靠改革破除了制約生産要素優化配置和生産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釋放了制度紅利,從而帶來了生産力的解放、生産效率的提高和物質財富的增長,帶來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回顧改革歷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給黨和國家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14年,我國經濟總量達到約10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位。從每人平均國民收入、製造業産值、貿易總額、外匯儲備等綜合指標看,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正是改革創造了這一世界經濟史上的增長奇跡。實踐表明,過去取得的輝煌成就靠的就是萬眾一心搞改革,靠的就是持續釋放改革紅利。

  改革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將來中國繼續創造發展奇跡仍然要靠改革。作為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我國的基本國情是發展不足、發展不夠,這就決定了發展仍然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而發展的核心就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始終遵循好經濟規律、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三大規律”,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近幾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全面深化改革的整體部署持續推進,一路上攻堅克難,加大區間調控和定向調控,通過簡政改革、財稅改革、金融改革、國企改革、自貿區建設等,促使經濟增長穩定在一個合理區間,結構調整積極推進,活力動力持續增強,經濟發展實現了穩中求進。今年上半年,中國GDP增長7%。服務業佔國內生産總值的53.4%,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0%,高新技術産業增速明顯快於整體工業,資訊、文化、健康、旅遊等消費需求旺盛。事實上,中國經濟仍在平穩健康發展,並惠及全球,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30%左右。可以説,改革旗幟高高飄揚,全面深化改革成效顯著。

  當前,全球經濟仍然處於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不穩定因素較多。走進新常態的中國正面臨著很多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問題和新挑戰。在週期性和結構性因素的影響下,經濟增長出現減速趨勢,進入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特殊時期,到了爬坡過坎的緊要關口。與此同時,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包容、不可持續等矛盾依然非常突出,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每一項任務,擔子都不輕,所面臨的改革任務十分艱巨。化解産能過剩風險、增強結構調整動能、釋放創新驅動潛力、保障民生期盼等重點問題,依然需要通過切切實實的改革來加以推動。可以説,不深化改革,發展就難有活力、難有成效、難以可持續;不深化改革,存在的問題就可能更嚴重,甚至不能排除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改革過去、現在都是中國最大的紅利,改革依然是中國發展的最大動力和關鍵一招。要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提質增效、行穩致遠,必須培育千千萬萬的改革促進派,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堅決破除各種利益的藩籬和體制機制的弊端,充分釋放改革新紅利。

  當前改革還需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把已出臺的經濟改革政策落實好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這是黨中央在全面總結改革開放經驗、準確把握國內外大勢、統籌考慮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基礎上作出的科學判斷和重要決策。黨的十八大尤其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在許多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上出臺了一系列的改革舉措,解放和發展了生産力,大大增強了市場的信心。當然,從“蓄勢”到“迸發”,需要一個過程,我們可以從即將召開的五中全會看到改革的精氣神將續寫在“十三五”規劃的篇章中。當前,最重要的就是繼續將經濟改革措施落實好,特別是要把穩增長的措施儘量往前擺、抓到位。

  首先,這是立足基本國情的必然選擇。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三個沒有變”,決定了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些年,我國之所以能夠經受住國際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低迷的衝擊,經濟增長保持平穩態勢,結構調整取得重要進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堅持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可以説,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與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在本質上是統一的。

  其次,這是應對經濟下行、穩增長的迫切需要。面對經濟增速放緩壓力,我們沒有驚慌失措,也沒有怨天尤人,而是保持定力,實施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精準調控,不超發貨幣、不搞大規模強刺激。同時,加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力度,給企業和市場鬆綁,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快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平臺的建設,釋放市場主體的創造力。依靠改革增強經濟活力,已經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經濟的新增長點、增長極、增長帶逐步形成。下一步,要努力實現穩增長的預期目標,就要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不僅政令要出中南海,而且要破除“腸梗阻”,更要打通“最後一公里”,注重將改革措施儘快落地見效,變成千千萬萬人民開創偉業的行動,不斷釋放改革新紅利。

  再次,這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從國際看,世界經濟低速增長,發達經濟體復蘇乏力,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一波三折,短期內恐怕難有起色。同時,國際經濟結構正面臨深度調整,國際競爭將日趨激烈,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孕育、興起,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多變。隨著國際需求支撐條件減弱、勞動力等要素供給條件發生新的變化、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等一系列制約因素的凸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任務將更加艱巨。要繼續深化經濟改革,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就必須加快釋放結構調整紅利、新型城鎮化紅利、自貿區建設紅利、企業創新紅利、“新人口紅利”等進程,形成改革的新動力,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最後,這是引領其他領域改革的客觀要求。生産力決定生産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一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決定了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先導,發揮其牽引作用,為全面深化改革創造條件、提供動力。牽住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這個“牛鼻子”,可以有力地促進其他領域深層次矛盾的化解,促進其他領域改革的協同深化。現在,改革到了關鍵時刻,不進則退。只有通過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才能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真正形成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改革的強大合力,努力把中國的事情辦好。

  保持和增強戰略定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求新求進求突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適應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趨勢性特徵,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發展自信,堅持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走出一條品質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新路。推動中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方向發展。加快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邁進。這些重要思想,非常鼓舞人心,對全面深化改革中求新求進求突破,提出了更緊迫的要求。

  一要保持戰略定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實現“變中求新”。從各地改革的實踐看,那些敢於求新、創新,主動點燃創新驅動引擎的地區,發展活力充足,動力強勁;反之,則壓力較大,步履維艱。當下的中國,面臨著“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的雙向壓力,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和先機,就必須保持戰略定力,變中求新,打好改革的“主動仗”,下好創新的“先手棋”,搶佔發展的制高點。要緊緊抓住和用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機遇,加快創新驅動方面的重大改革,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

  二要保持戰略定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實現“變中求進”。在新常態下,既要穩中求進,也要變中求進,關鍵是有所“進”。如果不進,就無法保持改革的成果,也無法實現人民的新期待。必須增強戰略定力,變中有為,變中精進。要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新的增長動力。要採取政府調控與市場機制並用的方式,存量調整與增量調整並舉,採取地區、産業差別化政策,既要減少過剩産能、高能耗産業,又要加快發展服務業、現代農業、戰略性新興産業,逐步構建起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産業結構,進而實現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三要保持戰略定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實現“變中突破”。改革就是“變”,也是我們推進發展的不竭動力。古人云,“變則通,通則久”。全面深化改革,變中突破,考驗著我們的戰略定力。我們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重大問題、關鍵問題,重點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不斷探索發揮市場和政府作用的有效機制,更大程度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要著重加強利益關係調整、資源要素分配,探索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徑,探索激發創新者動力和活力的有效舉措。要注重探索深化開放創新的有效模式,爭取在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和建設現代政府的管理創新上取得新突破。

  我們有30多年改革的物質基礎,有體制的優勢,有堅強的決心,有勤勞勇敢的13億人民,我國的改革正在積蓄正能量、釋放正能量。正如世界經濟論壇主席施瓦布所説:“我曾多次看到中國面臨似乎難以逾越的困難,但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中國拿出了解決這些困難的決心和信念……每次都能成功應對挑戰。”我們相信,萬眾矚目的中國會向人民、向世界交出一份高品質的答卷。

  (作者係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 張佔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