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鋼股份熱軋廠技能專家王軍:工人也要靠智慧工作
- 發佈時間:2015-05-01 05:2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陳娟娟
全國十大傑出青年崗位能手、全國技術能手、全國勞動模範……當人們還在驚訝這些榮譽與一名普通工人劃上等號時,他又登上國家科技領域的最高領獎臺,捧回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大紅證書。他就是寶鋼股份熱軋廠技能專家王軍。
從普通技校生,到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王軍這個新時代知識型、創新型工人傑出代表,詮釋了“行行出狀元”的時代價值:不管崗位多小,只要不懈努力,都能成為行業中的標桿。
倒垃圾“倒”出專利
熟悉王軍的人都知道,這個創新專家就是閒不住,喜歡問個“為什麼”。
1987年,王軍從寶鋼技工學校畢業,成為寶鋼熱軋廠精整分廠的一名剪刃組裝工。那時,進了寶鋼,等於捧上了“鐵飯碗”。
可王軍不這麼想。每天,他都早早趕到現場,不是忙著幹活,就是跟在外方專家後面,問這問那。問著問著,他感受到,即使是最先進的技術,也會存有不合理,並增加生産時間和人力成本。“這給我的啟示是,再先進的技術也是可以優化的。”
“創新無處不在,哪怕是看上去最不起眼的倒垃圾。”王軍告訴記者,熱軋吊裝工業垃圾時,現場指揮人員通常要爬到兩米多高的車頂上操作,既耗時又危險。注意到這一問題的王軍,當即表示,“我來幹!”此後3個月內,他運用所學的機械專業知識,結合實際結構特點,實現了吊裝中的自動脫鉤,避免了人工操作的危險。
在王軍眼中,創新從來不是社會精英、科學家的“專利”,它可以成為一線工人的“分內事”。他説:“原先我進寶鋼股份熱軋廠就擔任班長,連自己在內8個人,一天4班32個人。經過不斷的技術改進,現在這個崗位只需要3個人。大家在自己崗位上不斷學習創新,就能成為技術進步的實踐者、探索者乃至貢獻者。這樣,中國製造就會走向中國智造。”
“工人不僅靠體力,更要靠智慧工作。”憑著這樣的信念,工作近30年來,王軍先後獲得國家專利及申請168項、寶鋼技術秘密26項和PCT國際專利申請4項,在安全、環保等諸多領域,其創新成果替代進口並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創新實踐零失誤
“創新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這過程中總會面臨風險,但要進步,就必須要有敢為人先的勇氣。我每一次創新,都是帶著必勝的信念嘗試,做好慘敗的準備。”
説起自己的發明專利和最新成果,王軍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層流冷卻技術研發就是他頗為得意的一項技術發明。就這項技術所帶來的效益,王軍向記者簡單地算了一筆賬。“能提高0.8%的鋼材成材率,還能節約水、電的消耗。以500萬噸一年來計算,可以多增加4萬噸成品材。”
層流冷卻的關鍵技術是個行業難題,王軍接手這個項目時,大家曾有很大疑問,一位朋友也悄悄地對王軍説:“兄弟啊,你怎麼敢挑戰這樣的難題?這是世界級難題,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德國、日本就有人在研究,直到現在也沒有解決。”
但王軍胸有成竹,“我們經過系統理論化學習,有大量數據論證措施可行,而且這種論證能在現場試驗,對現場品質控制不會産生任何影響。現場設備是我們維護的,知道特性脾氣,所以敢做。”
“我們的研究項目前期一般都會有幾年的準備期,當條件成熟後,才會全面展開。”王軍表示,用專業化的手段去克服、規避風險,使之在實際應用中成熟穩定,技術就能創造出巨大的價值。
王軍做事不僅認真,也帶著幾分謹慎,這種謹慎不是膽怯,是對科學技術的一種敬畏。“如果一項技術不成熟就全面推開,可能會造成巨大損失。第一步走得不好不會走第二步,這是在現場創新必須要有風險意識、安全意識,此外,經濟效益、安全因素也都要考慮其中。”
全方位現場調研,採用風險最低的措施,從最簡單的事做起,一步一個腳印,逐漸去挑戰更大的難題,克服了一個難題,就實現了一次飛躍和提升,這正是王軍不斷走向成功的“秘籍”。
從個人創新到團隊創新
“一人進百步,不如百人進一步。”王軍説,“是寶鋼點亮了我,我願意點亮更多的人。”
王軍還有一個頭銜:熱軋廠創新協會會長。2000年,在創新方面嶄露頭角的王軍,被熱軋廠領導委此重任,目的是將他這顆創新的“種子”播灑在職工中,不斷開枝散葉,帶動更多人走上創新道路。2008年,王軍創新工作室成立,人員構成以一線工人為主。近幾年,創新工作室培養出3名寶鋼工人發明家。
對一些動手能力強、又肯動腦筋的技術型工人而言,對現場設備進行小改小革並不難,難的是如何將自己所做的以創新成果的方式錶現出來。熱軋廠精軋首席操作幸利軍就曾經歷過這樣的困惑。2002年,幸利軍首創的一項操作技術使用情況較好,可卻不知如何申請專利。王軍主動給予幫助,幸利軍的思路很快被打開,擁有了多項專利技術。如今,他加入王軍創新工作室,成為骨幹力量。
在同事方斌眼裏,王軍亦師亦友。方斌告訴記者,自己的第一個專利就是在王軍幫助下完成的,如今方斌也成長為寶鋼小有名氣的工人發明家。目前,在這個創新團隊中有15名工人。不過,想要留在王軍創新工作室,每人每年至少要有1項專利和1項技術秘密。對此,方斌覺得,達到這個要求“壓力並不大”,因為在一線總能發現優化、改進的地方,大家也經常會在一起進行頭腦風暴,尋找創新的靈感。
在王軍的影響帶領下,熱軋廠許多人走上了崗位創新道路,成為熱軋廠推動群眾性科技創新活動的主要力量。2014年,王軍團隊新增科研效益6603萬元、專利申請數71.9件、專利效益1948萬元、發明專利受理數35.35件、發明專利效益967萬元、技術秘密認定數190.5項、技術秘密效益3775萬元、合理化建議效益8232萬元。
“崗位創新和創新指導是我們志願者一輩子追求的價值!”王軍在寶鋼第五屆員工創新活動日發言稿中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