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人民日報:製造業向世界擦亮“中國招牌”

  • 發佈時間:2015-02-25 07:36: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歲末年初,一系列短期經濟數據的疲軟讓對中國經濟擔憂的聲音再度響起。日前,有輿論指出中國製造業的倒閉潮早已開始,並擔心中國製造業可能熬不過2015年。對此,專家指出,市場經濟下企業優勝劣汰是經濟機體正常的新陳代謝。未來,中國製造不僅不會出現倒閉潮,還將以全新面貌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的支柱之一。

  內外交困倒逼轉型升級

  近日,有媒體將微軟諾基亞關停東莞的工廠、一些日本企業轉移在華生産線等現象與近期走低的經濟數據相聯繫,進而悲觀地預測“更密集更大規模的製造業倒閉潮很可能會在2015年1月至2月中旬爆發”。

  1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28個月來首次跌破榮枯線,進出口總值同比下降10.8%等疲軟的短期數據,的確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製造業困境,但同時,人們不應忽視更為精細的經濟數據所蘊藏的重要信號。

  海關統計表明,2014年中國鐵路設備出口金額同比增長22.6%,鐵路技術出口覆蓋30多個國家和地區。工信部的最新數據則明確地印證了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去年全年,我國累計淘汰落後水泥産能8100萬噸;重點大中型企業噸鋼二氧化硫排放下降16%,煙粉塵排放下降9.1%。與此同時,國産核電用鋼在世界首座第三代核電項目CAP1400實現應用,規模以上電子資訊製造業增加值則同比增長了12.2%。

  “企業優勝劣汰恰恰是經濟機體進行正常新陳代謝的表現。如今中國製造業尚處於轉型陣痛期,確實比較糾結,但‘倒閉潮爆發’、‘熬不過2015年’這樣的觀點就未免危言聳聽了。”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

  産業優勢仍具競爭力

  中國製造業是否優勢不再?悲觀的理由其實並不多。專家指出,龐大的國內市場、完整的産業鏈佈局、持續的扶持創新政策、日益增強的自主研發能力等,都是新常態下中國製造業保持競爭優勢的堅強柱石。

  以科技創新活動為例,2014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即R&D)預計達到1.34萬億元,其中企業支出佔76%以上;R&D佔GDP比重將超2%;全時研發人員總量預計可達世界第一。科技部部長萬鋼稍早前指出,中國在一些科技領域已躋身世界前列,某些領域正由“跟跑者”變為“並跑者”,甚至是“領跑者”。

  “儘管當前鋼鐵、水泥、玻璃、煤炭等領域仍存在過剩産能,但也需要看到中國製造業完備的産業鏈體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隨著創新水準的提高,産業鏈上游的研發設計環節將與産業鏈下游的銷售服務環節一起,成為製造業整體層次提升及競爭力增強的動力源。”董登新分析,對中國製造業而言,龐大的國內市場與外需潛力都將為其平穩度過轉型陣痛期提供寶貴的時間和空間。

  中國的製造業並非只有襯衫和皮鞋,“坐井觀天”得出的結論難免以偏概全。在政府持續深化改革、“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得到空前鼓勵的背景下,許多傳統製造業企業也加快了腳步,在高鐵、核電、工程機械、航空航太等高端裝備製造領域紛紛向世界擦亮了“中國招牌”。

  提質增效是必然出路

  對於中國製造業的發展前景,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政府之手讓位於市場之手,促進相關産業提質增效,讓“中國製造”升級為“中國智造”無疑是一條光明的出路。

  在董登新看來,當前中國的製造業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部分行業産能過剩,二是許多企業還處在産業鏈低端。而消化過剩産能,實現提質增效則應從國企和民間兩個層面尋求突破。“一方面,擁有過剩産能的企業多為大型國企,這個部分可以通過主動淘汰落後産能、資産並購重組來實現提質增效;另一方面,政府一系列簡政放權、定向扶持的舉措讓廣大中小民企得到實惠,他們釋放的創造活力將為中國的製造業注入新鮮血液。”董登新説。

  中國製造業提質增效也將會是一個漸進但明確的過程。“需要指出的是,從研發投入到研發成果,再到産能轉化,這裡面存在一個滯後期,而市場配置資源也需要一個時間。因此,不必糾結于短期數據的下滑,這也是新常態的一個特徵。”董登新稱。

  專家預計,中國製造業的不景氣還會維持一段時間,但有望在一至兩年內結束探底,展開新一輪更高品質的增長,成為中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支柱之一。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