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中國房地産業走入常態 行業風險可控

  • 發佈時間:2015-02-13 19:20: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馬德林  責任編輯:謝淩宇

  2014年,中國房地産市場成交量、價格、投資悉數下滑,有媒體報道稱中國樓市進入“白銀時代”。原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日前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房地産行業的回落是好事,意味著房地産行業正從過去的暴利時代走向常態。

  中國社科院發佈的《中國住房發展報告(2014-2015)》指出,中國85個城市的房地産投資金額從2013年到2014年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房地産新開工面積較2013年呈下降趨勢,二三線城市房地産多出現負增長。

  2015年中國各地方兩會已陸續閉幕。有媒體報道指出,以往被當作重頭戲的“房地産調控”從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中“淡出”,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等地的政府工作報告均對房地産“著墨大減”。

  目前,除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嚴格執行樓市限購之外,中國絕大多數地區已經取消“限購令”。

  “地方放開房地産限購,我贊成。”姚景源説。他表示,房地産行業的産業鏈條長,關聯行業多,上游的鋼鐵、水泥、建材,下游的傢具、家電等産業都與房地産行業緊密相關。伴隨房地産行業的回落,上、下游相關行業都出現了困難。從這個角度看,房地産行業需要平穩發展。“宏觀經濟政策要根據不同時期有所修正,這才叫實事求是。”他告訴中新社記者,“對於真正存在居住需求的消費者,我主張在信貸等金融政策上給他們提供方便。”

  姚景源同時也坦言,中國的房地産確實存在問題,集中表現在房價過高。“像北京一平方米買到五萬塊(人民幣)甚至更高,一個普通勞動者一年的收入就買一平方米房子。”他認為,推高房價的因素很多,與地方政府的土地政策、貨幣超發以及官員腐敗都有關係。

  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則認為,2012年開始,中國新進勞動力以每年二三百萬人的速度下降,這導致對住房的剛性需求減少,房價“瘋長”的趨勢開始發生變化。

  房地産市場的降溫,也導致各界對房産商資金鏈及銀行風險的猜測。從2014年年底開始,中國多地出現“開發商資金鏈斷裂,樓盤遭銀行拍賣”傳言。對此,曹遠征明確表示,樓市不振的確會導致銀行風險增加,但從整體上看風險較小。

  曹遠征認為,隨著房價趨勢的轉變,房地産開始回歸本質——“住房需求”。而住房需求和就業等個人發展機會密切相關。這意味著,在就業機會較多的一二線城市,房價有可能繼續上升;而三四線小城市的房地産市場則面臨更大的下行壓力,同時也會給銀行和金融業帶來一些新的挑戰。

  不過他始終強調,銀行發放的房地産開發貸款很少,即使有壞賬,比例也非常小;而按揭貸款方面,由於中國購房首付比例高達30%,只要房價不出現極大的下跌,就不會出現大面積的斷供。“對於銀行來説,風險是可控的。”曹遠征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