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使1.1億人直接收益 南水從此潤北方
- 發佈時間:2014-12-28 08:54:29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王斌
2014年12月12日,對南水北調而言是一個標注歷史的時刻。
中線源頭,隨著陶岔渠首閘門打開,一渠清澈的長江水一路奔流向北,滋潤乾渴的華北平原。至此,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實現全面建成通水。這也意味著幾代中國人的調水夙願,今朝夢圓!
盛世興水。從2002年12月27日工程開工,到今天,南水北調走過了整整12年時間。4300多個日夜,這一舉世矚目的世紀工程經歷了多少艱辛,汩汩清水流淌著幾多不易?今天我們飲水思源,應該銘記。
盼水——
中線主要城市缺水達128億方,不能再與生態爭水、與子孫爭水
水、水、水!長期以來,乾渴的北方大地遍佈對水的期盼。
北京缺水。國際公認的缺水警戒線為每人平均1000立方米,而北京僅為100立方米。這是個什麼概念?“簡直是少得不能再少了。”水資源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説,北京年均水資源不足21億立方米,卻要維持36億立方米的用水需求。從1999年以後,北京進入連續枯水期,水資源量衰減42%。為保障用水安全,北京已經連續10年啟用了4個應急水源地。更嚴峻的是,隨著城市快速發展,“人多水少”矛盾日益突出,缺水成了制約北京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瓶頸。
河北缺水。石家莊被譽為“火車拉來的城市”,由於水資源匱乏,常年超采地下水,漏斗區面積不斷擴大。在河北水利專家魏智敏的記憶裏,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石家莊,地下水很淺,拿扁擔就能從井裏打水。然而,現在要用工業深井泵,百八十米深才能抽到水。“如今有河皆幹,有水皆污,人人盼水。”魏智敏感嘆。
河南缺水。鄭州市隨著近年城市框架拉大,人口急劇增多,缺水給鄭州人蒙上了陰影,夏季用水高峰,一些居民經常會遇到自來水“斷流”,不得不拎著水桶到樓下提水。作為中原城市群的“龍頭”,鄭州未來的發展藍圖宏偉壯麗。但若不能打破水資源短缺的瓶頸,大鄭州發展艱難。
黃淮海流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區域,水資源量只有全國的1/14。據測算,到2030年南水北調中線受水區主要城市缺水達128億立方米。
缺水,為何許多人看不見?“北方許多地方主要靠地下水維持。”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李原園介紹,京津冀地區年均供水量為278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佔到70%。這意味著今天在用明天的水,我們正與生態爭水、與子孫爭水。
水資源短缺頻頻亮起紅燈。1999—2000年,北方發生嚴重乾旱,海河的主要河流多數斷流,中小水庫乾涸。今年夏天一場大旱,河南平頂山市唯一的大水缸白龜山水庫見底,打井、找水,這座百萬人的城市供水告急。同樣的旱情,蘇魯交界的南四湖湖底乾裂,生態瀕臨危機。
節水,挖潛,還是缺水,怎麼辦緦饔虻魎是萬不得已的選擇。按照總體規劃,南水北調工程將通過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相互連接,構建起中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新水網�
“南水北調規劃最終調水規模448億立方米,相當於一條黃河的水量!”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主任鄂竟平説,按照規劃,東中線一期工程年均調水183億立方米,將有效緩解北方水資源短缺的嚴峻局面。
治水——
重拳減排,用生態文明理念推動發展轉型,治污不再是權宜之計
南水北調,成敗在水質。
調水之初,質疑聲音不斷:會不會成為污水北調?
質疑並非沒有道理。治污到底有多難,東線南四湖最具代表性:入湖大小河流53條,哪條河治不好,都會影響水質。而要把一條條“醬油河”變成清流,化學需氧量濃度從幾百上千降到20毫克/升,被稱為“流域治污第一難”。
鄂竟平説,南水北調始終堅持“先治污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把確保水質安全作為“調水底線”,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打造千里“綠色長廊”。
南水北調打響了一場治污攻堅戰——
制度頂層設計。國務院實施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治污規劃和補充規劃,多措並舉,建立治污機制,推動水質達標。實施了《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兩個五年規劃,累計安排190億元,將水源區43個縣全部納入規劃,使污水處理廠實現全覆蓋。同時,國務院六部門建立起協調機制,將中線源頭水質列入地方考核。
在東線,“水質達標”成了考驗沿線各地的硬指標。江蘇融節水、治污、生態保護為一體,重拳減排,“十一五”以來,累計關停沿線化工企業800多家,絕不讓污水進入調水幹線。山東提出“治—用—保”理念,系統推進流域治污,在全國率先實施嚴於國家標準的地方性標準,取消行業污染排放“特權”。
創新思路,東線治污向綜合治理轉變:給污水找“出路”,調水沿線實現了一個縣至少一座污水處理廠、一座垃圾處理廠;自2010年起,江蘇在調水沿線實施區域補償;創新生態治理,山東在南四湖實施退耕還濕、退漁還湖,濕地面積達到15萬畝。
在中線,水源地各地壯士斷腕。“黃姜之鄉”湖北十堰,為杜絕污染,對106家黃姜加工企業強制性關閉,70余萬姜農轉産。丹江口市關停“五小”企業100多家,所有新上項目,一律先過環保關。渠首所在地河南淅川縣,10年關停污染企業350家,否決大型項目40多個,取締4萬餘箱網箱養殖。初步統計,中線水源區河南、湖北、陜西各地累計關停污染企業1000多家。
生態文明漸成自覺,加快轉方式,治污不再是權宜之計。老工業基地徐州,全市162家企業五年來開展了清潔生産,直接經濟效益11.66億元,産業結構由重變輕,層次由低變高。煤城濟寧,先進製造業超過煤電産業,高新技術産業佔工業比重達33%以上。
12年治污攻堅,南水北調實現了“不可能的任務”。最新監測顯示,東線沿線河流化學需氧量平均濃度下降85%以上,幹線水質全部達到Ⅲ類水標準。中線丹江口水庫水質連續7年保持在Ⅱ類以上。
一渠清水向北流,南水北調工程成了治污環保的樣本,為重點工程踐行生態文明提供了借鑒。
調水——
可使1.1億人直接受益,每年新增工農業産值近1000億元
南水北調是世界規模最大的調水工程,許多難題也都是世界級的。沒有經驗可循,沒有參照對比,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靠創新突破一道道難關,一項項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
中線工程全長1432公里,只有100米的落差,為了讓南水一路自流,可謂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要越過705條河道、1300多條道路、近60次橫穿鐵路,其難度可想而知。
説難度,中線穿黃工程可見一斑。穿黃工程運作管理處副處長梁單禹説,在黃河下面35米深處,挖兩條三層樓高的隧洞,盾構、始發、掘進每一步都是攔路虎。1166噸重的盾構機要聽人擺布,3450米的直隧道只允許有1‰的傾斜度,真不容易。為抵消35米水土壓力,開挖區內要充滿高壓空氣,檢修工在裏面呼吸都困難,幹半小時就感覺筋疲力盡。這樣艱苦的環境,3個月時間,檢修人員更換刀具148把。
東線工程,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送,長江水如何往高處流?13級梯級泵站抽水65米,構成世界最大規模現代化泵站群。為了降低調水成本,沿線泵站基本選用節能泵,經過自主研發,沿線泵站裝置運作效率達到80%以上。在濟平幹渠,科技人員反覆比選、實驗,研究出7種襯砌結構型式,減少滲漏96%左右。
截至目前,南水北調共取得新産品、新材料、新工藝等63項成果,申請國內專利110項,展示出南水北調工程的“中國智慧”。
一條調水線就是一條生命線!今夏大旱,正在充水試驗的南水北調中線應急調水,丹江水400里馳援,解了平頂山市的燃眉之急。在東線,全線泵站開足馬力,長江水飛奔800里,終於讓久旱的南四湖再現生機。
一條調水線也是一條發展線!飽受地下水漏斗區困擾的河北衡水,深感南水的不易,市水務局負責人説,有了地表水,嚴控地下水,衡水有望4年擺脫地下水超採窘境。“不節水沒有出路。”天津市10年壓採,灌溉機井從高峰期的5萬多眼降到3.2萬眼。
千里調水正發揮出巨大的綜合效益——
社會效益:東中線一期工程可為253個縣級以上城市供水,使1.1億人直接受益,可使700萬人徹底告別苦鹹水的歷史。
經濟效益:通過增加供水,每年將新增工農業産值近1000億元;合理水價機制,優化産業結構調整,促進可持續發展。
生態效益:通過優化配置,北方每年減少超采地下水36億立方米,逐步返還擠佔的生態水和農業用水,改善恢復不堪重負的水生態環境。
航運效益:東線一期工程使千年古運河重新煥發青春,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350萬噸,新增運力相當於新建一條水上“京滬鐵路”,成為中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
南水北調,圓了跨越半個多世紀的調水夢,正在給北方大地帶來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