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促進經濟發展新舉措將陸續推出
- 發佈時間:2014-12-13 05:59:42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胡愛善
在12月12日召開的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徐紹史表示,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必須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確保“十二五”規劃目標任務全面實現。
當前,全面深化改革不斷釋放市場活力和發展動力,宏觀調控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完善,創新驅動發展孕育著新的增長動力,經濟結構調整催生出新的增長點和增長帶,特別是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空間大,為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同時也要看到,明年我國需求仍然總體偏弱,通縮預期上升,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化解産能過剩任務艱巨,新增長點青黃不接,産業轉型任重道遠;房地産市場、地方政府性債務、銀行呆壞賬、企業債務違約等潛在風險加大。
徐紹史表示,我國經濟正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必須主動適應新常態,既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更要從當下入手,把新常態的新要求落實到明年的發展改革工作中。
多管齊下拓展有效需求
“我們要繼續抓好經濟運作預測監測和政策措施預研儲備,加強政策預調微調和經濟運作調節,穩定社會預期,堅定市場信心,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徐紹史説。
在定向精准保持投資平穩增長方面,徐紹史指出,一方面,要著力推進重大投資工程包建設,把已經出臺的7大類重大投資工程包抓緊抓實抓出成效,不斷充實工程包,並根據需要適時推出新的工程包;要進一步創造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有效調動社會資本參與重大工程建設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用好管好預算內投資,大幅壓縮預算內投資專項,圍繞補短板、調結構、增後勁、惠民生,繼續向農業水利、中西部鐵路、保障性安居工程、重大基礎設施、生態建設、民生、老少邊窮等領域和地區傾斜;要發揮預算內投資的引導作用,加強與政策性金融、債券、基金、保險等資金的協調配合,把投資和融資更好地結合起來,統籌推進。
在促進消費擴大和升級方面,徐紹史表示,要推動出臺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配套措施,優化分配格局,增加居民收入;注重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大力實施養老健康家政、資訊、節能環保、旅遊休閒、住房、文化教育體育等6大領域消費工程,加快推進實施“寬頻中國”戰略和“寬頻鄉村”工程;積極推動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支援各地探索發展健康服務産業集群發展示範區。
積極發現培育新增長點
“我國許多産業仍處於國際産業分工的中低端,必須依靠創新驅動,把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競爭政策和産業政策有機結合起來,著力提升産業核心競爭力,重點是進一步化解産能過剩矛盾、促進傳統産業升級和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新模式的培育。”徐紹史説。
優化産業佈局,是引領産業結構升級的重要抓手。徐紹史表示,我國要依靠創新引領産業結構升級,必須進一步優化産業佈局;落實重點産業佈局調整和産業轉移的指導意見,加快産業有序轉移,引導産業集聚發展,避免産業在空間上的簡單平移。
“我們要以增強核心競爭力為重點,加快傳統産業優化升級。”徐紹史説,我國將出臺增強製造業核心競爭力3年行動計劃,以工業機器人、軌道交通裝備、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新能源汽車、現代農業機械、高端醫療器械和藥品等領域為重點,培育製造業競爭新優勢。
同時,要落實好化解産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和配套措施,相關地方要進一步落實主體責任,嚴格控制新增産能項目,堅決防止違規項目復工建設,支援企業加快兼併重組,大力淘汰落後産能。
記者還了解到,為加快培育新興産業,我國將積極發展資訊經濟,支援雲計算與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等融合發展,積極培育高技術服務業;深入落實加快發展生産性服務業促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指導意見,大力發展工業設計、融資租賃等生産性服務業;實施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及3年行動計劃,開展現代物流業創新發展城市試點和國家級物流園區示範,支援物流公共資訊平臺建設。
將改革紅利轉化為發展動力
“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為核心,加快建立健全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進一步打破各種形式的市場分割和地區封鎖,有利於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徐紹史表示,發展改革部門將加快出臺一批促進經濟發展的改革舉措,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
據介紹,在價格改革方面,發展改革部門將落實好國務院通過的價格改革方案,再放開一批價格,下放一批定價許可權,儘快修訂政府定價目錄。
在促進投融資體制改革方面,將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減少審批事項,全面清理非行政許可審批,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建立縱橫協管機制,發揮好資訊網路在監管中的作用。
針對當前項目核準的前置審批條件過多、手續繁雜,仲介服務行為不規範、收費不合理等問題,徐紹史表示,下一步,將抓緊建設投資項目線上審批監管平臺,加快實現縱橫貫通的網上並聯核準、聯動協管。
為進一步深化實施對外開放戰略,國家還將推動出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若干意見,加快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下大力擴大對外投資合作,圍繞産業和裝備“走出去”,繼續推動一批境外鐵路建設項目,深化油氣、核電合作,拓展裝備製造、新興産業、生態環保合作;進一步深化涉外經濟體制改革,抓緊出臺外商投資産業指導目錄,穩妥推進上海等自貿試驗區建設,實行外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拓寬外商投資安全審查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