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酒莊亂象:大酒廠代工貼牌 以次充好
- 發佈時間:2014-11-24 07:36:02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孫毅
隨著國內葡萄酒消費市場的不斷升級,酒廠葡萄酒很難滿足消費者日益提高的需求,國內許多葡萄酒企業開始盤算借酒莊酒衝擊高端市場。然而,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與國外嚴格的評級制度和打分制度相比,國內由於缺乏行業監管規範,企業僅靠購買商標便可以躋身酒莊酒,因此,國內酒莊酒並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酒莊酒。此外,國內一些企業混淆概念,謀求暴利空間,導致行業炒作概念、定價混亂、以次充好等亂象叢生。
原漿勾兌 大廠貼牌國內酒莊行業無章可循
隨著國內葡萄酒市場的日益成熟,企業開始謀劃開拓酒莊酒市場,早在五六年前,張裕、長城、西夏王等國內葡萄酒企業便開始了酒莊酒的嘗試,但業內質疑聲從未間斷。
有知情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報料,國內知名酒企中信國安在新疆大規模收購葡萄園建酒莊,將工業化貼牌生産出來的酒包裝成酒莊酒進行銷售。對此,業內人士分析,中信國安這樣的大企業是希望可以借“酒莊酒”的概念進行商業行銷與製造噱頭。但從價格到品質,真正的酒莊酒都遠高於工業化生産出來的葡萄酒。“貼牌”的做法其實就是以次充好,欺瞞消費者。
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目前一些小酒莊由於葡萄園年輕,基礎建設不完備,便委託其他發展成型的酒莊代加工葡萄酒,貼上自己酒莊的酒標投放市場。更有甚者,還有一些酒莊從海外直接進口葡萄原漿,在酒莊內進行深加工,貼上自家酒莊的LOGO便開始大搖大擺地以酒莊酒的姿態在市場銷售。
業內人士稱,目前國內很多酒莊酒不符合最基本的條件,企業更多的是希望借消費者知識盲區打擦邊球。依據國際標準,酒莊酒的價格要遠高於酒廠酒,國內酒企單純從利潤出發,存在利用酒莊酒的概念進行企業包裝行銷的現象。
山東産區某酒莊負責人分析,國內酒莊可生産出十幾款甚至幾十款酒品;在國外,一個成熟酒莊一般也就出産三兩款酒莊酒。從生産工藝而言,國內酒莊與國外酒莊相差甚遠。可想而知,國內酒莊酒大産量從何而來。
標準缺失 定價虛高
國內酒莊酒價格體系混亂
北京商報記者通過走訪調查發現,國內酒莊酒的定價體系相對混亂,並無章法可循。從幾十元到上千元不等的價位區間中,酒莊一般將其分為高、中、低三個檔次,且定價標準每個酒莊各不相同。
北京商報記者採訪獲悉,張裕在酒莊酒分檔定價上遵循的是企業內部技術標準,市場上可以看到的張裕酒莊酒分為特選、珍藏和大師三種,價格為360-1000元不等;中糧君頂旗下酒莊出産的酒莊酒價格為100-800元不等,定價標準是按照葡萄品質、釀造工藝、橡木桶使用以及市場需求等為依據。
酒美網CEO呂意德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國外酒莊定價體系時表示,“國外酒莊定價有嚴格的行業標準,比如打分和評級制度,酒莊根據當年出品葡萄酒的分數對其進行合理定價,除此之外,酒是根據不同産區的知名度有一部分品牌溢價,溢價程度也有相關規定約束”。
據了解,中糧君頂酒莊曾邀請當代藝術家曾梵志創作的藝術典藏限量版葡萄酒,每瓶的市場價大概在5000元。
對此,葡萄酒業內人士表示,相對於國外的酒莊,國內的酒莊定價處於完全企業説了算的階段。其中張裕、中糧這種大型酒企的酒莊酒定價都沒有統一的標準,到了中小酒莊,這種情況就更為普遍。許多酒莊的定價虛高,價格虛高在前幾年尤為嚴重,有的酒莊在今年促銷活動中將折扣打到5折以下,仍然擁有很大的利潤空間。
據業內知情者透露,國內大多數企業和酒莊存在著定價體系紊亂、隨意定價的現象。目前國內酒莊酒更多的是在炒作一種行銷概念,以此提升其所産葡萄酒的身價。
高端遇阻 大眾消費難攻
國內酒莊酒深陷市場困境
在限制“三公”消費的大環境影響以及進口葡萄酒性價比優勢的雙重壓力下,國內酒莊酒之前在高端政商渠道上的優勢不再,逐漸開始注重大眾消費市場。
中糧君頂酒莊市場部總經理劉忠沁告訴北京商報記者,2012年之前酒莊基本以團購、政務消費和公務宴請渠道為主,這兩年渠道則以煙酒店和專賣店為主。
據了解,寧夏類人首酒莊開始調整市場策略,改走大眾消費路線,渠道以團購、定制和電商為主。
雖然國內酒莊在渠道轉型方面積極謀劃,然而卻事與願違。北京商報記者登錄酒美網發現,酒美網目前並沒有銷售任何一家國內酒莊酒。
對此,呂意德表示,“沒有銷售國內酒莊酒是出於市場考慮,通過市場調研,大眾消費市場對於國內酒莊酒的認知度和需求量都不大。而且,國外葡萄酒的性價比越來越高,許多消費者會首選進口葡萄酒,與此同時,中船英特酒業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100多元的葡萄酒是最暢銷的,這跟葡萄酒價格回歸理性,消費者的逐漸成熟都密切相關,這對於國內酒莊酒來説轉型大眾渠道壓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