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雙限政策淡出市場 樓市長效機制為何沒建起來

  • 發佈時間:2014-10-09 11:02:28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孫業文

  毫無疑問,當下的房地産市場管制已經從嚴厲走向寬鬆。

  國慶節前最後一天下午,人民銀行的一紙通知給限貸政策松了綁:不僅7折利率政策重回市場,而且首套房貸結清再貸款依然享受首套貸款政策。房地産信貸政策開始走向全面放鬆。

  在此之前,執行了4年多的限購政策已在絕大多數城市放開。截至目前,只有三亞和北上廣深等5個城市還在執行限購政策。

  樓市“限貸、限購”的雙限政策已進入尾聲,減少了束縛的樓市將迎來怎樣的變化?

  市場還在等待細化政策

  國慶前一天,放鬆房地産限貸政策的通知剛一發佈,一些房産銷售公司就迫不及待地在微信上廣而告之。緊鄰北京的一處別墅項目的地産銷售立即發佈資訊:購房最好時機來臨,您還在等什麼?

  確實,限購、限貸的放鬆意味著部分被壓制的需求將得到釋放。

  在杭州、南京、蘇州、北京、上海等城市,國慶期間看房的人多了起來。

  中原地産市場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新政刺激了一部分較為敏感的購房者入市,國慶期間的購房成交量要好于預期。

  但是,好于預期並不意味著成交量的大爆發。

  記者走訪了北京幾家仲介門店,業務員告訴記者,國慶期間前來諮詢房貸政策的客戶確實多了起來,但成交量上還沒有出現明顯的變化,“細化的政策還沒有出,大家還在等”。

  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網站的數據顯示,10月1日~6日,北京市住宅新房成交472套,二手房成交38套,合計510套。而在去年,這個數字是827套。

  在廣州,國慶長假前3日,該市網簽224套一手房,相比去年416套同比下降41.65%,均價為每平方米11533元,同比上升18.95%。

  在上海,為期4天的上海“十一”房展會于10月6日結束,人氣提升是這次房展會的最主要特徵。房展會首日觀眾達到3.5萬人次,4天展期吸引超過12萬人次觀展,去年同期這個數字為11萬人次。

  南京網上房地産統計數據顯示,10月1日,全市商品住宅共認購471套;2日,認購量為376套;3日,認購量266套。而在去年國慶黃金週期間,南京樓市日均認購量只有273套。在南京取消樓市限購之前,日均認購量也只有200套左右。

  張大偉告訴記者,限貸政策放鬆後,除了北上廣深4個一線城市和三亞市,全國樓市基本處於無調控狀態。

  在張大偉看來,土地財政的存在是救市政策不斷加大力度的根本原因。“信貸一直是業內人士和購房者判斷市場的最重要指標,也是最關鍵的信號。”張大偉説,這個信號對目前的市場來説,起碼可以增加30%的可購房人群,這部分人恰好是之前被政策抑制購房需求的人。

  儘管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家銀行拿出確定的信貸優惠方案,但市場預期已經在慢慢發生變化。

  不過,預期的改變究竟能帶來市場多大的變化?偉業我愛我家集團副總裁胡景暉認為,此次“房貸新政”有多重限制條件,事實上是以房貸還清為前提解除了限貸。市場各方不應過於樂觀,其對於樓市成交、“去庫存”的實際效果,仍然有待市場觀察。

  “以房貸還清為前提,對已經擁有1套住房的改善型需求和擁有二套以上住房需求的貸款支援力度加強,本身就對購房人的資金實力做了較大的限制。”胡景暉説,從銀行的角度來看,儘管新政重申首套房貸最低首付款為3成,貸款利率下限為基準利率的0.7倍,但執行標準是交給各家商業銀行自行把握的,銀行能拿出多大的優惠措施還很難説。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事實是,想要享受首套房貸款優惠的改善型需求的購房者,所購買的房屋類型必須是普通商品住宅,非普通商品住宅被排除在外。

  而對三亞和北上廣深5個城市,由於限購政策尚未退出,擁有兩套以上住房的人群依然無法獲得貸款資格。

  “限貸政策鬆動的關鍵是銀行。”中國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汪利娜告訴記者,目前銀行的資金成本很高,主要靠理財産品來攬儲,成本都在5%以上了,如果打7折,銀行就沒錢可賺了。從信貸風險看,房地産貸款佔銀行資本的比例已經到20%了。這兩點決定了銀行恐怕很難給房貸那麼大的優惠。

  雙限政策已經完成歷史使命?

  中原地産研究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9月23日,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今年合計土地出讓金為3464.3億元,比2013年同期下降了6%。其中,8月全月成交僅為359.2億元,同比下降了28.8%。

  價格方面,今年的土地溢價率平均在20%左右,而2013年的溢價率基本在40%左右。北京、上海等地更是出現了多宗流標地塊。

  這樣的形勢讓各地政府壓力倍增。實際上,從今年年初開始,在樓市限購、限貸政策雙重束縛下,土地市場、房地産市場已經進入趨冷通道,而對長期以來無法擺脫土地財政依賴的地方政府來説,這樣的形勢讓他們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

  “全國80%以上城市的房子都太多了,限購已經沒有意義了。”財經評論員馬光遠告訴記者。

  在住房庫存量逐漸加大、地方財政壓力不斷增大的背景下,取消限購、放鬆限貸開始成為全國多數城市的選擇。6月26日,呼和浩特市率先取消限購。

  2010年1月,在經歷了2009年二季度以來迅速升溫的樓市局面後,中央拿出了樓市調控的重要舉措。

  當年1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公佈,宣佈房地産限貸政策正式開始。當時的規定僅僅針對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貸款,要求對已利用貸款購買住房、又申請購買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家庭,貸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於40%,貸款利率嚴格按照風險定價。

  3個月後,國務院又發佈《關於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通知》,房地産限貸政策升級。對購買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築面積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貸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於30%;對貸款購買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貸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於50%,貸款利率不得低於基準利率的1.1倍;對貸款購買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貸款首付款比例和貸款利率應大幅度提高。

  當年9月29日,國務院重申“國十條”,要求停止第三套住房貸款。

  此後,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貸款基本停止發放。貸款利率也由之前的7折變為8.5折、9折,甚至沒有折扣。

  同樣是在2010年,限購政策登上舞臺。4月30日,北京出臺“國十條”實施細則,率先規定“每戶家庭只能新購一套商品房”。限購政策拉開帷幕,此後,全國超過70個城市相繼加入限購陣營,所有的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經濟發達的城市被一網打盡。

  “當時出臺限購是合理的。”馬光遠説,那個時期住房供應普遍不足,在購房人群中,投資、投機購房者的比重很大,而規範房地産市場的長效機制一直沒有建立起來,限購、限貸都是不得已的政策。

  馬光遠認為,房地産市場都是區域性市場,目前國內絕大多數城市的住房都不再短缺,甚至過剩。但一線城市依然供不應求,這些城市人口涌入的壓力相當大,取消限購等措施的時機還沒有到。

  汪利娜也持類似觀點。在她看來,限購、限貸在不同的城市,效果是不一樣的,一線城市依然有必要堅持,但其他城市已經沒有必要了。“這些政策在某一時點上是有效的,但目前已經時過境遷了。”

  長效機制為何沒建起來

  擺在決策者面前的一個兩難問題是,如果對房地産市場實施刺激政策,容易吹大樓市泡沫,綁架實體經濟,但如果嚴厲打壓這個市場,對實體經濟的拖累又會讓地方政府難以承受。

  汪利娜告訴記者,政府對房地産的干預有時候會讓這個市場難以掌控。1997年香港政府曾推出“八萬五公屋計劃”,本意是平抑房價,結果香港樓市大跌,這個計劃不得不中止。

  “政府保民生是沒錯的,但不能在市場中亂動。”汪利娜説,從1998年到今年,房地産的年均投資增長高達22%,這是大多行業都沒有過的高投資。對房地産的調整肯定是要進行的,2008年錯過了自然調整的時機,如今又不能讓這個市場硬著陸,只能慢慢調整。但這個調整需要的是能解決根本問題的長效機制。

  事實上,中央政府早就提出要建立長效機制,實現對房地産市場的宏觀調控。

  2012年兩會期間,時任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的張平就表示,正在研究建立房地産宏觀調控的長效機制。此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也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其內容包括金融、信貸、財稅、土地、普通商品住房供給等多方面。

  2013年2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繼續做好房地産市場調控工作的通知》,該通知最後一條的標題就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引導房地産市場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

  按照該通知的表述,建立這個長效機制需要加快研究提出完善住房供應體系、健全房地産市場運作和監管機制的工作思路和政策框架,推進房地産稅制改革,完善住房金融體系和住房用地供應機制,推進住宅産業化,促進房地産市場持續平穩健康發展。

  “土地財政、稅收政策、實體經濟對房地産的過度依賴、公共服務分佈不均等等根本性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房地産市場健康運作的長效機制還看不到。”胡景暉説。

  在胡景暉看來,這些年,出現了一些不該有的現象,比如一些二三線城市出現了一些“鬼城”,比如很多城市出現假離婚、假社保等鑽空子行為。

  多位學者認為,針對一線城市的限購、限貸措施確實是短期的行政干預措施,但在房地産市場沒有形成一個長效機制的前提下,這種行政干預措施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所有人都希望房地産市場能夠健康運作,但維持健康運作的長效機制暫時仍未建立起來。

  “限購、限貸這些措施原本就不是長效政策,要反思的是,長效機制為什麼一直沒有建立起來?”馬光遠説,做手術要先打麻藥,可我們往往是打了麻藥卻沒見開刀。針對房地産市場的稅收體系改革,目前還設有具體方案,個人住房資訊聯網也未完成。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