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國家級重點中職校陷招生騙局:高就業率抵不過文憑

  • 發佈時間:2014-10-09 07:18:54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作者:王克  責任編輯:姚慧婷

p51-1

  9月,正是各大中小學新學年的開始,江蘇生活技工學校(揚州生活科技學校)也是一樣,老生返校、新生報名,加上全新的電教化教學大樓投入使用,忙得是不亦樂乎。

  然而,9月2日,一場因“虛假專業”引發的退學風波驟然打破了學校緊張而歡快的氣氛,新聞媒體的蜂擁而至以及隨之産生的負面報道更使校方手忙腳亂。

  一所全日制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一個不收學費的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為什麼也會捲入“招生騙局”?《中國經濟週刊》對此進行了深入調查。

  中職教育,為“文憑”還是為“技能”?

  媒體報道稱,9月3日,20多名學生家長來到江蘇生活技工學校(揚州生活科技學校),向校方討説法。家長們説,該校今年開設了“護理”、“高鐵乘務”兩個專業(編者注:實為高鐵乘務方向)。招生的時候承諾,既能直接拿大專文憑,又包分配就業。然而等到入學的時候,家長卻發現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這兩個專業甚至在中招手冊上都查詢不到。

  一位來自江蘇南通的學生家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他的女兒初中畢業後沒有考上普通高中,江蘇生活技工學校南通地區的招生代理向其推薦了該校的護理專業。然而,拿到錄取通知書卻發現今年教育主管部門的“中招”計劃中沒有該校的護理專業,更不能獲得中專學歷。該家長因此認為,這種招生就是一個騙局,於是多次找到學校討要“説法”。

  各路記者也將採訪的重點鎖定在“虛假宣傳”上,一些報道直指學校“熱門專業拿不到文憑”。面對家長的責難和媒體的質疑,校方顯得很有些手足無措。該校招生辦負責人只是解釋稱,護理專業是江蘇省有關部門批准的新增專業,不存在違規問題。主要是學校的招生代理自作主張,誇大宣傳。但這一解釋似乎不能得到對方的認同,於是,事態持續發酵,以至於學校不得不同意部分學生退學,甚至動用自身的社會資源幫助其轉到其他中職學校就讀。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調查發現,發生在江蘇生活技工學校的這場風波固然與學校的“操作不當”直接相關,但更深層面的原因還是社會各界對職業教育的認知。

  江蘇生活技工學校副校長聶陽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該校的前身是隸屬於煤炭工業部的揚州煤炭烹飪技工學校,2006年經江蘇省勞動廳批准更名為“江蘇生活技工學校”並加挂“揚州生活科技學校”校牌,隸屬於江蘇省安全生産監督管理局。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導致學校存在雙重身份問題——江蘇生活技工學校屬於“技工院校”,主管機關是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揚州生活科技學校作為“職業中專”則歸口于江蘇省教育廳。“護理”屬於“技工”範疇,招生計劃以人社部門為主下達,教育部門的“中招名錄”中自然看不到它的資訊。

  記者隨後查閱了江蘇省人社廳、教育廳、發改委2014年6月9日聯合發佈的《江蘇省2014年技工院校指導性招生計劃》,聶陽的説法得到了證實。

  “中職學校一般分為‘職業高中’、‘職業中專’和‘技工學校’。按照國家規定,屬於技工類的專業,畢業生只能獲得技工證書,屬於職業高中或職業中專的畢業生則可以獲得職高或職業中專文憑,但哪所中職學校都不可能直接頒發大學文憑;護士證、會計證等由國家認定的資格證書也必須通過國家考試獲取,這些都是常識性的問題,但現在少數家長卻不能認同,媒體也緊隨其後‘唱衰’不斷,這叫我們感到非常困惑。”聶陽談及此事,顯得十分無奈。

  多年研究人力資源市場的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邰啟揚認為,家長為孩子選讀中職卻“不為技能而來”,這不是一個孤立現象,而這種現象有其客觀成因——現在的中國,社會分層過於明顯,不同社會階層之間差距較大而且垂直流動困難,人們往往只能通過“學歷”來改變自己原有的社會地位。另外,已經躋身較高階層的人們也常常會因為擔心自己的學歷不夠而被淘汰,普遍缺乏“職場安全感”。因此,“提升學歷”願望強烈,“掌握技能”理念淡薄,從而難以正確認識接受職業教育的意義。

  被忽視的“校企合作”

  “招生、教育、實訓、就業一體化”,是中職學校保持較高就業率的秘訣——實習單位往往會留下很多成績優良的學生。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查閱江蘇生活技工學校2014年的招生簡章,看到其中有著很多關於“就業去向”的描述:比如烹飪專業,“學生主要在中央機關和大型酒店實習和就業”;旅遊管理專業,“畢業生分赴各大旅行社、景區景點工作”等等。

  記者通過有關渠道了解到,該校近年來因“定向培養”而形成的就業率確實高於普通高中甚至專業相近的高職院校。然而,這種以既往成績形成的“廣告賣點”被一些家長解讀為“包就業”、“包分配”——“到職校來上學就是為了畢業就有工作。”校方與部分家長之間的矛盾由此産生——當家長們聽説“由於學生自身條件限制等問題學校並不能保證百分之百就業”的説法後,退學、轉校的呼聲此起彼伏。

  家長對“入學即就業”寄予厚望,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卻並非總是一帆風順。在江蘇生活技工學校採訪期間,《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聽説了這樣一件事情——該校今年在傳統專業“旅遊服務與管理”下新增“高鐵乘務方向”,為此還與兩家和鐵路系統有所關聯的人力資源仲介機構簽訂了合作協議。出人意料的是,消息甫出,一家鐵路單位竟然在第一時間以“官微聲明”的方式明確表示,自己與該校毫無關聯。

  聶陽向《中國經濟週刊》提供了一份該校與某人力資源仲介機構簽訂的“校企合作協議”。記者注意到,該協議明確約定,學生在校完成學業後由仲介機構安排到鐵路相關單位接受面試,合格者進入相關單位實習和就業,未被錄用者由仲介機構提供多個可供選擇的鐵路相關單位實習和就業……但是,學校這一可能“雙贏”乃至“多贏”的做法“曝光”後,被媒體批評為“倒賣學生”和“層層轉包”。對此,聶陽感到有口難辯。“上學免費,仲介無償,‘倒賣’和‘轉包’從何談起?再説,國家對本科生、研究生都不包分配,社會為什麼會對我們最底層的中職學校提出如此嚴苛的要求?”聶陽説。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查閱有關資料發現,校企合作以縮短企業用人與學校育人之間的距離,這在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中是最常見也最成功的模式。如,新加坡的政府官員、企業老總直接進入職業學校董事會,學校則根據國家和企業的最新需求調整專業、培養人才;因企業直接、廣泛參與而形成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更成為戰後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

  校企合作在國內也有成功範例,江蘇生活技工學校歷屆畢業生,尤其是烹飪、旅遊等專業的學生,常年處於供不應求狀態,就與校企合作密不可分。

  在2010年3月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專門論述了校企合作的問題,認為校企合作不足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致命弱點。2012年6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的《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則明確提出,中等職業教育要“扶持建設緊貼産業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的專業”。然而,江蘇生活技工學校的“高鐵定向”似乎在告訴人們,“校企合作”並沒有得到全社會的積極響應,尤其是一些大型央企,“中職學歷”根本就“不入法眼”。談及此事時,邰啟揚副教授認為,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已經強調多年,但相應的配套措施未成體系,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中職教育的心病:高就業率抵不過一紙文憑

  今年5月2日,國務院公佈《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職業教育發展再一次被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上,這對職業教育來説無疑是一大利好消息。

  然而,就“生源”而言,江蘇生活技工學校這樣的中職學校或將面臨更為嚴峻的考驗,因為普通高校乃至“985”學校也來招生市場分一杯羹,中職學校顯然與其不在一條起跑線上。

  統計數據表明,現在全國中職學校的畢業生就業率已經達到95%以上,遠遠超過普通本科院校。但《中國經濟週刊》就“是否願意讓孩子就讀職校”的話題在江蘇進行的街頭隨訪卻得到了這樣的結果:幾乎所有的受訪者都表示“會儘量讓孩子讀高中、上大學”,“如果孩子考不上普通高中,可以考慮讓他們去中職學校學一門手藝”。

  “讀高中、上大學”背後的含義,毋庸諱言就是為了一張社會公認的大學文憑。為了能夠讓更多的生源流向本校,各中職學校都在想方設法迎合學生及其家長的“文憑”需求,“技能+學歷+就業”的“套讀模式”由此得到了廣泛運用。

  在江蘇生活技工學校採訪時,聶陽就多次向記者提及該校為學生取得大學文憑而設計的“技術路線”,比如烹飪、旅遊等“3+4”學制的“本科”,機電、財會等“同時獲得大專和高技畢業證書”的“專科”等等,按照該校招生簡章的説明,這些專業由學校與相關大專院校通過“對口單招”、“成人高考”等形式聯合舉辦,取得相應學歷的學生還可以報考研究生、公務員。

  儘管學校的“學歷通道”暢行無阻,但不少學生家長對“對口單招”之類的升學方式還是感到難以滿足,“學歷的含金量不同”是一個最大的思想障礙——“最後拿到的文憑能不能跟普通本科院校一樣,不帶‘職業教育’、‘自學考試’的痕跡?”許多受訪者這樣對《中國經濟週刊》表示自己的疑慮。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一些企業老總時了解到,現在的用人單位同樣存在“學歷誤區”。他們認為,推高中職學校學生就業率的原因有二:一是較強的動手能力,二是較低的用人成本。但許多企業在宣傳自身“實力雄厚的人力資源”時,很少提及有多少技術工人,“招賢納士”時更強調“本科以上”甚至深究“第一學歷”。還有人統計説,進入國家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的人員中,有一半以上是大學生、研究生、留學生。

  邰啟揚副教授認為,人們在文憑問題上糾結不已,不能簡單地看成是社會對“文化”的尊崇、對“技能”的鄙視,更不能簡單地歸因于“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人類社會經歷了不同的歷史形態,即從“門閥社會”過渡到“文憑社會”再向“能力社會”轉型,中國目前正處於“文憑社會”向“能力社會”轉型的當口,人們對文憑的器重和迷戀具有較強的合理性。同時需要指出的是,在此階段,職業教育一定是轉型的“排頭兵”。因此,要想扭轉社會對中職學校的“偏見”,中職教育的模式、規模、課程都要重新進行“頂層設計”,前景可期而任重道遠。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