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躋身世界500強三甲 隨改革起舞利國惠民
- 發佈時間:2014-09-22 11:37: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孫業文
據大公網22日報道,從1983年中國石化總公司成立算起,迄今中石化集團已走過31年的發展之路。中石化崛起于改革開放初期,不斷喚醒活力,做強做大,迄今已名列世界500強的前列,營業額居中國企業第一位,為強國興邦和發展民生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勳。
1978年,中國原油産量達到一億噸。如何用好這筆財富,關係到國民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這是中央決策成立中國石化總公司這個部級企業的時代背景。
改制利財政增收百億
據報道,1981年底,石油部成立了規劃小組,著手研究用好1億噸石油的具體規劃。規劃小組指出,每1000美元國民生産總值的耗油量,中國為0.31噸,印度為0.26噸,日本為0.17噸,日本比中國少47%。這些數據表明,中國的1億噸石油浪費很大,效果很不好,主要原因在於地區和部門分割的體制問題,以及石油煉製和石油化工綜合利用方面的問題。
石油部規劃小組從生産和銷售等各個環節算了幾筆帳,指出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企業聯合搞綜合利用,國家財政可增加收入115億元,相當於1981年全國財政收入是1175億元的約十分之一。這個數字使國務院有了底氣,下了決心,面對懷疑的聲音,國務院領導同志一錘定音:“30億也幹。”
十倍稅利回饋國家投入
1981年11月,上海高橋石油化工公司率先成立,接著江蘇組建了金陵石油化工公司。遼寧組建了撫順石油化工公司。1983年7月12日,中國石化總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按中央文件精神。分屬20個省市自治區政府和3個部的39個企業,全部劃給中國石化總公司直接管理。
中國石化總公司機關向燕山石化公司借了它在北京市朝陽區和平裏的一個辦事處臨時辦公,幾百平方米的二層樓房子容不下100多人,又租借了工人體育場看台下面的一些房子。就是在這樣寒酸的條件下,被稱為中國最大公司的中國石化總公司開張了。
國家對中石化寄予很大希望,而中石化也不負國家的重望。中石化從1983年成立,一路做強做大。2012年,中石化的營業收入達到2.83萬億,實現利潤1046.6億,給國家繳納的稅費是3215億,大約佔國家財政收入的三十分之一,平均每天上交8.8億。截至2013年,中石化30年來累計向國家繳納稅費20093億元、利潤8864億元,合計28957億元,是國家30年來對中石化陸續直接投入金額2495億元的10倍有餘。這些錢能建設11個長江三峽和青藏鐵路工程,能給國家貢獻100艘航空母艦。
石化崛起糧票布票消失
報道稱,中石化不僅強國興邦,而且為民生貢獻良多。當年國家領導人萬里曾對中石化籌建負責人陳錦華提出,到2000年中國的乙烯産量要趕上蘇聯。為什麼特別提到乙烯?因為乙烯是最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於製造塑膠、合成纖維及其他化工産品。1983年其時蘇聯的乙烯年産量是226.7萬噸,而中國才56萬噸,只有蘇聯的1/4。到2000年,中國的乙烯産量上升到470萬噸,而俄羅斯乙烯産量降到188.9萬噸,只有中國産量的40%,中國石化工業從此把俄羅斯遠遠拋在了後面。
石化原料生産的化纖項目,幫我國省下了5000萬畝棉花田,可以“退棉還糧”,解決糧食不足問題。中石化還著力發展化學纖維、塑膠和化肥、農膜、農藥等農業用生産資料,為解決10多億人口的溫飽問題奠定物質技術基礎。上世紀布票、糧票的取消,實現“豐衣足食”的理想,都得益於石化工業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