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賣地成癮運作封閉 土地出讓金不該是筆糊塗賬

  • 發佈時間:2014-09-04 01:00:09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曹慧敏

  在全國首次針對土地出讓金展開大範圍審計之際,土地收益去向不明使用混亂引發網民關注。據媒體報道,近20萬億元的全國土地出讓金,多數處於“封閉運作”,導致違規不斷,腐敗滋生。

  網民表示,土地出讓金不能是一筆糊塗賬,更不能成為唐僧肉,任憑一些人宰割。他們建議,應規範土地出讓金收支管理,強化審計監管,加快建立健全公開透明的預算管理體制。同時,盡可能實現地方財權和事權的相對統一,使其逐步擺脫對土地財政的依賴。

  運作封閉

  目前土地收入開支多處於封閉運作狀態令不少網民感到憂慮。

  有報道稱,財政系統內一位負責人説,土地出讓金是地方財政一塊“自留地”,收支基本可由地方“説了算”。

  網民“正義之劍”指出,短期來看,土地出讓金被大肆侵佔、挪用,將助長賣地熱情,導致房價走高、腐敗滋生等。長期來看,土地出讓金一次性預收了未來若干年的土地收益,是一種對土地收益的透支,一旦被濫用,必將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為社會治理埋下巨大隱患。

  賣地成癮

  網民認為,地方政府賣地成癮,根源在於土地財政。

  “根據粗略估計,政府和銀行2012年從房地産獲得收入47917億元,佔全年房地産業銷售額6.4萬億元的75%,政府從房地産行業中拿走的土地出讓金和稅費比例偏高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網民“陳裏”説。

  網民“尹衛國”表示,近年來,地方賣地收入滾滾而來,許多省份土地出讓金佔據財政的半壁江山,甚至超過稅收。1994年實行分稅制改革以來,部分地方稅收收入有限,事權與財權不相匹配,只好用土地出讓金來填補財政窟窿。網民“賈康”也認為,地方政府長期資金缺乏,只能過度依靠土地收入,這是土地財政等沉疴難解的制度根源。

  網民“馬靖昊”認為,由於“地價”不斷上升和“地王”頻出,土地成本增加,使得高房價已經成為一個惡性迴圈。住房可以説是最基本的民生問題,因此,以收取土地出讓金支撐的地方土地財政嚴重干擾了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

  打破“暗箱”

  網民認為,對土地出讓金展開大範圍審計,不僅要摸清家底,徹底把土地出讓金從“暗箱”中拎出來示眾,更要以此為契機完善監管機制,加快推動財稅體制改革,強化預算硬約束。

  網民“尹衛國”認為,對土地出讓金的審計應及時、有效、有力,實行事前監督,過程跟蹤,力求做到每年審計一次,而不是若干年後審一次,否則效果就會打折扣。有關方面應對挪用、侵吞土地出讓金的問題及腐敗嚴肅查處,以儆效尤。期待嚴肅問責就從這次審計開始。

  網民“徐立凡”認為,一旦地方能夠獲得長期穩定、與其管理事務相當的財政收入,那麼對於土地財政的依賴度就會減輕,土地出讓金專款專用、陽光化使用的環境就可形成。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