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經濟作物不再經濟:棉農每畝地收入僅1200多元

  • 發佈時間:2014-08-17 08:24:00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當經濟作物不再“經濟”(三農微觀察)

  從投入到産出,棉農覺得種棉花不再“經濟”,減少了種植面積。棉花生産面臨的難題警醒著我們,糧食生産要謹防這種“不經濟”的情況出現

  下個月,新的棉花年度就要開始了。連續實施了3年的棉花臨時收儲政策今年不再繼續,目標價格改革試點正式啟動。今年棉花市場情況會怎樣,各方都在關注。這幾天,跟山東的幾個通訊員通電話,聊起棉花種植情況,他們都反映近幾年他們那裏的植棉面積在不斷下降。這種情況似乎不是個案。資料顯示,近年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棉田面積的確呈縮減趨勢。為啥會這樣?農民的感受最真切。他們説,棉花雖然是經濟作物,但已經不太“經濟”了。

  首先,勞動投入已不“經濟”。現在種其他糧食作物,從播種到收割,基本已經可以實現全程機械化了。農民會算賬,自己真正在田裏勞作的時間,頂多不超過一個星期。但是種棉花不行,棉花生産週期長、環節多、機械化水準低。打棉杈,掐邊心,殺棉蟲,拾棉花,就連地都要耕上好幾遍,裏裏外外至少要幹一個月。就拿採摘環節為例,數據顯示全世界大約有30%的棉花是由機器採摘的,而我國的機採率在2012年時只有8.2%左右。在農業生産機會成本不斷升高的背景下,讓農民把大量勞動投入到棉花生産中,顯然不太合算。

  其次,種植收益已不“經濟”。同樣一塊地,種棉花只能種一季,種糧食可以種小麥和玉米兩季,種蔬果可以種多季。雖然如今的棉花價格依然較糧食價格要高,但由於小麥最低收購價連年提高,農民對於糧棉比價已經很難像過去那樣滿意。來自山東的數據,去年該省皮棉單産為65公斤/畝。按照已經發佈的2014年棉花目標價格19800元/噸計算,每畝地收入約為1200多元。這基本和種兩季糧食收入相當,與種蔬果的收入差距很大,和外出打工收入相距更遠。收益與預期不符,棉農的種植熱情如何提高?

  當投入和産出環節都不能令人滿意時,這也就難怪為啥農民覺得種棉花“不經濟”了。當經濟作物不再“經濟”,也就難怪種植面積會下降了。

  棉花生産面臨的難題警醒著我們,糧食生産要謹防這種“不經濟”的情況出現。近年來,糧食生産高投入、高成本的趨勢日益明顯,種糧比較效益低的局面短期內很難改變。與此同時,農民從事非農勞動的收入大幅上升,來自非農的收入增長速度遠遠高於來自農業的收入增速,一些地區的農民開始“厭農”“棄農”,即便選擇務農,生産非糧化的傾向也較為嚴重。

  保障糧食安全,離不開農民種糧務農的積極性。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核心在於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保證農民種糧收益,一要補,二要扶。今後,一方面要在繼續擴大補貼總量的同時,探索形成農業補貼同糧食生産掛鉤機制,保證多種糧者多得補貼,保持農民的生産積極性;另一方面要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讓糧價保持在合理水準,通過價格支援保證農民增産增收。眼下看,正如轉變生産方式、提高機械化程度、降低生産成本是棉農的現實選擇一樣,種糧農民也應如此才能保證投入和産出更加經濟划算。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