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民營資本覬覦保險業 平臺類公司投“保”存疑

  • 發佈時間:2014-08-17 07:1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即便批籌時間遙遙無期,即便十年投資不見回報,各路資本仍“飛蛾撲火”般覬覦著保險業。上證報記者近日從業內了解到,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排隊等候在北京金融大街15號保監會大門外的新公司籌備隊伍有增無減。

  隊伍中的民營資本有些搶眼,卻被疑投資保險業動機“不純”。他們所構想的保險公司,不是奔著經營“百年老店”而去的,而是低成本吸金的資本運作平臺,來實現投資反哺實業的轉身。

  然而,從現有實例來看,這似乎是個偽命題。

  投“保”動機存疑

  近年來,中國保險業寡頭壟斷的市場格局逐漸被打破,但嗷嗷待哺的中小保險公司仍不計其數。競爭之激烈程度,已很難再用簡單的“白熱化”來概括。

  儘管如此,卻無法阻止各路資本的蠢蠢欲動。一張有關待籌保險公司的新名單,近日流傳于保險業高層圈。記者獲悉,這些保險公司包括:易安財險、京華人壽、華海財産、燕趙財險、愛心人壽、華農聯合人壽、神州汽車保險等數十家。待籌主體增加的速度,遠快於監管放行的節奏。

  牌照尚未到手,已有高調招兵買馬者。一家保險公司籌備組負責人私下告訴記者,由於一直沒拿到牌照,股東已經換了幾波,但前前後後基本以民營企業為主。越來越多的民營資本開始覬覦保險業的背景是,保監會此前發佈了鼓勵民間資本進入保險業的實施意見,與此同時過去嚴格的單一股東持股比例限制已適度被放寬。

  為業內所熟知的是,民營資本投資保險公司的初衷,往往是看中保險的融資杠桿,將其視為低成本吸金通道,最終實現投資反哺實業的轉身。

  即便過程中難以為繼,他們也想好了退路。一位民營資本家坦言,在牌照資源相對稀缺的國內保險業,保險股權雖然稱不上香餑餑,但至少也能溢價出手。這顯然有悖于長久以來保險公司經營“百年老店”的發展願景,民營資本也因此備受投“保”動機不純的質疑。

  低成本吸金是個偽命題

  快速且低成本吸金的特質,是保險公司被民營資本瞄上的驅動因子。然而,從現有的平臺類保險公司經營實例來看,低成本吸金是個偽命題。

  由於背後股東的背景,華夏人壽、生命人壽、前海人壽等一批中小險企,被業界歸類為“平臺類保險公司”。他們與老牌保險巨頭的經營模式背道而馳,更注重資本運作,因此對保費規模要求較高,相反對保險産品的利潤價值要求不高。借助銀行渠道,通過銷售高收益、短期化為主的高現金價值保險産品,他們在過去三年間不斷刷新著保費神話。

  然而這樣的神話,卻是在難以言及的高成本下締造的。為了實現快速吸金的目的,一方面,他們以高佣金回報做誘餌,拉攏銀行渠道、刺激銀行銷售人員代銷業績;另一方面,他們為吸引消費者投保,不斷抬高産品預期收益率。記者從市場上了解到,高現金價值産品的預期收益率一般達4%到7%,再加上2%到3%的手續費率,總的資金成本普遍在6%到9%左右。

  一位資深投行人士直言,“實際上平臺類保險公司的這種運作模式更像資金池,即將高現金價值保單的保費注入資金池,資金池配置長期資産,期限錯配,而每年的回報計算結果相對模糊,無法明確區分每張保單的投資範圍和投資收益。”

  但是任何資金池都難以回避“流動性要求”這個問題。即後續必須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流入資金池,從而保持一定的流動性,遊戲才能得以持續,資金池才能繼續運轉。

  然而,二季度開始實施的銀保新政,無疑將對平臺類保險公司産生傷筋動骨的影響。這一新政倒逼保險公司在銀保渠道提升保障型和長期型險種的銷售比例,嚴控高現金價值保險不斷高企的比重。對於高度依賴銀保業務的平臺類保險公司而言,此舉將導致他們的保費收入出現滑鐵盧。並非危言聳聽,二季度以來的保費數據便是強有力的佐證,同比下滑幅度普遍超五成。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找不到彌補保費下滑的方法和渠道,期限錯配産生的風險就會加劇,現金流壓力就會增加。這是因為高現金價值保險的産品期限較短,意味著給付及退保高峰的週期較短。但為了博取高收益,這些産品的保費收入都投資到長期資産項目上,很難在短期內有價值地變現,因此未來保費的變化對資金池投資的影響勢必很大。業內人士預計,銀保新政的威懾力將在下半年集中釋放,平臺類保險公司的壓力將會更大。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