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國際經濟 > 正文

字號:  

英國賣國企補財政 第二輪私有化來勢洶湧

  • 發佈時間:2015-08-31 13:49: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李春暉

  “在這幾十年裏,像人的骨架和血液一樣重要的資源,如鐵路、能源、水資源、郵政服務、城市住宅等都被出售給了一些遙遠的、莫名其妙的、毫不相關的個人。國有資産被出售,買家獲得了回報,而消費者卻負責為此買單。”英國作家詹姆斯·米克(James meek)的新作《私人島嶼:為什麼英國現在成了其他人的》,被英國《衛報》評選為2014年度十大政治類優秀圖書。

  在英國,“國家資産私有化”,自1979年以來,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炙烤良心的話題,“這不是孰對孰錯,而是事關生死。”

  有擊掌叫好的,也有頓足捶胸的。

  2013年4月8日,撒切爾夫人去世,英格蘭北部和蘇格蘭地區的部分民眾上街慶祝,便是民眾被這一議題撕裂的又一例證。

  英國經濟亂糟糟,“私有化”能扭轉乾坤嗎?

  英國保守黨始終堅信:YES。

  36年前,首相瑪格麗特·希爾達·撒切爾和財務大臣尼格爾·勞森(Nigel Lawson)掀起了第一輪“私有化”浪潮。

  眼下,首相戴維·卡梅倫和財務大臣喬治·奧斯本正準備開展第二輪更大規模的“私有化”進程。

  首先甩賣銀行股份,隨後,國家電視臺、核燃料公司等是潛在目標。英國媒體預測,此輪出售國有資産規模與撒切爾時代有一拼。

  很自然,爭議聲又起來了,最不滿的還是蘇格蘭地區部分民眾。

  計劃:

  賣國企補財政

  通過拆分出售國有資産來籌集資金以削減債務負擔,難度在於買賣時機的把握

  5月份獲得連任的英國保守黨政府近日接連宣佈系列國有資産出售計劃,以期套現來填補財政窟窿和減少公共債務。

  本屆英國政府計劃在2018至2019財年實現財政盈餘。按照財政部的預估,未來3年內,還需進一步削減300億英鎊的開支,其中120億英鎊來自於社會福利支出減少,130億英鎊來自於政府部門的開支削減。

  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認為,“通過拆分出售國有資産來籌集資金以削減債務負擔,同時將政府撤離其沒有實際利益或專長的經營活動,以提振經濟。”

  外界預計,為了實現這一計劃,本屆英國政府出售國有資産的規模將與撒切爾時代有得一拼。

  儘管目標清晰、藍圖美好,但由於國有資産良莠不齊,出售時機把握得好尚可賣個好價錢,倘若時機把握不當,則容易貴買賤賣,導致眾人吐槽和納稅人虧損。因此,如何處置這些資産考驗英國政府的能力,他們要在減赤和實現投資回報兩個目標之間求得平衡。

  遺憾的是,第一筆交易就虧本了。

  試水:

  賣賤了民眾怒

  與當初入股價格比,第一筆蘇格蘭皇家銀行股票甩賣折價約34%,虧本約11億英鎊。交易被披露後,指責聲鋪天蓋地

  得知政府以每股3.3英鎊的價格,出售了蘇格蘭皇家銀行(RBS)5.2%的股份後,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居民瑪格麗特的不滿達到了頂點。她寧願財政部把屬於她的那份股票直接給她,也不願就這麼虧本賣掉。

  資料顯示,英國第二大銀行英格蘭皇家銀行(RBS)曾是全球資産規模最大的銀行。

  7年前,金融危機爆發,英國政府不得不出手紓困本國銀行,時任工黨政府先後注入450億英鎊資金救助RBS,但該銀行業績至今沒有明顯好轉。英國政府決定啟動私有化。

  瑪格麗特聽説,奧斯本的顧問羅斯柴爾德力主RBS私有化,並認為這麼做納稅人會得到更多收益,這讓她十分惱火。

  “我不明白羅斯柴爾德如何能放眼未來,代表我作出更好的投資決定。”瑪格麗特在寫給奧斯本的信中説,“按照保守黨的經濟理論,我來管理自己的資産顯然比財政部官員來管更英明。”

  英國政府甩賣首批RBS股票的價格比當天收盤價337.6便士折讓了2.3%,若與當年政府入股均價相比,更是折讓了約34%,相當於英國納稅人在這一交易中損失11億英鎊。

  前工黨政府財政大臣達林則認為,保守黨現政府已錯過了好時機,讓賬面虧損轉變為實際虧損,“如果在經濟恢復增長的2010年出手,至少還能賺回5億英鎊;就算在半年前,RBS的股價還超過每股4英鎊。”

  英國《衛報》撰文直言,出售RBS絕對是錯誤決定,吃力不討好。

  “這是徹頭徹尾的壞交易。”工黨資深議員邁克·米契爾在得知RBS將被出售時告訴英國《獨立報》。在他看來,保守黨政府絕對不應該在現階段就讓RBS重返私有化。

  但是,在做過工黨政府環境和區域大臣的米契爾看來,關鍵還不在於出售RBS的價格高低,而是這家銀行並沒有在政府作為大股東的這幾年真正改變自身。

  早在兩年前,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曾向RBS首席執行官施壓,要求他“加速”改革,“首要任務是扭轉RBS的業績,強化它的資産負債表,強化業務,讓RBS成為強大的企業。”

  顯然,卡梅倫的期望最終落了空。

  “RBS高層的傲慢、魯莽和無能導致該行在全球金融危機中陷入絕境,但他們卻沒表現出任何懊悔或者承諾任何認真的改革。”米契爾8月9日在自己的部落格中寫道,“他們拼命反對改革,遊説奧斯本在減少銀行稅等方面做出重大讓步;他們放鬆貸款管制用於海外投機,推動有利可圖的衍生金融品,只關心利潤最大化,英國並沒有從中受益,去年該行只有8%的貸款用於在英國的生産性投資。”

  面對鋪天蓋地的批評聲音,奧斯本發表聲明:“這是將銀行所有權還給私人的重要的第一步,也是為納稅人和英國企業所做的正確的事,它將促進金融穩定,使銀行業競爭更加激烈,並支援更廣泛的經濟利益。現在是時候將RBS重建為商業銀行,不再依賴國家,而是為英國勞動人民服務。”

  刺耳:

  36年來爭議猶在

  1979年7月,英國《金融時報》的一篇文章向公眾介紹了“私有化”一詞,這個詞是當時保守黨政府中擔任財政大臣的尼格爾·勞森創造的。在那之後的十年,石油勘探、鋼鐵,再到通訊、能源以及自來水供應,一個個行業徹底變成了私營部門

  RBS遭甩賣,讓資深投資者想起了30多年前英國大批國營公司私有化的情景。

  説到英國國企私有化的歷史,不得不提二戰後英國企業國有化浪潮。

  二戰期間,英國本土遭到德軍轟炸,居民區、企業和基礎設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政府掀起企業國有化浪潮,將約1500個煤礦煤氣廠、70多家鋼鐵廠以及供電和鐵路等公司歸於國有化。當時四大飛機公司也被收購統籌為英國宇航公司;造船廠聯合成英國造船公司。這些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的企業降低銷售價格,擴大就業,令英國公眾受益。

  然而,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國國有企業普遍經營困難,虧損嚴重。

  1979年鐵娘子撒切爾夫人任英國首相後,對英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在財政上,壓縮公共開支,降低稅收;在社會領域削減、控制與改革社會福利制度;在經濟上實行大規模私有化政策。

  出售國企股份一度成為英國國企私有化的重要途徑,

  從出售英國石油(BP)部分國有股開始,一個又一個主宰英國經濟“制高點”的重要企業被出售,先是英國航空、英國鐵路、英國貨運碼頭局(BTDB)等一系列擔負著國家重任的國企被出售,此後,包括電信、石油、天然氣等公用事業公司,以及英國鋼鐵、英國煤礦,甚至是供電局等要害部門和企業,紛紛私有化。

  這期間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是1984年英國工業部出售電信公司。英國電信公司是通過上市實現國有資産私有化的,不僅在英國是第一例,也是全球首例。起先,英國人對於股市籌資做法存有異議,認為政府最多只能籌資4億英鎊,未曾想,民眾熱情高漲,200萬股民做了英國電信股東,英政府3年內籌資36.85億英鎊,成為當時規模最大的上市。這讓上市籌資的方式在國企私有化中得到多方信服。

  這種互利互惠的事,英政府並不願意“見好就收”。1986年,居於壟斷地位的英國煤氣公司,被全部售出,1988年後,英國鋼鐵公司變為私有。撒切爾明確表示,私有化“無禁區”,不僅羅弗汽車公司、英國煤礦公司將實行私有化,並且,全國供電局、全國水務局等“自然壟斷”部門,也不例外。最終導致國企私有化在英國遍地開花。

  截至1990年撒切爾夫人下臺之時,英國政府共售出42家國企,這些國企雇傭員工包括90萬人。

  統計顯示,通過出售國有資産,英國使國有企業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下降到6%,60多萬職工轉移到私營部門。

  執念:

  又一批國企上貨架

  隨著一家又一家印有女王皇冠標誌的國企實現私有化,如今的英國已經不再擁有真正意義上的大型國企,再過幾年,也許連那些小字號的國企也可能不存在了

  英國政府出售國有資産的步伐還會繼續。財政部宣佈,將在未來12個月內,出售其持有的勞埃德銀行集團(Lloyds Banking Group)股票,套現90億英鎊。在2007年-2009年的金融危機期間,勞埃德銀行因尋求救助而成為一家英國政府持有大量股份的半國有化銀行。

  英國政府授權摩根士丹利通過一個被稱為“分批逐漸拋售”的交易計劃來出售手中所持的勞埃德銀行股票。據悉,英國政府已經削減持有該行股票份額,從43%降至18%。

  除了銀行業,還有一系列規模較小的國有資産將被出售,比如英國皇家郵政、英國軍械測量局以及英國氣象局。

  英國媒體順勢列出了“皇字輩”可能被出售的公司名單。

  其中,英國核燃料生産公司Urenco榜上有名。儘管不急於一時,但奧斯本很可能會出售政府對Urenco 1/3的股份,考慮到2006年時任英國首相的戈登·布朗就曾動過出售該公司的念頭,這個猜測引起了一定的關注。

  不過,由於Urenco的所有權結構分佈複雜,除了英國政府,荷蘭政府和兩家德國公有事業機構都擁有較多股權,要想實現交易或許並不簡單。

  另一家耳熟能詳的“候選”企業是國有電視臺“第4頻道(Channel 4)”。已經有跡象表明政府正考慮將第4頻道實現私有化。報道稱,第4頻道的價值將在10億英鎊左右,很可能會吸引到一批想要在英國廣播電視市場尋求立足點的傳媒集團。

  反對者認為,很難想像英國政府會出售像第4頻道這樣具有公共職能的機構,如果他們的説法成立,這無疑會使第4頻道對買家的吸引力變得更大。

  此外,英國鐵路網也可能被進一步出售。不過,公司本身近400億英鎊的債務和未來具有不確定性的融資需求,使得公司實現徹底私有化的計劃可能實現起來的難度較大。有報道稱,管理層希望引進一位顧問,負責招募私人股東,通過擁有新的投資者來減少政府對企業的過多干預。

  還有一系列規模較小的國有機構,比如陸地測量局、氣象局天氣預報服務中心、英國地政局和英國公司登記局等服務機構。如果政府真的想這樣做,都有可能成為私有化的候選人。

  忠言:

  多調研少衝動

  為了避免“英國政府出售國有企業的實際收入遠遠低於國有企業資産的實際價值”,一些經濟學家呼籲,別匆忙作出私有化決定

  英國媒體評論認為,出售國有資産非常符合奧斯本的願景,即讓英國成為一個更小、更內斂的國家。然而,這是一件值得多花些時間去處理的事情。匆忙出售很少能做得漂亮。

  據記者了解,英國國有資産出售價格的確定不外乎兩種:以事先確定的價格出售;通過投標競價確定價格。

  由於英國私有化的對象大多是基礎設施産業,這些産業由國有企業壟斷經營,沒有競爭者,因而缺少可供參考的同類私人企業。如果採用事先定價的辦法,就很難計算國有資産的市場價格,“定價過高就無法完成既有的私有化目標,定價太低又可能導致國有資産的流失”。採取競價的方式則因其不能吸引小型投資者(主要是個人),無法擴大股份持有者的範圍,實現大眾資本主義這一私有化的重要目標就無法完成。

  從以往的經驗看,英國政府出售國有企業的實際收入遠遠低於國有企業資産的實際價值。這意味著政府來自企業的收入包括現期變賣收入和遠期利潤收入減少,對政府來説意味著國有資産發生某種貶值。

  英國有學者對這個問題的解釋是,政府減少的利潤收入可以由增加的私人企業利潤稅所替代,因此變賣國有企業僅僅意味著政府收入構成發生某種轉換。

  然而,這種解釋並不能令人完全滿意。一些經濟專家們呼籲,英國政府應放慢私有化步伐,吸取當年英國鐵路私有化的教訓,“在私有化過程中,以更好的監管制度來替代有缺陷的所有制,而非基於利益考量,匆忙做出私有化”。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