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國際經濟 > 正文

字號:  

日本版的“五水共治”能帶給我們多少啟示

  • 發佈時間:2014-12-22 07:49:00  來源:錢江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總有不少去日本旅遊出差回來的國人,驚訝于日本的乾淨,並感嘆:日本街道太乾淨了、幾乎沒有什麼死角;城市能見度就如4K電視,天空常年是“APEC藍”;自來水完全可以直飲,各種料理都透著健康的味道……

  一個高度工業化的國家不是污頭垢面卻處處透著小清新,對於飽受水污染、大氣污染困擾的中國城市來説,日本的治理經驗或許可以帶來些許信心——可曾想,半個多世紀前,這片土地和水域也曾飽受洪澇和工業污染之殤,它成功實踐了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徑,並推動了日本社會、經濟和環境向可持續方向發展。

  近日,在省外辦組織下,記者走訪了日本靜岡、大阪地區的政府環保部門、企業、環境NGO(非政府組織),看看日本版的“五水共治”能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在日本,很少企業敢偷偷排污

  政府對企業用了什麼雷霆手段?

  至今,在日本的中學課本裏,還一直沿用著一幅關於“水俁病”的圖片:一位母親憐愛地托著女兒畸形的身軀,凹陷的胸腔、細如枯枝的雙腿和茫然空洞的雙眼,女兒面朝天空,似乎在譴責著命運的不公。

  圖片中的少女是1960年代以來,日本數十萬工業污染受害者的一員。

  戰後,日本的經濟飛速發展,在全國掀起了工業化的浪潮,但同時,也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以造紙大市富士市為例,由於監管上的漏洞,工廠廢水往往不經處理就直接排入了河中,造成當地農業歉收減産,百姓生活環境惡化疾病多發。最嚴重時,當地一個重要港口田子之浦港內污物堆積,連船舶都無法通行。

  面對居民的強烈抗議,此後10年,當地政府對港口內的污泥先後進行4次大規模疏浚處理。與此同時,國家層面先後出臺公害對策基本法、水質污濁防治法和新的環境基本法。

  靜岡縣專門修建了專供企業排放處理後的工業廢水的岳南排水渠。排污企業必須先對自己産生的污水進行凈化,凈化到一定標準後,才能將廢水排放到岳南排水渠。如果企業每年排出的廢水中固體懸浮物容量超過2萬噸,需負擔額外的處理費用。政府還會對排水量在50立方米以上或排出有害物質的企業進行專門檢查。

  如果企業偷偷超標排污,那麼後果是可怕的——一旦發現,政府會關停企業,企業不單要支付造成污染的賠償金,還會被強行要求企業引入相當高額的(價值幾千萬元)處理污水的機器設備。因此企業都不敢以身試法。

  這樣通過控制污水總量的排出,田子之浦港恢復清澈,污染歷史再未重現。

  有人會問,如果企業在處理污染上投入很多資金,産品成本也會相應漲價,那麼在市場上就會沒有競爭力。然而這個“合理”的邏輯在日本是不成立的,在日本,一個企業如果對環保無動於衷,消費者就會不滿,市場就會淘汰其産品。也就是説,環保不僅是政府的要求,也是民眾和市場的要求。

  日本常遭颱風襲擊,也曾洪水肆虐

  政府採取哪些治水對策防治洪澇

  日本是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靜岡縣所在的巴川流域地勢低平,人口密集,經常遭颱風襲擊。1974年7月7日,受颱風影響,一場大暴雨襲擊靜岡,總雨量達508毫米,由於無法及時排水,洪水淹沒了車輛、房屋,造成當地死亡44人,很多人無家可歸,財産損失達213億日元,史稱“七夕豪雨”。

  “那是一段可怕的記憶。”在靜岡市治水交流資料館,該縣土木事務所河川改良課職員影山安秀告訴記者。此後,當地政府痛定思痛,開始採取洪水防禦、氾濫源管理等一系列綜合治水對策,以防再遭洪澇創傷。

  首先,政府對流域內的河道進行了擴修,並花了整整20年新造了一條長達6300米的河道——“大谷川放水路”,這個河道連接巴川的中游和海洋,當有暴雨來襲水位高漲時,可通過這一放水路將洪水排入海中。

  另外,在巴川附近,政府建了4個叫“麻機儲水池”的工區,下大暴雨時,它可以用來暫時儲存河流中激增的水量,以防下游發生洪澇災害,而平時,它又作為科普公園、運動場等供廣大市民使用。除了修建麻機工區,當地政府還利用學校的操場來做儲水池。

  這些設施建成後效果顯著,同等雨量的颱風侵襲,當地受淹房屋從821戶銳減到42戶。

  中國水處理技術更強,標準更高

  為何水質卻不如日本?

  在大阪三菱麗陽水處理公司採訪時,三菱旗下的幾家水處理公司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了他們的膜過濾、藥物凈化、分離精製等先進水處理技術,不少專業名詞聽得記者不明覺厲——水處理技術這般強悍,難怪日本的自來水能實現直飲啊。可一打聽得知,事實上中國的水處理技術並不低於日本水準,有的技術甚至更高,另外中國水質標準的限定更為嚴格。

  為何高技術高標準卻並未帶來更為純凈的水質,日本專家説,除了中國水質本身比較硬外,你們水質標準的制定和執行是兩碼事。中國可能有一個比較高的標準,但執行不給力,標準不就成了擺設嗎?記者汗顏。

  據了解,我國水污染防治技術從上世紀70年代發展到現在已經很成熟了,而且這些年投入的資金也不少,目前主要還是環境管理機制存在問題,阻礙了技術和資金的有效使用。因此只有嚴格執法,讓受到污染影響的公眾群體加入到決策和管理的過程中來。周邊老百姓是不會讓自己要喝的水被污染的。這種堅決保護水源的力量,實際上就給水環境保護提供了原動力。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