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國際金融動蕩 專家解析會否引爆全球性危機
- 發佈時間:2014-12-20 06:46: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曹慧敏
朋友圈裏,聖彼得堡的老張發了幾張圖片:普京年度記者招待會,“不限時間,不限問題”,老張標注。
這是一個“特殊”時期,盧布斷崖式的暴跌驚擾全球市場。新興經濟體步履艱難。美國一枝獨強。
金融變局背後,“陰謀”還是市場?動蕩之下,誰會受益,誰又會受傷?這種動蕩是暫時的陣痛,還是全球性的新傷?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連線國際金融領域專家,為您答疑釋惑。
現實與歷史
北半球年末進入隆冬時,位於北半球的俄羅斯經濟也面臨一股寒潮:在西方聯手制裁與國際原油價格下跌的雙重壓力之下,盧布直線下跌。15日當天,還上演了盧布對美元匯率暴跌13%的一幕。盧布一年內已經貶值50%。俄羅斯央行16日淩晨緊急宣佈,將基準利率由10.5%直接提升至17%,至此,俄羅斯央行已經對外匯市場進行了8次干預。
18日,兩場會議引起了世界的普遍關心。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其中之一的記者會上稱,俄羅斯目前的經濟形勢與2008年的情況類似,因此將採取與當年類似的舉措穩定經濟。
其實,有分析更在悄悄比較著現在與16年前發生的一切。
1997年,泰國宣佈實行浮動匯率制的決定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7月2日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尼盧比、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
香港、南韓隨即成為狙擊的對象,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産,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今天故事的“主角”俄羅斯當時也未能倖免,經濟的傳導機制最終“感染”到俄羅斯,至1998年9月2日,盧布貶值70%。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鉅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際股市、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噩夢。
分析指出,如今的貨幣貶值並非只有俄羅斯盧布,其他一些新興經濟體也在開始本幣貶值,據彭博社追蹤的20種新興市場貨幣關鍵匯率指數,近期已跌至2003年4月以來的最低點,今年以來累計下跌超過10%。如果以此速度繼續下跌,可能創下自2008年以來最大年度跌幅。
彭博調查策略師的預測結果顯示,23種新興市場貨幣之中明年將有15種貨幣貶值,其中領跌的是阿根廷比索和捷克克朗。
馬來西亞林吉特等新興市場貨幣創下多年來新低,印尼盧比兌美元匯率在近日又創近16年新低,印度盧比也跌至13個月低點。
陰謀還是市場
人們不禁要問:這是怎麼回事?自從《貨幣戰爭》出版之後,“陰謀論”大行其道。美國的因素毫無疑問被提到了首位。
在18日淩晨,另一場引起世界普遍關心的會議舉行。美聯儲會議決議發出暗示:可能在明年加息。這無疑會加重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在去年6月份至8月份,美聯儲減少購債規模的決議讓各國出現了明顯的貨幣貶值、股市下跌、債市下跌。
《金融時報》的評論這樣寫道:“儘管有很多人談論貨幣戰爭捲土重來,但今夏以來籠罩匯市的政策驅動的貶值,也不妨被形容為一個國際陰謀,目的是恢復美元的主導地位。”
此時美聯儲的舉動與奧巴馬進一步加大對俄羅斯制裁的動作相配合,更讓人不得不懷疑這其中的“陰謀”色彩。
美好的繁榮是相似的,悲慘的危機則各有各的悲慘。
歷次金融危機爆發,原因從來都不是單一的。但是探究之下,兩次經典金融危機,即上世紀80年代的拉美債務危機和上世紀90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卻有著相似的地方——背後都有美元升值的影子。
1980年到1985年,美元指數從85一度上升到160以上。美聯儲有效抑制了通脹,但拉美卻深受美元走強之苦。1982—1983年,拉美債務危機爆發,智利、委內瑞拉、秘魯、墨西哥、巴西等國經濟紛紛陷入衰退。
1995年到2001年,美元指數從80上升到120。美國享受著強勢美元政策紅利,但亞洲卻經歷了資本外逃。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泰國、馬來西亞、中國香港、南韓、印尼等地經濟先後遭受重創。
經濟學家們更看重市場的因素。“美國是一個發達的經濟體,會根據市場的變化進行政策調節,這些舉動是根據其對市場的研判。”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高潔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認為,“當然也有地緣政治的因素,這是任何一個國家在制定政策時都會考慮的,但市場機制發生的作用比較大”。
中國社科院世界政治與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沈驥如把這些現象的出現歸結為全球經濟結構調整中出現的問題。
引導年末金融動蕩的國際原油價格一路下跌,也有分析認為,是以沙特等産油國為主的歐佩克意欲打壓排擠頁巖油市場放任而至。巧合的是,以産油為支柱的一些國家確實出現了問題。
受益者與受損者
據説格林斯潘剛當上美聯儲主席,召集第一次會議,就宣佈一條紀律:“先生們,在美聯儲的大樓裏,我們可以談論一切,只是不能談論美元”。就是説,最核心的機密,是連掌握這個秘密的人都不能去談論的。
美元到底有什麼秘密?運用美元又能得到什麼利益?
吳學雲在其《美元刀》專著中,深入分析了組成美元戰略的基本要素:歐洲美元(儲蓄在美國境外的銀行而不受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監管的美元)、石油美元、美元頭寸、美元流向和匯率。
簡而言之,美國的美元戰略就是“驅趕歐洲美元、石油美元源源不斷地流向美國,把頭寸留在美國,為美國的赤字融資,形成了以匯率為武器的美元殖民戰略。”
依其理論,俄羅斯盧布的本輪暴跌很大程度上受“石油美元”影響,這與伊朗的情形極為相似,前總統內賈德説,“美國人拿走我們的石油,卻給我們一張沒用的紙”。
目前超過1萬億的石油美元成為國際資本市場上一支令人矚目的巨大力量,加劇了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
而其他非産油國家貨幣貶值則屬美元回流所致。
從這種意義上説,“美刀”“美刀”,美元是一把刀,一把懸在世界各國頭上的利刃,它是美國的貨幣武器。刀落之處,必是財富浩劫,且無一倖免。
怪不得近來人們常説,“雖然美國沒有能力使美元變得更好,但美國卻仍然有能力使其他國家的貨幣變得更壞”,換句話説,“美元不是最好的,但是沒有比美元更好的”。這種舍我其誰的霸權行為,讓人無語。
隨著美聯儲加息步伐越來越近,美國國債收益率將進一步回升,新興市場貨幣不太可能像今年年初美聯儲開始收緊量化寬鬆後那樣出現反彈。
國際清算銀行(BIS)指出,美元的強勢正在對新興市場和全球經濟的穩定性構成威脅。一個脆弱的金融市場將會對全球經濟,尤其印度等新興市場産生深遠影響。一旦美聯儲開始加息,金融市場流動性的收緊形勢只會惡化。
有人分析,面臨艱巨挑戰的新興經濟體,具體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高杠桿國家,比如阿根廷、印尼、波蘭等;第二類是雙赤字國家,如印度、巴西、南非、土耳其、墨西哥、泰國等;第三類是資源型國家,如俄羅斯、尼日利亞、委內瑞拉等。
會演變全球災難?
華爾街經歷過1997、1998年金融危機的人至今仍對那場災難心有餘悸,在他們看來,一些新興經濟體很有可能重蹈覆轍。
雖然沒有明説,但是俄羅斯盧布、巴西雷亞爾、墨西哥比索、土耳其里拉、南非蘭特和印尼盧比都可能名列“黑名單”之中。
摩根大通新興市場貨幣指數目前已下跌至2000年開始編制該指數以來的最低水準。
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泰銖貶值。不久,這場風暴掃過了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南韓、中國等地,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
謹慎者説,如果如今的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動蕩的確有可能演變成危機。但時下情形與1998年的光景也有所不同。
拿1997-1998年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東南亞國家為例,在金融危機之後,各國加大了外匯儲備。如今東盟10國合計的外匯儲備截至2013年達到8061億美元,處於1997年的5倍以上的水準,這一規模成為市場認為“亞洲金融危機不可能重現”的主要論據。
據資料顯示,這次動蕩最大的俄羅斯的外匯儲備是4000億美元,是1998年的62倍,“這幾次干預也才使用了1000億美元。”沈驥如説:“俄羅斯的經濟總量並不是太大,有2萬億美元,歐盟是十六七萬億美元,即使是俄羅斯崩潰了,也不會對世界經濟産生巨大衝擊。”
“俄羅斯也在調整其雙頭鷹政策,開始重視與東方國家的合作。”沈驥如觀察,目前俄羅斯正在積極地與中國商談高鐵和開發遠東。“在壓力下,很多機制會得到加強,倒逼俄羅斯加強結構轉型,改變不合理的經濟結構。”
普京認為,盧布走低的趨勢將持續兩年,而經濟復蘇肯定需要時間,兩年後,俄經濟應該會復蘇。
更重要的是全球經濟體中,“中美經濟運作都不錯,這是全球經濟穩定的推動器。”沈驥如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