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藍圖:2020年非化石能源佔比15%
- 發佈時間:2014-09-22 07:1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王斌
聯合國氣候變化領導人峰會召開在即,國家發改委近日發佈了《關於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
作為我國首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專項規劃,《規劃》明確提出了到2020年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主要目標:6年時間實現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的比重達到15%,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分別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和13億立方米。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長周大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分析,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要在2020年達到這一目標並不難。應對氣候變化不僅是應對國際壓力,也是實現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解決自身環境問題的需要。
今年上半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單位GDP能耗分別為5%和4.2%,均高於 《2014-2015年節能減排低碳發展行動方案》中定下的目標。儘管第三季度數據尚未出爐,不過,據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介紹,今年1到9月,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和單位GDP能耗仍將保持在這一水準。
截至2013年,中國碳排放強度已下降了28.56%,相當於減少了2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比重達到9.8%,森林蓄積量已提前完成增加13億立方米的任務,達到20億立方米。
周大地認為,按照目前的情況,實現《規劃》所述目標不成問題。他介紹,我國目前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法主要是節能減排和能源結構調整。
從節能減排部分來看,2005年我國開始制定節能減排的國家計劃,在上一個五年裏全國單位GDP能耗就下降了19.1%。“僅靠節能減排,我們就可以實現40%的目標,加上能源結構調整,我認為到2020年可以達到45%以上。”周大地説。
不過,解振華也坦言,目前距離2020年還有6年時間,實現目標確實有相當大的困難。他説:“目前,我國的經濟結構、産業結構、能源結構還不盡合理,要解決這些問題,要從發展方式、生活方式、結構的調整上下功夫。”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今天,一些省份的穩增長措施中仍離不開通過投資擴大産能的高碳經濟模式。周大地認為,高碳經濟模式不僅不能真正實現經濟發展,而且還要付出高昂的環境代價。而目前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可以讓經濟發展與應對氣候變化共軌並行,不僅是雙贏,而且還是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據解振華介紹,預計到2015年,我國節能環保産業每年的産值能夠達到4.5萬億,吸納的就業人口可能有3200萬~3300多萬人。
據解振華在新聞發佈會上透露,聯合國氣候變化領導人峰會將於9月23日舉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將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特使身份率團參加此次峰會。
作為世界上溫室氣體排放的第一大國,中國在國際氣候談判中面臨的壓力是顯而易見的。
周大地説,“我國雖然是發展中國家,但也的確是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因此不能以發展為理由,必須要承擔起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責任。”他認為,應對氣候變化不僅有國際壓力,國內壓力更為顯而易見,“霧霾、水污染等環境問題的突出暴露,説明我國必須立即採取行動。”
解振華在答記者問時也表示,長期形成的高碳發展模式導致中國推進現代化進程中面臨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趨勢,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面臨著巨大挑戰。
“應對氣候變化的所有政策、措施和採取的行動,有利於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結構的調整,有利於促進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這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解振華説,在即將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中國將宣佈在2020年之後應對氣候變化將採取的行動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