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京養老圈雛形初具 多元化高端需求外溢津冀
- 發佈時間:2015-11-09 08:36:03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李春暉
“環京養老圈”這個最近被養老領域熱議的詞彙,正在逐漸成為現實。在日前北京商報召開的京津冀養老專家研討會上,來自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社科院、企業的官員與學者形成共識,認為天津、河北的多個環京城市已經開始為接收北京外溢的養老需求預熱了,而不少想在北京養老市場分一杯羹的資本也注意到了這一投資方向。對此,相關部門予以了肯定,為這個萬事俱備的市場帶來了一股“東風”。同時,京津冀民政局(廳)也于近日正式簽署了《京津冀民政事業協同發展合作框架協議》(以下簡稱《協議》),明確三地將探索跨區域養老新模式,引導鼓勵養老服務業向京外轉移。更有知情人士透露,未來政府希望環京養老圈能作為京籍老年人高端、多元化養老需求瞄準的主要區域。
京外養老新模式漸現
如果説一個月前養老企業對於環京區域這一投資方向還有懷疑的話,一個月後這一發展趨勢已迅速成為了業界的共識。就連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都感嘆,此前聽説北京老人出京養老的設想,總覺得可能性不大,但現在這種觀念已經發生了轉變。
事實上,從本次京津冀民政部門簽署的《協議》不難看出,三地政府對此已有所察覺,並正在從政府的角度醞釀配套政策,推動這一新模式的成型。《協議》提出,京津冀三地將協同規劃佈局養老機構,引導鼓勵養老服務業積極向北京之外疏散轉移,探索跨區域養老新模式,開展跨區域購買養老服務試點。
具體來説,《協議》中明確,京津冀將加強老年福利和養老制度創建,合力破解跨區域老年福利和養老服務方面的“身份和戶籍”障礙,特別是在社會保障、養老保險、救助補貼等方面做好政策制度對接,促進制度體系漸進融合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同時,發揮政府推動、市場主導和社會參與的多主體作用,合力撬動社會資本和資源,支援探索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圍繞京津冀打造互補互利的養老服務集群,鼓勵實力強的養老企業走跨區域的品牌化、連鎖化發展道路,聚力打造養老服務新模式、新業態。此外,京津冀還將謀劃建設養老服務産業園區,推動相關産業融合發展,打造完整産業鏈和産業集群。
為推動跨區域養老模式落地,除了“紙上談兵”,三地政府也有了實際動作。北京商報記者從李紅兵處獲悉,目前三地正在逐步探索養老産業對接。此前,北京相關部門已經分別到天津武清、河北張家口等地調研了當地的養老機構等情況;近日,河北省承德市民政局局長也帶著團隊來到了海澱區老年社區。隨後,張家口市民政局局長將在下周舉辦的北京國際老齡産業博覽會上帶團前來摸底市場。“可見,為在環京養老圈中搶佔‘先機’,津冀的部分城市近期可能還會有更多地方民政部門來京‘踩點’,摸清北京養老需求外溢規模,在當地籌備有針對性的承接機構,甚至爭取先確定一部分客源。”在京津冀養老專家研討會上,多位專家如是説。
成本斷崖為市場鋪路
提到環京養老圈突然興起的原因,業界觀點大多會從北京與環京地區養老成本的巨大差異入手分析,這也是北京市民政局在出京調研時備受“震撼”的一項。“北京與周邊的武清、張家口、承德等地相距並不遠,但同等品質的養老機構服務價格卻存在著‘斷崖’式的區別。”李紅兵直言。
不可否認,雖然北京甚至全國的養老産業仍處於起步階段,但由於北京市土地等多種資源緊缺,完全在市內解決北京居民所有的養老需求,似乎已不太可能。“現在北京的地價相對較貴,養老機構所需負擔的拿地費用等成本都較高。然而,在離北京不遠的周邊地區,不僅費用相對較低,而且在機構所建設的大型社區中各類養老問題基本都可以解決。因此,這很可能成為未來北京新建大型養老機構的主要發展方向。”北京市民政局局長李萬鈞幾個月前就給出了這樣的“暗示”。
在京津冀養老專家研討會上,有接近政府部門的知情人士透露,根據調查,環京周邊養老機構的月均全套收費標準(床位費+餐費+服務費等),大多還無法支付同等水準的北京養老機構床位費。有專家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比如天津武清的養老院,每月3000元的費用就可以享受到相當不錯的服務。而在北京,這個價格只能在較為“擁擠”的養老機構中拿到一張相對普通的床位,地理位置可能還不在市中心。
以與北京市第一社會福利院簽訂合作協議的淶水養老項目閱唐山水為例,該項目建設方負責人、利華地産副董事長祖紹春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雖然該項目距北京、河北交界不到10公里,但這短短的距離,土地價格卻有十余倍的差距。“閱唐山水項目的土地成本僅2000元/平方米,但在北京市內動輒5萬-6萬元/平方米的樓面價已並不稀奇,就連7月成交的、離閱唐山水項目並不遠的兩宗房山區住宅地塊,樓面價也都突破了2萬元/平方米。”祖紹春表示。
多元化高端需求外溢津冀
那麼,北京能夠外溢到環京區域的養老需求到底有多大?上述知情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北京養老需求雖然很旺盛,但北京本地的養老機構並非像外界想像的一樣,全都供不應求,排隊多年才能進入。
“根據相關部門統計的權威數據,北京東城、西城養老機構的床位使用率確實達到了100%甚至更高,但公辦養老機構除了市一福等傳統老牌養老院外,仍然存在一定的空置比例,全市投入運營的床位接近10萬張,但入住的老人只有4萬多人,加上一人佔用多張床位的,北京的床位使用數量為5萬多張,全市的養老機構床位使用率在50%左右。”該知情人士表示,而且失能失智失獨或者高齡、低收入等類型的老人也確實不適宜大規模疏解出京養老。因此,北京在為未來這部分人群留存一定養老供給空間的基礎上,將主要鼓勵推動健康、年齡層不高,或者有高端、多元化養老需求的老人前往環京區域選擇養老機構。
這一定位似乎也正符合了大多數已經或準備在環京區域投資養老項目資本的選擇。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津冀主要針對北京老年人新建的養老機構,大多數以周邊優於北京的自然環境,或相對較高檔卻價格低於北京收費水準作為賣點,其中,旅遊養老就是這類服務産品的典型。在京津冀養老專家研討會上,北京市第五社會福利院書記、北京市一福養老服務中心主任曹蘇娟舉例稱,比如河北秦皇島的北戴河礦務局療養院就拿出了1000張床位,借力周邊的自然環境,開設了養老機構。
制度短板正逐步補齊
“當然,目前還有更多在承接北京養老需求上、有成本等多重優勢的城市仍然‘深藏閣中’。”李紅兵如是説。究其原因,民政部部長李立國分析認為,目前京津冀區域內跨區域醫療保險、養老服務補貼等政策還不完善,北京老年人在津冀醫療機構無法享受與京內一樣的醫療保障,津冀為京籍老年人服務的養老機構也不能享受北京的養老機構補貼。
就異地醫保來説,根據此前我國公佈的《關於進一步做好基本醫療保險異地就醫醫療費用結算工作的指導意見》,明年我國才能全面實現跨省異地安置退休人員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現在北京雖然力推醫養結合,但即使在京內仍然有很多老人無法在養老院內的醫療機構走醫保,還得跑去其他醫院報銷,更別提京外其他城市了。”北京市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繆青在京津冀養老專家研討會上表示。北京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也承認,京津冀區域內無法全面實現醫保異地報銷,仍然是環京養老圈建設過程中的一項核心制約因素。
此外,對於京外養老機構的補貼,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北京發放的額度目前與已經提高標準後的津冀相比,仍有不小的差異。根據河北新政,將對社會力量通過購置土地新建和利用自有房産改建的非營利性養老服務機構,給予每張床位4000元的建設獎補;對於社會力量租賃房産開辦非營利性養老服務機構且租賃合同在五年以上的,給予每張床位2000元建設獎補,最高獎補金額不超過200萬元。這種補貼對於北京的企業來説,確實未達預期。
而一段時間前,北京就已將社會力量建設的非營利性養老機構一次性建設階段支援標準大幅提高,由原來每張床位8000-1.6萬元的市級支援標準提高到2萬-2.5萬元,並且區級資金按1:1比例配套支援,使社會力量建設一張養老床位可獲得4萬-5萬元補貼。另外,社會資本經營的非營利性養老機構運營階段補貼標準也有所提高,由原來收住一位老人每月200-300元提高到300-500元。有養老機構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在天津、河北短時間內難以企及的高額補貼“誘惑”下,部分民營機構更願意選擇留京“吃補貼”。
不過,李紅兵已經明確,北京市民政局將儘快尋找試點對京外接收京籍老人的機構進行補貼,補貼標准將享受北京的“同城待遇”,具體的實施政策等已在研究制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