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7日 星期天

財經 > 新聞 > 地方經濟 > 正文

字號:  

東北經濟結構存“兩高”特徵 彎道怎麼“超車”

  • 發佈時間:2015-09-07 07:02:00  來源:中國商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日前,國家統計局公佈上半年全國31個省市GDP數據,東北三省遼寧、吉林、黑龍江的GDP增速分別為2.6%、6.1%、5.1%,繼去年經濟增速全國“墊底”後,三省經濟指標再居全國後五位,經濟增速持續滑坡。

  作為曾經引領中國經濟的重要“增長極”和舉足輕重的重工業基地,東北地區曾以獨有的優勢支撐和引領中國工業化進程,但如今卻由於經濟板塊出現整體下滑成為全國四大板塊中經濟總體指標最低的區域,並被一系列不利因素裹挾其中陷入蕭條,轉型升級成為迫切與必須。國家亦為此出臺多項支援東北振興的若干重大政策舉措,力促東北老工業基地産業結構向中高端邁進。

  致使東北經濟下行的原因到底在哪,希望又在何方,此前的政策效應有沒有顯現?

  東北經濟結構長期存“兩高”特徵

  由於歷史原因,東北經濟結構長期存在著“國有經濟佔比高”和“重工業佔比高”的“兩高”特徵。正因為此,東北經濟曾經風光無限,一度佔據全國經濟的半壁江山;同樣因為此,東北經濟正遭遇著前所未有的陣痛與煎熬。

  在調研中,我們不止一次地感受到了這種陣痛:有造船企業連續幾年接不到一個訂單;自有品牌汽車賣1台只能掙幾百元錢;更有鋼鐵企業在最困難時賣4噸鋼材才能賺回1瓶礦泉水。之所以出現這些現象,一個根本原因就是經濟結構的不合理,這在産業結構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眾所週知,東北地區重化工業較為集中,而我國經濟近年來回落幅度最大的就是石油、煤炭、鋼鐵等重化工業,這使得東北在這一輪經濟調整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壓力。當前,東北經濟正處於轉型期,一些結構性矛盾尚未能徹底得到解決,通過調結構實現新舊模式的順利銜接,避免出現增長“斷檔”,是確保東北經濟平穩增長、實現東北振興的關鍵之舉。

  推動東北振興,要切實抓住結構調整這條主線,不斷加快科技進步和創新驅動,努力增強經濟發展後勁。

  在東北調研中我們發現,凡是轉型得早、結構調到位的企業,大多具有較強的産業優勢和市場競爭力,而一些過去基礎好的大型企業,卻因錯失結構調整的最佳時機而陷入發展困境。與此同時,借助自主創新的力量,諸如瀋陽機床、長春客車等一批傳統企業實現了“老樹發新枝”,具備了參與全球競爭的實力與底氣。

  當然,老工業基地的調整改造,不是在原有水準上的“填平補齊”,而是以科技創新為導向的“升級式”調整改造,要堅持在現有産業基礎和資源稟賦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資産、人力、技術等方面的優勢,走一條內涵式擴大再生産的新路子,在做強做優上下功夫。

  需要強調的是,在推進結構調整的同時,要摒棄傳統的計劃經濟思維,全面樹立市場經濟觀念,避免出現盲目的重復建設和産業趨同。

  一方面,要吸取船舶、鋼鐵、建材等行業産能過剩的深刻教訓,克服單純追求增速的片面傾向,切實把結構調整的重點放到提高經濟運作的品質和效益上來;另一方面,要改變對工業特別是重工業的完全依賴,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以推動東北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在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舉辦的新聞發佈會上,振興司司長周建平對東北結構調整的一個比喻,道出了問題的實質:面對市場的需求,如果你只是跟隨者,那就永遠不能超越,如果想超越就必須在産業結構上做大調整,唯此才能在追趕中“彎道超車”,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結構調整等不來、熬不起,唯一路徑就是主動調、科學轉。當前,東北振興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東北發展仍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東北地區需要利用好當前寶貴的“窗口期”,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為下一輪東北振興贏得主動。

  重化工業首當其衝受到衝擊

  6月迄今,一汽-大眾“降薪”一事,一直是坊間關注的熱點——由於自今年2月起銷量持續同比下滑,該公司不得不調整績效獎金,一線員工收入因此下降10%~20%。

  對整個吉林省來説,這都是個令人倍感寒意的消息——作為吉林省第一支柱産業,汽車産業一度佔據該省工業總量的1/3左右,因此,當地素有“一汽‘打噴嚏’,全省都‘感冒’”之説,而一汽-大眾正是該省汽車工業的創利龍頭。

  2014年,吉林經濟增速本已堪憂,但一汽-大眾以銷售174萬輛、同比增長14%的傲人業績,問鼎中國車市銷售冠軍。而今年,全國車市持續冷清,無疑讓吉林經濟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吉林是我國結構矛盾最為突出的省份之一”,2008年,中共吉林省委黨校工商管理教研部的蘇向坤,就在《吉林省産業結構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一文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這一問題。

  這種“結構性”矛盾,體現在多個方面——

  首先,工業結構較為單一,重化工業佔比較大——長期以來,汽車、石化、農産品加工三大産業,分別佔吉林省GDP的10%、7%、9%左右,“一柱擎天”、“二人轉”、“三國演義”現象突出,這些重點産業對全省工業增長貢獻率高達近85%。

  其次,國有經濟比重過大,民營經濟不發達——雖然經過持續改革,國有經濟佔該省經濟總量的比重已降至50%左右,但仍高於全國30%的平均水準。

  再次,一、二、三産業發展失調,第三産業明顯滯後——2014年,吉林省第三産業比重為36.2%,低於全國約10多個百分點;第二産業比例為52.8%,高出全國高10個百分點以上;農業比例為11%,仍是農業大省。

  工業結構、所有制結構、産業結構方面的矛盾,始終是吉林的潛在隱憂,使該省經濟抗風險能力偏低。如今,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對生産資料、資源類産品的下游需求明顯減小,重化工業首當其衝受到衝擊,其中國企更是一時“船大難調頭”,兼之民營經濟和第三産業不發達,三大結構性矛盾集中凸顯,釋放出疊加效應,當地經濟增速難免明顯回落。

  産業結構:加減乘除一起做

  “黑龍江的結構調整,難就難在産業結構的調整上。我在經貿行業幹了30多年,‘重工業太重、輕工業太輕’的格局始終未變過。”黑龍江省工信委副主任陳傑坦言。

  工業化必然伴隨城鎮化。東北三省的城鎮化水準一直高於全國平均水準。2013年,遼寧省城鎮化率先達到66.45%,接近發達國家平均水準,在全國排名第五,黑龍江和吉林城鎮化率分別為57.4%和54.2%,居全國第11位和13位。按説,城鎮化水準越高,第三産業就越發達,而東北的情況則恰恰相反。這説明東北的城鎮化品質並不高。

  東北産業結構的顯著特點,是處於工業化早期水準:第二産業比重過高,而第三産業則佔比較低。2014年遼寧省第二、三産業分別佔比為50.2%、41.8%;吉林省第二、三産業分別佔比為52.8%、36.2%。儘管東北三省也在大力發展服務業,但在整體經濟中的佔比卻不升反降。

  在東北的第二産業中,傳統的重化工業佔比過高。黑龍江竟達80%左右,其中能源工業的佔比達到54%(2006年時佔比竟達72.9%);在一汽所在地長春,汽車製造佔工業産值的60%(2008年峰值時佔比為67.8%);遼寧的裝備製造業和原材料工業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超過70%。

  而且,這些佔比過高的能源和重化工業,多數屬於産能過剩行業,産業鏈短,又多處於價值鏈低端。東北處於整個工業産業鏈的上游,能源及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有利於産業鏈中下游的企業,而對上游企業的打擊則是災難性的。所以,當國際市場出現需求低迷之際,作為中國能源和重化工業最密集的區域,東北所承受的衝擊也是最直接的,工業增加值下滑,固定資産投資下滑,外貿出口下滑,以往被高速增長所掩蓋的深層次矛盾就集中爆發了。東北三省深深感受到“結構之痛”。

  其實,即使背負沉重的體制與結構的慣性,東北並沒有放棄調整的努力。由於種種原因,黑龍江省的能源與裝備製造業的調整難度極大,他們另辟蹊徑,大力發展高效農業、食品加工業和旅遊業。經過幾年的努力,現在食品加工業産出佔全省工業産值的15%,成為繼能源工業之後、超越了裝備製造業的第二大産業。黑龍江省的産業結構調整已見曙光。

  儘管從整體上看還只是萌芽出土,但東北近年來發展新興産業的決心是堅定的,行動也是積極的。在哈爾濱經濟技術開發區,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的産業園區掩映在一片濃綠之中。這是哈工大與省政府、市政府聯合組建的,集産、學、研發為一體,已在全國各地設立28家子公司,其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智慧設備已在市場上搏擊風浪。長春市著名的擺渡工場選址在吉林大學旁,就是看中了其強大的科研底蘊;而今年秋天由教育部、科技部等國家部委主辦的首屆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將由吉林大學做“東道主”。在沈,作為産學研融合成功結晶的新松機器人公司的産品供不應求,儘管是高技術、高人才、高投入的“三高”行業,其經營場地、企業員工、業務範圍等,卻一擴再擴;光是對生産技術要求極高的潔凈真空機器人,就研發了30多種;一些産品已經出口國外。在大連軟體園,不僅有六七百家中小微企業正邁進在創業的路上,而且像思科、IBM、輝瑞等世界500強中的48家已落戶其中。去年軟體園的總銷售額達600多億元,在全國軟體産業園中,出口額居前三,有84家企業收入過億元。

  不過,整個東北在結構調整中,“加法”做得有聲有色,而“減法”卻步履遲緩。因此,有專家提醒,對東北目前的結構調整成果應保持一份清醒,這是因為重化工業嚴重下滑而凸現了其他産業;由於在淘汰落後産能、減員增效方面鮮有“大動作”,一旦經濟景氣回升,重化工業偏重的格局還將持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