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新聞 > 地方經濟 > 正文

字號:  

貴州: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不動搖

  • 發佈時間:2015-06-19 05:33:5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文舉

  今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要求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多措並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使藍天常在、青山常在、流水常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近年來,貴州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不動搖,著力走一條不同於東部、有別於西部其他省份的綠色迴圈低碳發展道路

  從武陵山脈到烏蒙腹地,從烏江之畔到草海之濱,初夏的黔中大地,青山蔥郁,碧水迢迢,一片蒼莽。天藍、水清、山綠、景靚,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給貴州帶來了多姿多彩的山水風光,同時也造成了相對脆弱的生態環境。

  作為我國扶貧攻堅的主戰場,貴州省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極為艱巨繁重。面對“趕”與“轉”、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等多重壓力,貴州的決策層和民眾頭腦清醒:生態環境資源是貴州最大的優勢,絕不能以破壞生態來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貴州省委書記趙克志要求,既保護綠水青山、空氣土壤,又坐山養山、蓄水用水,走出一條不同於東部、有別於西部其他省份的綠色低碳迴圈發展道路,實現綠水青山生態美、金山銀山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增降之間——

  綠水青山底色更亮

  “生態美方能百姓富”。赫章縣海雀村,過去為了生存大面積開荒,森林覆蓋率降低到5%以下,不僅沒能吃飽飯,反而“石頭越長越高,土地越種越薄”。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該村廣泛開展植樹造林,讓大小山頭披上了綠裝。

  “綠色是多彩貴州的主色調。”貴州省省長陳敏爾説,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更要注重抓生態,要按照“産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的理念,念好“山字經”,種好“搖錢樹”,發展經濟林,促進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有機統一,讓貴州大地綠起來、生態環境美起來、山地經濟強起來。

  羊年新春,貴州啟動“綠色貴州3年行動計劃”,全面綠化宜林荒山荒地,計劃用3年時間,以縣鄉村造林綠化、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為抓手,實現造林綠化916萬畝、森林撫育和低産林改造300萬畝的目標,力爭全省森林覆蓋率超過50%。

  在加大人工植綠的同時,貴州還劃定生態紅線,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予以嚴厲打擊。

  去年5月,貴州啟動實施“六個一律”環保利劍執法專項行動,多部門聯合執法,“對無證照、無環保手續、污染重的企業不關停不放過,對違法排污企業不處罰不放過,對環境違法犯罪者不追究責任不放過”,始終對環境違法犯罪活動做到零容忍、下重拳、出狠招,保持高壓態勢。

  今年4月,貴州又出臺《生態環境損害黨政領導幹部問責暫行辦法》和《林業生態紅線保護工作黨政領導幹部問責暫行辦法》,對34種損害生態和17種保護林業生態紅線不力需要問責的情形作出了明確規定,給黨政幹部戴上生態環保的“緊箍咒”。

  統計數據顯示:2000年以來,貴州累計完成3600萬畝營造林任務,實現森林覆蓋率年均增長1個百分點,目前已達到49%;同時,水土流失面積年均下降1.08個百分點。

  轉型升級——

  綠色經濟風光無限

  要保證發展速度不減,守牢生態屏障不退,最根本還得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推動轉型升級。

  轉型發展,路徑在哪?貴州省堅決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和“守著青山綠水苦熬”的窮路。

  後發趕超,貴州緊盯戰略性新興産業不放。去年以來,該省大力發展以大數據為引領的電子資訊産業、以大健康為目標的醫藥養生産業、以綠色有機無公害為標準的現代山地高效農業、以民俗和山地為特色的文化旅遊産業及以節能低碳環保為主導的新型建築建材業等5大新興産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貴安新區引進富士康貴州第四代綠色産業園、三大電信運營商數據中心、中關村貴陽科技園等重大引領性項目,深耕大數據産業,托舉起了一個“雲上貴州”。

  2014年,貴州電子資訊、醫藥、建築産業的産值同比分別增長62%、15%和20.2%;全省全年共接待遊客3.21億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2895.98億元,比上一年各增長20.1%和22.2%;高新技術産業産值超過2200億元,科技貢獻率超過44%。

  在大力推進煤電磷、煤電鋁、煤電鋼、煤電化“一體化”發展的同時,貴州堅決淘汰落後産能,堅守環保紅線,所有園區必須配套環保設施;新上項目必須符合産業調整要求;有重金屬污染的化工項目,堅決不上。“十二五”以來,該省累計淘汰落後産能近3000萬噸,為“綠色經濟”發展拓展了廣闊空間。

  “江南煤海”六盤水,這座因煤而立、因煤而興的工業城市明確提出“不要污染的GDP”,形成了洗煤煤泥幹化利用、礦井水及工業廢水治理回收利用、焦爐煤氣摻燒發電、餘熱余壓發電、粉煤灰制新型墻體材料、煤矸石發電、冶金渣綜合治理等迴圈發展模式,避開了資源優勢陷阱,實現了發展模式的由“黑”變“綠”。

  同時,貴州大力發展生態産業,盤活生態資源,綠水青山為群眾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

  夏日的遵義市湄潭縣田家溝,茶園蔥蘢,如詩如畫。在外務工多年的村民譚世才2007年回鄉種茶葉,現在又開起了鄉村旅館,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僅今年“五一”小長假3天就進賬8000多元。“到湄潭呼吸清新空氣、享受農家美食,還可以上山採茶,下河釣魚。每年夏季,成都、重慶遊客來得多,房間都要提前預訂。”譚世才告訴記者。

  近年來,湄潭縣圍繞生態做優農業,立足生態發展工業,依託生態發展旅遊業,憑藉生態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內涵不斷提升。

  用“有形之手”緊握生態底線,抬高生態標桿,形成倒逼機制,一條傳統産業生態化、特色産業規模化、新興産業高端化的産業發展路子正在黔中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