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長魏宏:四川是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根系所在
- 發佈時間:2015-03-11 12:27:45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責任編輯:張少雷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省長魏宏《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肖翊 攝
——專訪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省長魏宏
在發展的指導思想上,四川必須要有比全國快一些的發展速度。
四川農業基礎設施落後, “靠天吃飯”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糧食生産基礎還不穩固,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危及糧食安全。
歷經汶川特大地震、蘆山強烈地震及多次自然巨災襲擊的四川目前怎樣?作為中國西部經濟大省在經濟新常態下如何把握?為此,記者在全國兩會期間就各界關心的這些問題採訪了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省長魏宏。
“抓緊轉”和“加快趕”
《中國經濟週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保持穩增長與調結構的平衡”。我們也注意到四川在去年就提出,既要“抓緊轉”,又要“加快趕”,您是怎麼認識和看待這個問題的?
魏宏:轉方式調結構是我國建設發展走到目前的必然趨勢,也是經濟新常態下的必然選擇。應該看到,區域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經濟存在的最大結構性問題,在區域發展競爭中,西部地區既要面對加快發展、縮小差距的壓力,又要承受轉方式調結構帶來的陣痛。因此,作為西部地區,四川必須處理好“轉”和“趕”的關係。
一方面,我們必須解決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問題。四川三次産業結構中,三産比重比全國低11.5個百分點,服務業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短板”;在工業結構中,原材料資源型傳統産業佔比高達43%,低端製造業佔比近30%,先進製造業佔工業的比重僅為22%左右,比全國低近10個百分點,這使我們在轉型升級過程中承受著更大的“陣痛”。發展的現實決定了我們必須“抓緊轉”,下決心推動産業轉型升級,完成增長動力的轉換。
另一方面,在發展的指導思想上,四川必須要有比全國快一些的發展速度。目前,四川經濟總量雖排全國第八位,但每人平均地區生産總值只有全國75.4%,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分別佔全國的84.6%和89%,全省還有近500萬群眾沒有脫貧。“發展不足、發展水準不高、發展不平衡”仍然是我們最大的省情。解決這些問題,關鍵還是在發展。我們提出並強調“加快趕”,就是要把經濟發展速度穩住,始終保持中高速增長,決不能讓經濟形成慣性下滑;經濟穩不住,不但會對就業、財政、金融帶來風險,也會使轉型升級發展失去基礎和條件。
化解“過剩産能”與淘汰“落後産能”
《中國經濟週刊》:四川是傳統工業大省,在你們“抓緊轉”的過程中,你們是怎樣解決工業産能過剩的?
魏宏:四川作為我國傳統的工業大省,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有效需求不足的形勢下,同全國一樣,産能過剩問題也在逐步顯現,而且過剩的範圍正從鋼鐵、水泥等傳統産業擴展到部分戰略性新興産業。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化解過剩産能,我們堅持尊重規律、分業施策的原則,著力發揮宏觀調控和市場機製作用,管住增量,優化存量。一是堅持在發展中調結構,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重點培育五大高端成長型産業;二是嚴格審批和市場準入,加強準入管理,控制過剩項目得到核準和備案;三是堅決淘汰落後産能,前年和去年,我們相繼淘汰了433戶和505戶企業的落後産能;四是加快傳統技術改造,通過政府技改資金引導作用,推動傳統産業向高端化、高技術化和資訊化發展。
《中國經濟週刊》:那麼,這兩年四川化解過剩産能力度如何呢?
魏宏:我這裡介紹一組數據吧:四川煉鋼、水泥、平板玻璃的産量分別佔全國總量的2.6%、5.8%、0.1%;而這三項淘汰産能2013年分別佔全國淘汰産能的3.6%、7.1%和8.6%;2014年淘汰産能又佔全國的6.2%、6.4%和6.4%,提前一年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十二五”目標任務。
四川是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根系所在
《中國經濟週刊》: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標誌著“打造中國經濟新支撐帶”的國家戰略部署正式實施。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作為長江源頭和上游的經濟大省,四川如何把握這一重大戰略部署?
魏宏:沿海、沿江先行開發,再向內陸地區梯度推進,這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規律。長江作為中國的第一大河和排名世界內河貨運量第一的“黃金水道”,覆蓋了超過1/5 的國土,長江經濟帶涵蓋11個省市,經濟總量約佔中國經濟的“半壁江山”。在這橫跨東中西部的廣闊區域聯動建設流域經濟帶,是對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深化,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提供強勁支撐。如果把長江經濟帶看作參天大樹,戰略腹地的四川就是根系所在。四川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腹地和重要增長極、促進長江經濟帶與絲綢之路經濟帶聯動發展的戰略紐帶和重要依託。圍繞打造中國經濟新支撐帶主線,盤活長江經濟帶發展“大棋局”,四川有著重要擔當。
《中國經濟週刊》:四川如何抓住這個機遇融入長江經濟帶的發展?
魏宏:根據國家的決策部署,四川確立了“全力打造長江經濟帶戰略腹地和重要增長極”的戰略定位。這對四川是重大機遇,我們將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精準對接國家戰略,重點打好“六張牌”。
一是打好“交通牌”,完善沿江綜合交通體系。我們將通過挖潛增強長江運能,統籌推進水運、鐵路、公路、航空、油氣管網集疏運體系建設,打造網路化、標準化、智慧化綜合立體交通走廊。
二是打好“産業牌”,推動沿江經濟轉型升級。我們將始終以産業結構的優化調整為核心,不斷壯大特色優勢産業,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
三是打好“改革牌”,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我們將進一步擴大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的試點範圍,在成都部分地區試行上海自貿區的經驗,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走出一條具有四川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四是打好“開放牌”,建設內陸開放高地。拓展四川對外開放的深度與廣度,在空間上形成沿海、沿邊和內陸開放互為依託、相輔相成、東中西協調發展的全方位對外開放。
五是打好“生態牌”,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圍繞打造長江經濟帶綠色生態走廊,進一步重視長江流域生態安全,創新生態保護的機制體制,確保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得到不斷改善。
六是打好“合作牌”,建立新的體制機制。與上游地區將重點在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産業分工協作、資源和能源開發等領域合作;與下游地區將重點在承接長三角地區産業轉移等方面交流合作;與中游地區將重點推進在物流、農業、科技、旅遊、文化等行業和領域的合作。
堅決守住管好“天府糧倉”
《中國經濟週刊》:國務院出臺了《關於建立健全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若干意見》,這是中央基於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頂層設計,四川作為重要産糧大省,糧食安全的問題是如何把握的?
魏宏:四川自古就是“天府糧倉”,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産省份之一,也是全國第一糧食消費大省,還是全國最大的生豬、飼料和釀酒基地,糧食供求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但是,應該看到,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一些地方擠佔了部分耕地資源,守住耕地紅線壓力較大;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耕地撂荒現象,對穩定糧食生産帶來了不利影響;四川農業基礎設施落後, “靠天吃飯”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糧食生産基礎還不穩固,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危及糧食安全。因此,我們必須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把糧食安全牢牢抓在手中,既守住管好“天府糧倉”,又努力為國家糧食安全作貢獻。
《中國經濟週刊》:中央提出了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請問魏省長如何落實這一責任制?
魏宏:在糧食供求“緊平衡”的新常態下,面對資源、市場、生態等各方面的挑戰,我們確實需要以切實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為契機,全面加強糧食生産、儲備和流通能力建設。我認為,有這樣幾個重要的工作要抓在手上:一是自覺把工作責任抓在手上,進一步明確省、市、縣政府在糧食安全方面的事權和責任,建立統一的、可量化獎懲的考核機制;二是把守住耕地紅線抓在手上,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億畝以上;三是把鞏固糧食産能抓在手上,加快推進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項目,著力提升科學技術對糧食生産的貢獻率;四是把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抓在手上,認真落實國家強農惠農政策,進一步加政策扶持力度,讓多生産糧食者多得補貼;五是把夯實保供穩價基礎抓在手上,綜合運用多種手段,豐富調控載體,保障區域糧食市場基本穩定;六是把糧食品質安全治理抓在手上,加大耕地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大力實施“放心糧油工程”全覆蓋。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專訪四川省省長魏宏。他説,“地方官員壓力大,每天只能睡6 個小時。”《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肖翊 攝
下好簡政放權這個“先手棋”
《中國經濟週刊》:國務院一直把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作為重點在推進,我們也關注到四川在這方面力度很大,請問魏省長,四川去年主要抓了哪些建設?
魏宏:加大力度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激發市場活力,這是我們去年的重點工作之一。有幾個特點值得介紹:一是大力減少審批事項。2013年以來我們共5批次取消調整省本級430項行政審批事項,目前省本級行政審批事項280余項,是全國最少的省份之一。二是取消非行政審批事項。去年我們在全國率先全部取消調整省本級設立的84項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省本級不再保留這一類別。三是精簡審批前置條件。去年在全國率先全部取消調整省本級設立的非投資建設項目前置事項186項。
另一方面,我們堅持推進行政權力依法規範公開運作。去年通過開展統一清理、認定,匯總省級行政權力共7194項,市、縣級政府行政權力平均6058項、4083項。目前正在對匯總的行政職權目錄作進一步清理優化,認定結果將及時向社會公佈。同時,省政府已建成省、市、縣三級互聯互通的全省行政權力依法規範公開運作平臺,從今年開始,所有行政權力全部納入行政職權目錄規範管理,未納入目錄的一律不允許行使。
《中國經濟週刊》:我們了解到,去年四川省政府為規範行政權力行使,制定了“五個規定”“五個意見”,請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魏宏:不錯,為了進一步規範行政權力行使,我們在行政權力最容易失控、最容易發生腐敗的財政資金管理、政府投資項目、國有産權轉讓、土地出讓、礦産資源開發、行政審批、公共資源交易、項目招投標、政府採購、政務公開等10個重點領域建立了“五個規定”和“五個意見”,對決策、運作、監管等環節逐一作出細緻嚴密的制度設計,嚴格規範行政權力運作流程,力求形成嚴謹閉合的工作機制。比如,針對個別領導幹部干預和插手土地出讓的問題,明確規定土地出讓方案審批必須集體會審、主要領導末位表態、以無記名投票方式確定,確保集體決策真正落實到位。 “五個規定”“五個意見”立足點是構建長效機制,更加規範行政權力運作,努力推動法治政府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