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協同推進看新常態下區域發展補齊“短板”
- 發佈時間:2014-12-10 17:25:20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孫業文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著力推進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構建區域發展新棋局,為經濟轉型升級打造廣闊空間。
重大戰略規劃引領區域發展新格局
自7月1日京津冀三地檢驗檢疫局正式實施檢驗檢疫一體化以來,出口貨物全面實現直通放行,截至11月底,已累計為區域內企業節省通關成本近千萬元。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國家今年提出的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目前,三省市協同發展工作已逐步駛入“快車道”,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産業協同發展三個重點領域率先突破。
從京津冀協同發展到依託“黃金水道”建設長江經濟帶,再到深化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今年以來,我國區域發展加快推進,一系列重大區域規劃政策相繼出臺,由東向西,由沿海向內地,沿大江、大河和陸路交通幹線,以海路重點口岸為重點,支撐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新增長極正在逐步成型。
新常態下,我國更需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根據全球形勢的深刻變化,我國提出與各國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構建新常態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全新格局。
“一帶一路”海陸並舉,南北呼應。商務部部長高虎城説:“‘一帶一路’將構築新一輪對外開放的‘一體兩翼’,在提升向東開放水準的同時加快向西開放步伐,助推內陸沿邊地區由對外開放的邊緣邁向前沿。”
“這些重大戰略部署既有重點又有全局觀。”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所研究員胡序威説,京津冀優質生産要素聚集,對經濟發展全局意義重大;長江經濟帶産業基礎良好,並將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統籌起來,有利於生産要素由東向西、由沿海向內地擴散;推進“一帶一路”,是擴大對外開放有力之舉,將統籌東中西部,形成海陸統籌、東西互濟、面向全球的開放新格局。
補齊“短板”打造經濟增長新動力
記者從國家發展改革委獲悉,到10月底,全國鐵路完成固定資産投資約5900億元,預計全年可完成鐵路投資8000億元、投産新線里程7000公里的目標。其中國家投資近80%投向中西部地區。
加快公路、機場、內河高等級航道、中西部鐵路、城際鐵路網路建設……面對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今年以來,國家著力補齊區域發展“短板”,以推動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為引領,促進區域經濟均衡發展。
“城鄉二元結構、區域發展不均衡這些‘短板’為我國經濟戰略轉型提供了縱深空間。通過推動區域發展,我國進一步優化調整生産力佈局,為經濟平穩增長提供動力。”工信部産業政策司司長馮飛説。
面對國內外錯綜複雜的形勢,今年我國經濟增速處於合理區間。分區域看,前三季度,東部地區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0%,低於全國8.5%的增長水準,中部地區與全國水準持平,西部地區則高出2.1個百分點增長;從固定資産投資看,東部地區投資同比增長14.9%,低於全國16.1%的水準,而中部和西部固定資産投資增速則分別比全國水準高1.7和1.8個百分點,區域發展趨於均衡。
我國仍處於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推進的時期,這為新常態下經濟轉型提供巨大的迴旋餘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雲中説,當前我國經濟呈現東中西部梯度發展的格局,但內容正發生變化。“從産業結構看,東部已逐步適應中高速增長的宏觀環境,創新型産業和服務業加快發展,産業結構得到優化,新的增長動力逐步形成,傳統製造業加速向中西部轉移;從城鎮化進程看,中西部正成為我國城鎮化加速推進的主要區域,而隨著戶籍制度的放開,人口跨區域流動從過去大規模流向東南沿海轉為向多個經濟增長極流動。”
加快改革創新形成合作新常態
目前,北京與河北加速推動主體投資近200億元的“張北雲計算産業園”建設。北京智力資源、天津數據設備製造業,加上河北數據存儲的優勢,這讓京津冀“大數據走廊”建設再跨一步。
我國經濟過去30多年的快速增長,主要靠大規模的資源要素投入來實現。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區域合作主要表現為:中西部地區主要貢獻勞動力、資源能源,東部地區則依託交通優勢和區位優勢,利用國內外資金和中西部勞動力、資源能源,發展附加值較低的製造業。另一方面,由於缺乏體制機制配套,區域間協調發展問題未能得到較好解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來明認為,經濟新常態下,區域合作要從資源要素互補式合作為主轉向創新發展互助式合作為主,從以GDP增長為主導轉向以可持續發展為主導,從鬆散型合作轉向機制化合作,逐步形成區域合作新常態。
下好區域發展這盤棋,中國經濟的戰略機遇期將可延續更長時間。“我國在加強區域發展規劃和政策引導的同時,應著力通過制度改革消除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通過改革和創新驅動,不斷釋放生産力,為實現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奠定堅實基礎。”馮飛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