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地方經濟 > 正文

字號:  

今夏北京用水屢次接近極限 京城水養不了這麼多人

  • 發佈時間:2014-09-14 16:40:06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曹慧敏

  北京城區的日供水量逐漸上升,來自北京市自來水集團的數據顯示,今夏城區日供水量達到310萬立方米至315萬立方米,接近318萬立方米的日供水能力極限。

  北京缺水程度有多嚴重?很多人並不是太清楚。

  用數據來告訴大家北京到底有多缺水。

  北京年均水資源不足21億立方米,卻需要維持著36億立方米的用水需求,每年的用水缺口達15億立方米,相當於目前一個半密雲水庫的儲水量,北京的年均水資源量平攤到每個人身上還不足100立方米。

  按聯合國標定,每人平均1700立方米/年為貧水國標準,中國低於2100立方米/年,只及世界每人平均值的28%。北京每人平均154.8立方米/年,不到聯合國貧水線的1/10,全國的1/14,世界的1/44,屬於極度缺水城市。這種水資源狀況,甚至不如以乾旱著稱的中東、北非等地區。

  北京市目前年用水量缺口近三分之二,不得不依靠超采地下水、從外省調水“解渴”。

  北京不僅水資源嚴重匱乏,而且僅有的水資源還受到了嚴重污染。 北京市環境保護局發佈的《2013年北京市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年共監測五大水系有水河流93條段,長2219.1公里,其中:II類、III類水質河長佔監測總長度的49.8%;IV類、V類水質河長佔監測總長度的6.1%;劣V類水質河長佔監測總長度的44.1%,整體狀況不容樂觀。五大水系中,潮白河系水質最好,永定河系和薊運河系次之;大清河系和北運河系水質總體較差,污染嚴重。

  一方面是水資源嚴重短缺,另一方面是快速增長的人口。近十多年來,北京的常住人口以每年近60萬人的速度持續增長。2013年,北京市常住人口2114.8萬人,較 2012年增加45.5萬人,增長2.2%。有專家表示,北京目前常住人口已是1986年的兩倍多,相當於“26年長出一個北京城”。隨著城市人口快速增長,北京的“大城市病”日益突出,城市承載力已經接近極限。

  不久的將來,許多北京人在家裏擰開水龍頭就可以飲用到清澈甘甜的長江水,但南水北調只是權宜之計。

  “南水北調工程是解決中國水資源空間分佈不均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自然稟賦給予我們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水源條件,是不可能改變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水文水資源學家、中國科學院水問題聯合研究中心主任劉昌明認為,調水不是無止境的,因為天然水資源有限,無止境的調水就是破壞生態環境。由於調水總量可以控制,當這個手段發揮到一定階段,大致在2030年至2050年,水的蓄水增長要進入零增長甚至負增長。

  南水北調工程通水後,北京要做到用水的優化配置,劉昌明説,北京最重要的還是要做好節水工作,確保“三先三後”:就是節水優先,調水為後;通水時先環保後通水,先治污後通水;用水時先環保後用水。

  北京師範大學水科學研究院院長許新宜認為,北京缺水政府很清楚,但老百姓對缺水問題感受並不是很深,因為北京市從來沒有停過水。

  “像我們搞水利的人對這個感受很深。現在,要告訴老百姓北京是一個什麼樣的缺水狀況,南水北調的水來之不易,我們應當節約優先,從我做起,每個人都要進行節約用水,改變過去那種不珍惜水、不愛惜水的陋習。”許新宜説。

  歷史上的北京,

  到處是水面和濕地

  王建是一位長期致力於北京水資源問題研究的學者。

  王建告訴記者,歷史上北京的水資源非常豐富,到處都是水面、濕地。今天的積水潭是古時運河的碼頭,能走很大的船隻。從三國時期開始,人們開鑿運河,加固堤防,還引永定河水灌溉開闢了大片農田,在元明清三代達到極盛。那時地下水很淺,自家院裏打幾米深的井就能出水。“海淀”這個名字説明瞭北京西北遍佈湖泊沼澤,而“衚同”一詞本身就是蒙語裏“井”的音譯。

  當年的北京城,是建立在一片沼澤濕地上的。它三面環山,永定河和潮白河帶來的沖積物造就了肥沃的平原,而河流在平原上氾濫、改道,留下了大量的湖泊,所以北京城是依水而建的。

  北京的天然河道自西向東有五大水系:拒馬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北運河水系、潮白河水系、薊運河水系。北京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整個水系都是西北往東南流,其中對北京影響最大的就是永定河。

  “我們都知道,城市的産生、文明的産生,往往都和一條大河有關係。塞納河産生了巴黎,泰晤士河孕育了倫敦,北京城為什麼和永定河的距離不像那些城市和河的關係那麼近呢?就是因為永定河水太洶湧了。”

  王建説,通過考察永定河就會發現,在三家店、盧溝橋這一帶,它的河床裏面大的石塊,體積非常大,這説明水是非常洶湧的,盧溝橋這個地方,本來可以形成城市,但因為永定河水一到夏天的時候很大、很洶湧,對城市的威脅特別大,所以城市的發展從西南向東北方向轉移。

  在三千年前,房山這一帶是燕的都城,到後來又是晉的都城。從燕到晉時城市從西南向東北方向遷移,到了廣安門一帶,從晉到金的時候,又出現金中都,到了元大都時繼續向東北方向移動。“城市中心的轉移,實際上就是在躲避洪水。”

  北京歷史上的河流大大小小有180多條,現在海淀的很多地方就曾是永定河的故道,永定河從三家店出山以後,七千年前向北流,流向今天的昆明湖,今天的清河這一帶,像圓明園、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央黨校等很多地方,都有很大的水面,五千年前永定河水改向東流,玉淵潭、紫竹院、八寶山這一帶也曾是永定河故道。

  一些上了年紀的人還記得,上世紀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在頤和園的西邊,玉泉山這一帶,有大片的稻田,如果沒有水,種植這麼多的水稻是不可能的。

  最近幾十年,

  北京經歷過數次缺水

  與歷史上記載的多水的北京不同,今天的北京河水枯竭、泉水消失、湖泊萎縮、濕地乾涸,在王建看來,這是過度依賴水利工程強行發展帶來的後果。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北京共建了80多個水庫,洪水防住了,但水資源卻衰退了!”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到現在北京發生了四次嚴重缺水。

  第一次是發生於1960年、1965年。北京多年平均降雨量為640毫米,1960年1至6月份,降水僅61毫米,只有多年同期平均的一半。1965年全年降水僅377毫米,因氣候乾旱,永定河上游來水減少,官廳水庫水源枯竭,城區用水緊張,國家緊急撥款3000萬,開掘京密引水渠,把密雲水庫的水直接引入城區渡過難關。

  第二次是1970年至1972年。連續3年平均雨量僅508毫米,官廳、密雲兩大水庫來水同步減少,造成200多萬畝作物嚴重減産,兩大水庫供水對象,由農村為主轉向城市為主,農業主要依靠開采地下水。那段缺水時,北京一下打了四萬多機井,把北京的地打得像篩子一樣,哪個單位有錢有條件,就自己抽水,所以大量地抽取地下水來渡過這次缺水難關。

  第三次是1980年至1986年。北京遭遇了連續7年乾旱,平均年降水量僅498毫米,與歷史上連枯最長14年(北京站1857年至1870年)平均降水量492毫米相接近。1981年7月下旬,密雲、官廳兩大水庫蓄水僅5.1億立方米,地表水資源入不敷出,地下水也大面積超採,供水形勢極為嚴峻。為了度過這次供水危機,1981年國家決定,密雲水庫主要保北京,天津改為由灤河供水。北京市也採取了“限工、壓農、保生活”的供水方針,並實施了計劃用水、節約用水措施。

  從1999年到2009年,北京又出現連續9年乾旱,9年平均降水僅448毫米,拉響了第四次缺水的警報。地下水連年超採,水位持續下降。為了保障城市供水,2003年,北京在懷柔啟動第一個備用應急水源地,隨後又啟用了房山、平谷和昌平四個應急水源地,全部都是地下水水源。市區和郊區的大部分自來水水廠,也都把地下水作為水源。從2008年起,利用南水北調工程開始從河北調水,包括河北崗南、黃壁莊、王快和安格莊四個水庫,山西冊田水庫等水庫,也多次向北京集中輸水。北京還在密雲水庫上游通過統一調度,將延慶白河堡、密雲遙橋峪、半城子等水庫的水調入密雲水庫,增加蓄水。

  這次缺水是靠大規模調整産業結構,抽取深層地下水,從北京周邊緊急調水勉強度過。

  北京市水利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水資源專家張彤告訴記者:“連年乾旱使得北京近年來水量衰減,生態用水嚴重匱乏。與多年平均降水量相比,近十餘年來北京市降水量減少19%,水資源總量減少43%,入境水量減少77%,兩庫(官廳水庫和密雲水庫)來水減少79%,可用水資源急劇減少,導致沒有適當的徑流補給河道,水資源承載力降低,水資源短缺致使河流、湖泊缺少新鮮水補給,生態用水嚴重匱乏,客觀上造成了北京市水環境容量很小,自凈能力和納污能力非常有限,水生態十分脆弱。”

  受用水制約,

  京城人口超載五百萬

  水污染也加劇了水短缺,據對北京全市81條河流2150公里的河段監測,有56%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水排放總量的超速增加”和“連續10年的乾旱帶來的河湖進水量明顯減少”是北京河道水污染的主要原因;而污水處理能力不能滿足城市發展需要,現在重工業正逐步離開北京,生活污水成為了北京市水污染的主要來源。2013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已達到2100萬人,遠遠超過《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提出的2020年1800萬人的目標。而污水處理廠建設受建設週期、規劃選址等因素制約,明顯滯後於城市人口發展速度。目前,北京全市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為83%,每天有近百萬噸污水直排入河道。

  地下水超採嚴重,地下水位不斷下降,一個世界最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區已在華北形成,目前,華北平原京津冀三省市已形成20多個下降漏斗區,5萬平方公里出現“漏斗”。地下水埋藏最深的在天津,達到110米,河北最深的機井在滄州地區,達到800米,部分地區淺層地下水已被疏幹。

  從“北京市調結構轉方式、發展高效節水農業”會上傳出的資訊顯示,由於水資源制約,有關部門已著手將高耗水作物退出地下水嚴重超採區和重要水源保護區。

  在北京,地下水嚴重超採區和重要水源保護區主要分佈在懷柔、平谷、順義、通州、密雲、大興。這些區域總面積達3113平方公里,每年地下水位下降超過1米,最低埋深水位超過45米。今後這些地區將淘汰高耗水作物,包括以生産模式種植的冬小麥;但以景觀模式種植的冬小麥將被留下,作為冬季農田綠色覆蓋植物。此外,散養畜牧業也將退出重點調整區域,同時區域內不再新增菜田。

  在北京大學環境資源與發展經濟學系主任曹和平教授看來,要從根本上解決北京水資源危機,除農業方面的措施外,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改變“九龍治水”現狀。

  “目前,地下水是國土資源部管,水污染管理由環保部負責,水利由水利部管,住建部則負責城市用水和污水處理。政出多門,不利於水資源調配和水污染治理。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建立一個統一的管理部門,例如建立‘水資源管理委員會’進行統一協調和管理。”

  為緩解北京水資源危機,曹和平主張外遷部分人口。

  曹和平告訴記者,根據2013年北京的水資源量(26.2億立方米)以及每人平均用水量(154.8立方米),北京水資源人口承載力為1600萬左右,而北京2013年人口已經超過2100萬,城市人口遠遠超過水資源人口承載力。因此北京必須立足於城市所依託的自然區域,來調整城市人口,同時可考慮遷出部分國家機關以達到外遷人口的目的,減少水資源需求。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