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新聞 > 地方經濟 > 正文

字號:  

武漢東湖:創新驅動發展的“試驗田”

  • 發佈時間:2014-08-14 17:57:44  來源:新華網  作者:徐海波 陳俊  責任編輯:王斌

  以光電子産業著稱的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有著“中國光谷”的美譽,正以顛覆性思維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打破制度梗塞,打造創新創業樂土。30年前,她是荒野中“被武漢地圖遺忘的兩釐米”,如今,她已蛻變成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中部“試驗田”,正一步步躋身世界舞臺的中央。

  改革科技體制讓創新“金蟬脫殼”

  中國光谷是我國第二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這裡聚集著近百所高校和科研院所、58名院士及20多萬名技術人才。然而,得天獨厚科技優勢並未能很好地轉化為産業實力。

  “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科技體制不夠通暢。”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張文彤坦言,如何突破體制機制束縛,在鴻溝之上搭建各方聯手的平臺是“光谷人”每天思考的問題。

  2009年,武漢生物技術研究院宣告成立。研究人員大部分來自高校或研究院所,帶著先進技術發明而來,享受光谷全面的配套服務及融資、財稅、人才等優惠政策,還有免費的試驗設備和生産廠房。

  “研究院説到底是一個試驗池,一門新技術甚至一個好想法,從這裡走出實驗室,走向市場。”張文彤説,按照生物研究院的模式,光谷又新建了新能源研究院、光電子工業研究院等多個新型研究實體。

  作為全國唯一國家智慧財産權示範園區,中國光谷積極探索智慧財産權與金融的對接,建立智慧財産權交易所,為創新型中小企業專利質押融資貸款打通瓶頸,將知識轉化為財富。

  近幾年,光谷承擔了國家“863計劃”光通信領域80%的重點課題,打破了國外對高端數控機床、萬瓦鐳射器等領域的封鎖,主導創制國際標準10項,國家標準282項。

  “我們的一項科技成果掛牌轉讓,審批過程差不多歷時近1年,審批過程中所依據的文件有17個。”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駱清銘帶領的團隊發明瞭一系列尖端技術,卻只能鎖在抽屜裏。

  2013年,光谷出臺《促進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暫行辦法》,允許高校師生休崗休學“下海”創業,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可“七三開”,研發者得70%。

  新政出臺,駱清銘團隊成功將一項腦科學研究專利以1000萬元的價格轉讓給企業,標的額和個人分配比例創全國之最。新政實施以來,光谷已有300多項成果入園轉化。僅去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91家,為近5年最多。

  創新創業一直是光谷人最為自豪的“基因”。去年8月,一場以創業為主題的“青桐計劃”吸引了百萬江城大學生的眼光。計劃實施至今,已建成大學生創業專區26個,新入駐大學生創業團隊近400個,近200個項目獲得超過1000萬元財政資金資助。

  武漢市委常委、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胡立山表示,在創新路上,光谷不把創新當成目標考核,也不簡單等同於科技創新,而是更多地注重培育創新基因,激發創新活力。

  中國光谷正躋身世界舞臺

  曾經誕生中國第一根光纖、第一個光傳輸系統、第一個國家光電子産業基地的中國光谷,還在繼續孕育著“第一”。這塊518平方公里的“中部試驗田”如何能夠帶動湖北甚至中部“協同發展”?

  打造“大光谷”的設想應運而生。武漢市政府日前規劃將東湖高新區、江夏區及洪山區南部“統一起來”,構建2316平方公里的“大光谷”,發展光電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裝備製造及汽車等産業,容納282萬人創業棲居。

  “大光谷”將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協調,實施城鄉、基礎設施、産業佈局、生態建設“四個一體化”,近期規劃建設1059平方公里,力爭到2019年區域內工業總産值突破1萬億元。

  “未來,中國光谷將肩負‘中國創造’的戰略重任,成長為享譽全球的‘世界光谷’,全面躋身於世界舞臺。”武漢市市長唐良智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