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4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調查報告 > 正文

字號:  

名校畢業生過半留京 為公平機遇寧做高溫五花肉

  • 發佈時間:2014-09-16 16:13:26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杜萌  責任編輯:姚慧婷

  致青春系列

  大學生回流系列觀察 北京篇

  核心提示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顯示,今年,全國應屆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達到727萬,比2013年的699萬增加28萬人。而7月30日,國務院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指出,要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這意味著,數以千萬計的“漂族”要想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安家落戶,將更加艱難。

  面對一線城市的高房價高壓力與二、三線城市的安穩和閒適,有大學生網友概括説:一線城市是江湖,二、三線城市是道場;一線城市是現貨,二、三線城市是期貨;一線城市有優越感,二、三線城市有歸屬感;一線城市是“漂泊之城”,二、三線城市是“一生之城”。特別是隨著經濟結構調整,我國中西部地區借助東部産業轉移契機保持了較快發展,一些具有“狼性”的二、三線城市迅速崛起,像杭州、成都、西安這樣的二線城市提供的就業崗位節節攀升。

  這個就業季,大學生就業流向有何變化?一線城市有什麼軟肋?二、三線城市又能否滿足頂尖人才的需求?今年4月到9月,本報記者歷時半年,前往京滬穗深等一線和多個二線城市,調查最近10年的大學生就業狀況,嘗試揭示大學生就業流向的態勢及其背後的社會結構。

  8月23日,26歲的碩士生陳悅向單位遞交辭呈,背起行囊,離開了北京回到老家濟南。從2006年讀大學到今天,陳悅已經在北京這所城市生活了將近8個年頭。促使她離開的,不僅是北京高企的生活成本,更有家裏人為她準備好的安逸生活;7月末的一天,頂著38度的驕陽,為了拜訪客戶,吳馨身穿黑色套裝,踩著7釐米高跟鞋輾轉于公交地鐵站。在吳馨看來,正是北京為她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工資裏的每一分錢都體現了自己的價值。

  每天,從南五環到北四環,從東四環到西三環,在北京這座超大型城市,像陳悅和吳馨這樣堅守、逃離相交織的場景在一幕幕上演。七八月份,記者在北京深入調查了清華、北大等14所在京的“211學校”畢業生就業數據發現,對於北京名校畢業的學生而言,儘管北京的房價、生活成本不低,但是,北京可以為他們提供更公平的競爭環境和更廣闊的成長空間,留在北京依然是主流,但與此同時,就業地域多元化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現象一

  名校畢業生過半留北京

  個案:寧做“高溫五花肉”只為公平和機遇

  交完房租和定金後,周倩的銀行卡上還有432.85元,而距離她7月中旬發工資,還有18天。而即使是這樣地漂著,周倩們也喜歡留在北京,而不是回老家。

  6月末的北京,正午的烈日炙烤著柏油馬路,中國傳媒大學2014屆的畢業生周倩正忙著找房子,這已經是她連續找房子的第九天。“要求並不高,只要是單間,有陽臺衛生間就可以。”對於每一名北漂族而言,找房子是僅次於找工作的第二件大事。最後,周倩以每月1600元的價格在東四環外的四惠東租到了一間2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而第一年實習期,設計公司每月的工資才3200元。按照仲介的要求,周倩要先交3個月的房租作為定金。交完定金後,周倩的銀行卡上還有432.85元,而距離她7月中旬發工資,還有18天。

  在京高校畢業生為何首選在北京就業?記者多方調查得知,地域優勢可以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而作為一線城市,北京可以為他們提供更公平的競爭環境,更廣闊的成長空間。

  記者從中國傳媒大學了解到,一線城市相對公平開放的競爭環境也吸引了不少應屆畢業生堅持做“北漂”。“每年都會有省會城市或者地級城市的廣電部門來學校開招聘會招人,但很多三線城市的招聘會,幾乎沒有同學前去投簡歷。”一位網路傳播專業的趙同學告訴記者。而究其原因,班內很多同學都更願意留在北京。趙同學告訴記者,他所在的本科班,有一半以上的同學都找到了北京的工作,只有五分之一的同學找的工作給解決戶口,剩下的都挂靠到人才市場,“即使是漂,也喜歡留在北京,而不是回老家。除非老家本身就是發達地區,否則一般不願回去。”

  北京是否還值得留戀?或許“京漂”一族更有發言權。在某旅遊OTA網站工作三年,剛剛跳槽到另一家公司的吳馨堅定地告訴記者,“北京依然值得留!”留著幹練的短髮,穿著得體的套裝,説話語速較快,吳馨給記者講述了自己的“三年奮鬥史”:頂著38度的高溫,身著黑色套裝擠公交逐一拜訪客戶,“我覺得北京是一個天然的黑色烤箱,我是一塊奔走的五花肉,距離烤肉之間只差一把鹽”。由於公司正在開拓歐洲市場業務,吳馨白天上班,晚上自學法語,一步步從原公司的一名小職員跳槽成為現在公司的業務骨幹……“北京是個不相信眼淚的地方,弱者要麼變強,要麼被淘汰。”在吳馨看來,正是北京為她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北京的魅力在於它的公平和無限機遇,只要肯吃苦,不怨天尤人,堅持下去就會發現自己的路越來越寬闊。”

  人才市場:北京市內大學生供不應求

  記者從北京市人社局發佈的《2014年第一季度北京市公共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供求狀況》中了解到,第一季度進入公共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招聘的單位有16420家,累計需求各類人員201602人,進入公共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進行求職登記的各類人員為48015人,缺口人數為153587人,求人倍率為4.2。

  而(即將畢業的)在學人員進入人力資源市場求職人數與去年同期相比絕對量增加較大,已進入前三甲,所佔比重為18.03%,增幅達71.21%。與去年同期相比,本季度具有大學學歷的求職者增加了3857人,達到了8023人,佔就業市場總求職者的比重為16.71%,增幅達92.58%。與此同時,人力資源需求方面,與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招聘單位對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力資源需求均呈上升態勢,對大學學歷的需求人數達到了12768人,所佔比重為6.33%,比上季度增加了317.39%,比去年同期增加了972.94%。

  今年上半年,招聘單位對學歷無要求的人力資源的需求已佔總需求的61.66%,絕對值已經達10萬以上。招聘單位對碩士及以下文化程度的需求均大於1,呈“需求大於供給”狀態。

  數據:在京高校北京招聘單位最多

  記者從清華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了解到,2014年的來校招聘數據顯示,北京的招聘單位最多,共有678家,佔招聘總數的29.7%,其次是廣東,佔11.2%,江蘇佔11.%。

  中國人民大學畢業生就業處發佈的資訊顯示,該校2013年舉辦大中型招聘會33場次,參會單位1500家次,用人單位專場宣講會498場,提供就業崗位5萬餘個,畢業生人數與單位需求比為1:8,其中,從招聘單位的地區分佈來看,49.74%的招聘單位為北京企業,其次是中南地區(除廣西外)企業,佔招聘單位的16.31%,華東地區(除上海外)的企業佔到15.52%。

  該校發佈的就業資訊顯示,校園招聘(學校就業網、校園招聘會、學院發佈的就業資訊、從校友師長處得到的資訊)發佈的就業資訊佔學生就業資訊來源的65.3%。

  多渠道的就業資訊給應屆生找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利好——66.1%的畢業生有2 家以上單位接收函,其中,有58.30%的畢業生獲得了2至5家單位的接收函,也就是説,畢業生可以在招聘單位之間“擇優選擇”。

  現象二

  主流之外就業地域多元化

  個案:工資漲幅比不上煎餅果子漲幅

  張瑤每個月稅後工資6000元左右,由於日益高企的物價和房租,她每個月幾乎都要“月光”。除此之外,張瑤們還要忍受生活單調和無人照顧的狀態。所有這些讓他們選擇離開。

  房價、交通、消費使得不少畢業生覺得北京居之不易,而日益削減的留京指標更讓他們的“北京安家夢”變得更加遙遠。北京工業大學建築設計專業的碩士畢業生吳揚從去年10月份開始,便拿著簡歷開始了找工作的征程,面對招聘單位給出的offer,他最看重的就是有沒有戶口。“如果沒有戶口,買房買車很多事情都不方便。”最後他選擇了可以提供戶口的濟南的一家設計院。

  北京人社局的數據顯示,今年,北京應屆畢業生人數達到23萬,其中北京本地生源不到10萬。而非北京生源的13萬應屆畢業生,實際留京名額只有1萬人左右。

  而已經在北京一家國企工作兩年的張瑤告訴記者,自己每個月稅後工資6000元左右,相對於日益高企的物價和房租,自己每個月幾乎都要“月光”。“現在煎餅果子都從兩塊五漲到五塊了,但是工資並沒有提高多少。”

  除了生活壓力,生活單調和無人照顧也是北漂族回老家的一個原因。“為了避開下班晚高峰期,我一般都是刻意晚上8點後再從辦公室出來,回到家將近10點,洗刷後就睡覺了。”一個人在北京生活,除了週末偶爾的逛街之外,在某外企上班的劉琳平日裏過著單位—住處—單位兩點一線的生活。

  今年4月份,劉琳一位好久不聯繫的女同學突然告訴她,自己要回江西老家去了。而這位同學要回去的原因,也讓劉琳感嘆不已。“我這同學告訴我,她下班的時候覺得有點難受,回到家開始上吐下瀉,自己硬撐著走到社區門診,輸完液已是晚上10點。回到住處,想吃碗熱飯,卻只有孤燈照著人影,當時就崩潰了……”記者看到,劉琳的眼圈紅了,“總覺得這條漂泊之路看不到盡頭,我也不知道我還能堅持多久,也不知道什麼是壓垮我的最後一根稻草。”

  競爭:地級市“觸網”搶人才

  雖然名校畢業生留京仍然是主流,但記者走訪北京多個校園招聘會發現,近一兩年,選擇京外和基層單位就業的北京高校畢業生有增多的趨勢。畢業生的選擇不再僅僅集中于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省會城市及發展潛力好的二、三線城市越來越多地成為畢業生的就業選擇,就業形式也更加靈活。

  而在教育部的網站上,記者看到,不僅主管部門推出了“風景這邊獨好”的二、三線城市就業創業大型宣傳,各省市的地級城市也“觸網”搶人,開展了面向高校畢業生的網上招聘活動。

  數據:離京學生逐年增加

  記者從多所北京高校的學生就業指導部門了解到,近一兩年,去京外地區就業的畢業生逐年增加。清華大學的數據顯示,今年,該校有406名2010屆畢業生到西部、東北等地區就業,創近年來的新高;中國人民大學近幾年每年都主動邀請京外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用人單位來校招聘,還出臺了《鼓勵畢業生赴西部就業的獎勵政策》,每年拿出50余萬元專款用於獎勵到西部就業的畢業生。該校赴西部就業的人數已由幾年前的不足50人增加到今年的300余人。

  中國政法大學畢業生就業處公佈的數據顯示,畢業生就業地域多元化選擇更趨明顯。以該校2013年的統計數據為例,該校本科畢業生到京外、基層就業人數明顯高於京內就業人數。在京就業為26.93%,同2012年的35.33% 相比減少8.40%;其他省市就業為72.02%,同2012年的64.67%相比增加7.35%。

  專家:

  二、三線城市需

  改善用人環境

  大學畢業生就業分化,有的選擇堅守北京,有的選擇回二、三線城市,對此,教育學家、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這屬於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正常現象,“隨著二、三線城市的發展,這些地區對於人才的需求空前旺盛;而大城市在發展到一定規模後,會受到人口、交通、空氣、物價等一系列問題的制約。不能簡單地將這種就業趨勢概括為‘逃離北上廣’或者‘重返北上廣’,每種人才流動都有它的合理性。”

  但是,熊丙奇也認為,相比一線城市而言,二、三線城市在人才發展、人才評價、人才晉陞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説地方政府花大力氣引進的人才,可能在實際就業、創業過程中遇到不少的問題,相關部門未能及時給予幫助和解決;又或者説在人才使用、晉陞中,遇到一些潛規則。”

  熊丙奇表示,針對二、三線城市、基層單位的這些問題,轉變政府管理人才的傳統思維,著力營造讓人才能平等競爭的環境,才是上策。不然,不管政府部門怎樣鼓勵大學畢業生到中西部基層單位就業,不論大城市的生活壓力有多大,年輕人還可能選擇繼續在城市“漂”著,這將嚴重阻礙我國各地經濟、社會的均衡發展,也局限年輕人的就業選擇,會讓教育問題、就業問題日益複雜化。

  而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就業市場部部長劉金毫曾表示,去京外就業的高校畢業生逐漸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國家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吸引和鼓勵畢業生去西部和基層就業的政策,北京教育主管部門和各高校也推出多種舉措積極引導、鼓勵和支援畢業生到西部、基層就業。此外,北京生活成本大、許多單位只招北京籍畢業生等也是重要因素。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