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供給側改革是從問題導向出發找解藥

  • 發佈時間:2016-02-15 19:16:53  來源:中青線上  作者:寧迪  責任編輯:張少雷

  一張叫做“供給側改革”的藥方已握在政府和企業的手中。

  去年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産力水準實現整體躍升。

  幾天后,習近平總書記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發表演講時又再次表示:“要解決世界經濟深層次問題,單純靠貨幣刺激政策是不夠的,必須下決心在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

  此後,“供給側改革”的熱度不斷升溫。

  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到如今提出供給側改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意味著政府更注重從問題導向出發找解藥。

  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下行壓力和三期疊加的新常態下,從GDP增速指標到産業結構發展,所有的變化都指向了一個現實:中國經濟轉型正處在重要節點。

  劉世錦表示,過去我們較多強調需求管理,但當前我國經濟處於轉型期,一些行業的産能過剩是我們面臨的現實問題,高杠桿導致的金融財政風險正在加大。

  “如果僅僅是需求側的管理,特別是刺激性的政策,已經不能解決當前的問題。”劉世錦認為只有通過供給側的改革才能解決中國目前經濟轉型中突出的問題。

  對於供給側問題,今年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去重慶調研時強調,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重點是促進産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産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産品和服務供給,著力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需要,推動我國社會生産力水準實現整體躍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

  國務院參事任玉嶺在一次會議上表示總書記多次談到供給側改革,説明我們供給側方面的問題越來越多了,而這涉及到很多方面,有政策的供給、也有資本、要素、勞動力和土地的供給,更廣泛的説還有産品和服務的供給。

  回看這些年的發展,任玉嶺認為供給側之所以出現問題,與各方面的管理不嚴以及政策供給不足有關,而很多國人跑到國外買奶粉,買法國買名牌的皮包,跑日本買馬桶蓋,也説明供給側方面存在一些短板。任玉嶺認為供給側改革,不光局限于製造業,還要延伸到整個社會公共服務。

  在年前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制定好方案是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要把思想認識統一到黨中央關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部署上來。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是工作重點,關係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開局、關係到“十三五”的開局。各地區各部門要堅定信心、堅決行動,抓緊抓好抓實,切實取得實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工作方案,一是情況要摸清,搞清楚現狀是什麼,深入調查研究,搞好基礎數據測算,善於解剖麻雀,把實際情況摸準摸透,胸中有數,有的放矢。二是目的要明確,搞清楚方向和目的是什麼,把握好手段,防止就事論事甚至本末倒置。三是任務要具體,搞清楚到底要幹什麼,確定的任務要具體化、可操作。四是責任要落實,搞清楚誰來幹,做到可督促、可檢查、能問責。五是措施要有力,搞清楚怎麼辦,用什麼政策措施來辦,政策措施要符合實際、有效有用、有操作性,讓地方和相關部門知道怎麼幹。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工作方案”,清晰地勾勒出“供給側改革”落地的軌跡。

  在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看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制定供給側方案所提出的五項要求,系統性地回答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底要“幹什麼”、“怎麼幹”、“如何落實”等問題,為制定好改革方案提供了重要遵循。“拿出一個供給側改革總方案已經為時不遠。”

  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指出,“制定好方案是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對此,李錦認為,對於鋼鐵、水泥、煤炭、油氣、有色金屬、玻璃等上游板塊進行較大力度的結構性調整,就是要定下目標,有路線圖、實施圖。

  李錦認為,一些地方已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確定了自己的目標,但值得注意的是,多省表示已經淘汰和未來淘汰的仍是“落後”産能,但落後的産能實際上已經很少,如何處置過剩但並不落後的産能需要更多的評價維度,防止決而不明、行而不公而挫傷積極性,從而形成阻力。

  搞供給側改革並非沒有阻力,因此供給側改革不能光説不幹。對於供給側改革未來的實施路徑,李錦認為,打破阻力首先就是讓下面認清趨勢,看到希望,發自內心地擁護供給側改革。改革的主體要意識到,供給側改革強調的去産能等任務雖然會在短期帶來陣痛,但長遠看來是會釋放出改革的紅利。“舊的供給體系已經結束了,是新供給投入的時候了”。

  在他看來,供給側改革最終要通過比例的調整來設計新結構、改善效率,通過創新提供新供給,通過改革構建新動力。支援經濟增長特別是長期增長的要素,使得“動力源”活躍起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