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解讀:如何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
- 發佈時間:2015-08-13 14:47:44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王斌
距去年決策層以"新常態"概括中國經濟所處的新階段已一年多時間。這期間,中國經濟仍然運作在合理區間,穩中有進、穩中向好,一些新趨勢、新業態不斷涌現。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和"三期疊加"影響不斷深化帶來的下行壓力,中國應該如何主動適應和引領新常態?新常態"新"在哪?"常"在何處?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了多位權威專家,對此進行分析和解讀。
正確認識“7%”
國家統計局此前發佈經濟“半年報”,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同比增長7%,與預期目標相符,主要經濟指標有所回升,結構調整繼續推進,發展活力有所增強,呈現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速實現7%是很不容易的。“過去10%都比較容易,現在為什麼7%就很不容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對中國經濟網記者分析,不能簡單看速度,關鍵要看條件,現在整個發展環境較之以前已發生很大變化,實現7%比過去10%的難度要大很多。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認為,在國際經濟環境不太理想的背景下,實現7%的增速表明更多是依靠內需。同時國內環境也有很大的壓力,“三期疊加”經濟形勢的蔓延,房地産調整的滯後影響進一步發揮,一些重要産品已接近增長峰值。在這一系列因素作用下,實現7%是非常不容易的。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分析稱,2015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7%,其中1季度和2季度均為7%。與2014年以來的增速下行態勢比較,經濟增長趨穩的態勢比較明顯。無論從供給側還是需求側,中國經濟增速回調都初步顯現了觸底態勢。
潘建成指出,實際上7%的含金量是很高的。增長率是相對數,有分子分母,我們的分母現在已經穩居世界全球第二,在此基礎上增長達到7%的增速,每個百分點對應的含金量是在不斷上升的。從全球增長情況來看,超過中國7%增速的國家屈指可數。
新常態的“新”與“常”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首先要正確認識新常態。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品質效率型集約增長,從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劉世錦分析稱,所謂“新”,就是我們找到一個新增長平臺,有一套新發展方式和新機制,同時使增長能夠穩定下來,而且充滿活力,具有可持續性,從這個角度來講是“常態”。“新常態”下,速度變化並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是速度背後結構的變化、增長動力的變化。
潘建成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在新常態下,增長速度有可能回落,但其他很多方面都在更新、完善、提高——結構進一步優化,品質進一步提高,效益不斷完善,經濟增長過程中資源消耗進一步減少,環境進一步改善。同時,民生改善幅度不低於經濟增長,甚至民生改善要比經濟增長速度還要快。
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認為,所謂常態,就是正常狀態;新常態,就是經過一段不正常狀態後重新恢復正常狀態。新體現在經濟新動力。經濟將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簡單的要素投入的路子行不通,中國經濟內生性增長就必須改變生産函數,擴大生産前沿來實現,而這必須依靠提升全要素生産率(TFP)。全要素生産率提升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技術進步,二是制度改革。常態體現在過去的高增長模式不可持續,全球化紅利衰退,全球經濟從失衡到再平衡,外需和外資從漲潮到退潮,房地産價格泡沫,人口老齡化,産能過剩等矛盾突出意味著傳統依賴投資發展經濟的常態也無法進行。
改革創新是根本出路
經濟新常態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為轉方式、調結構提供根本動力。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國需要主動作為,而改革創新是根本出路。
管清友認為,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修修補補的體制機制調整,而是自我革命式的全面革新。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的破除,將打破利益固化籓籬,解除限制生産力發展的桎梏,激發經濟活力;經濟增長機制轉換和宏觀調控體系完善,將為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和根本保障。伴隨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微觀活力將進一步釋放,新的增長引擎將被打造出來,我國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將具備更堅實的制度基礎、更充沛的動力源泉。
管清友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首先是改革基本經濟制度,提高全要素生産率,包括國資國企改革(理順國企與出資人以及國企內部的關係,提高國企運作效率)、財稅體制改革(理順中央和地方政府關係,降低企業稅收負擔)、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簡政放權、強化市場)和涉外經濟體制改革(從貿易開放到投資開放,從製造業開放到服務業開放,探索負面清單管理)四大關鍵領域。
其次是改革人口和戶籍制度,改善勞動力供給,包括放開“單獨兩孩”,逐級放寬戶籍限制等。
第三是改革金融體系,改善資本供給,包括理順價格(利率和匯率市場化)、健全市場(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和深化開放(推進資本賬戶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等。
第四是改革土地制度和城鄉管理體制,改善土地供給,重點是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推進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保持平常心態 保持戰略定力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經濟運作態勢是好的,同時也面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對此,在戰略上要保持平常心態,同時要保持戰略定力。
潘建成表示,這個平常心態就是我們面對困難和壓力要有信心,要對改革取得的成效有信心;對於走出困難時期要有耐心,“三期疊加”時期很多困難疊加在一起,而且很多困難都是長期形成的頑疾,像治病一樣沒那麼容易。在這個時候,不能因為壓力大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搞投資刺激,這會回到過去的老路上去;第三點就是一定要有改革的決心。不能因為改革可能在某個階段、某個地區、某個行業或多或少影響增長,就放棄改革。改革是一個系統的、長遠的工程,不能因為短期出現的小問題而擱置。這是一個原則的問題,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要毫不動搖。
發展自信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劉世錦指出,適應放緩了的增速,最重要的是要形成與以往大不相同的增長結構和動力機制。從這一意義上説,已經出現了的結構和動力變化尤其值得關注,並給予積極評價。以往我們多是看到西方國家市場經濟中危機的弊端,其實正是通過危機衝擊,市場經濟才逐步通過“試錯”和“補短”成熟起來了。
劉世錦説,我國實行市場經濟的歷史還不長,在經濟轉型期暴露一些問題,甚至出一點局部、可控的危機,並不一定是壞事。不經歷轉型期的風浪、不經過困難局面的磨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大可能走向成熟和穩固。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